重症监护室快诱导插管45例临床分析
2011-09-10张天喜段海真喻安永
张天喜,段海真,寇 雉,喻安永,何 英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贵州遵义563000)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首要方法,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后可做机械通气、吸痰及气管内给给药,保证气道通畅,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但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麻醉诱导插管存在相当高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因此充分的插管前准备,合理的麻醉方法,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至关重要。本文就重症监护室45例急危重患者的气管插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2008~2010年重症监护室急危重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8岁至92岁,平均(64.9±16.4)岁;所有患者插管符合心肺复苏诊断治疗的EBM指南(2005)中的气管插管指征:①急性呼吸衰竭;②大量呼吸道分泌物需要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③中枢性或周围性呼吸衰竭。昏迷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因不需要麻醉诱导而不在本次观察范围内。患者基础疾病及器官功能情况构成见表1、表2。
1.2 方法使用PHILIPSVE24监护仪监测SBP、DBP、HR。采用咪达唑仑0.15 mg/kg、芬太尼30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静脉诱导,插管前麻醉机给纯氧直至监护氧饱和度达100%,观察患者意识、睫毛反射消失后,立即经口行气管插管。
2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
2.1 观察患者插管前后的氧合指数变化,插管前后SBP、DBP、HR变化见表3,并统计插管前后升压药物使用情况。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SBP、DBP和HR等数值变量以,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检验。
表1 45例患者基础疾病情
表2 45例患者的衰竭器官发生率(%)
表3 45例患者气管插管前后氧合指数、SBP、DBP、HR变化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安全呼吸通道,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呼吸功能,降低机体氧耗与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2];但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特殊性,决定其插管前后病理生理变化复杂;通过对重症监护室急危重患者45例插管后观察发现:①通过插管前、后患者平均氧合的指数比较,证实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能改善其缺氧状况;②所有患者插管前诱导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诱导麻醉前使用多巴胺维持血压的患者,快诱导后需不同程度的增加多巴胺的使用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插管后患者血压变化:45例中仅有2例患者插管后血压增高,43例血压下降;而李玄英等观察到麻醉诱导期血压下降,麻醉插管时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明显,与插管时由于喉镜对喉咽部的刺激和插入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3],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激活,儿茶酚胺释放和体液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导致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4];分析本组患者插管过程及插管后血压变化原因,作者考虑是否与本次观察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关,患者器官功能已处于失代偿期,对插管刺激反应差,结合患者诱导期使用镇静、镇痛及肌松剂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故总体表现血压下降。
通过本次观察,发现重症监护室快诱导插管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老年、高龄患者多,基础疾病重,多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为避免插管过程出现剧烈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插管前常规备用多巴胺,必要时及时静脉注射后持续静脉泵入维持血压。其次,由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各脏器系统功能减退,对麻醉手术耐受力降低,为防止患者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应避免选择明显影响血液动力学的药物,并严格按体重用药。再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常并存呼吸、循环衰竭,氧储备能力差,对缺氧耐受力减低。行快诱导插管前,须预先判断插管成功可能性,并制定预案以应对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如困难气道、插管失败、反流误吸等。快速诱导前、后予以麻醉机面罩给氧直至监护氧饱和度达100%,予以充分氧贮备,避免因气管插管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缺氧进一步加重而使患者病情恶化。
[1]陈明松,倪琴玉,王凤华.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2,8(10):8-10.
[2]赵秋良,陈景开,夏阳,等.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97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567-570.
[3]李玄英,薛富善,张国华,等.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性研究[J].麻醉与监护论坛,2005,12(4):217-221.
[4]Randell T.Haemodynamic responses to intubation:What more do we have to know[J].Acta Anaesthesiol Scan,2004,48(4):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