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殿堂

2011-09-06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023杨剑武

地理教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烈度探究教师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023) 杨剑武

一、创设多元情境,提供探究的土壤

学习生活有其社会性,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不同意义的建构要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这要求教师在自觉放弃“主宰者”的情况下,积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思维探究的舞台。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可引用故事、诗词、歌谣、课文插图、社会新闻热点、趣闻、动画演示等手法去吸引学生思考,或让学生通过做演示实验、辩论研讨、小型演讲、漫画解说、巧记比赛,小游戏、野外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边看边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地质灾害”一节,笔者在用动画模拟地震的形成后,让学生分析地震构造示意图,探究各专用名词的意义。学生对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浅很快有了正确认识。但对等震线这一概念产生了争执,有人说是震级相同点的连线(反方说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也有人说是震中距离相同点的连线;有人说该线上每个点的破坏程度一样;也有人提出该线是同心圆吗?在肯定了大家对等值线的正确理解之后,教师告诉大家:等震线是烈度(即破坏程度)相同点的连线,它不可能是同心圆。书上画的是理想模式,然而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请仔细观察后试着说说,很快学生说出了影响烈度的五个因素。此时有人提出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能不能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呢?其中最好的比喻是这样:震级就像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时投下的一枚炮弹所蕴藏的能量,而烈度就像这枚炮弹落地后,在地面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程度。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大家击掌为他鼓励,兴趣由此更加浓烈,探讨也更加积极。教师接着问:课本将滑坡和泥石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的主导因素呢?同学们自己看书后,得出结论。(斜坡重力作用。)由此推断应分布在哪呢?(山区)思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滑坡和泥石流最严重?(西南,因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降水又多,而饱含水的土壤会使斜坡重力作用加大。)又有人问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时我们应怎样逃生?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会儿就有人说,横向逃跑,因它们是纵向流动的。)可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回答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二、培养质疑能力,激发探究意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大部分发明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欣赏鸦雀无声,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如此教学,难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者,输出者输出的知识信息数量是否适宜,质量是否可靠,要由学生输入知识信息的有效程度来检验。这个检验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的过程。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就是从他对已有知识的怀疑开始的,有了怀疑,才能够探究,才能够建立所谓的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培育探究精神,首先要从培育质疑精神做起,需要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疑问、矛盾常常是开启思维的钥匙。

在教学中,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热情鼓励、引导、关照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的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延续。例如,“生物”一节在讲完森林的环境功能后出示城市热力环流图(见图1)问:若我们去买商品房,仅从环境因素考虑,应在何处?(B或D)为何不选C处?(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说:因C处是城市风下沉处,空气质量不佳,为此有时不能受开发商的误导,并不是离城远,空气质量越好。)教师评价说:已能用所学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很好!假如你是市政府官员,在C处最适合建什么工程呢?(绿化工程,因为植树可以净化空气、吸烟滞尘,还可将清新空气通过城市热力环流流到市中心。)进而补充说:上海目前已投入巨资在城市下沉风处大力植树造林,显然这是在运用地理知识造福人民。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作用。

图1

三、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品质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由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的,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研究。可见只有充分调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爱护学生,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给教师“挑刺”,或提出相反见解,这样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因为他们意识到他是完成了一次挑战,在对自我能力有了清楚认识之后,学生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再次挑战的动机,思维会更加活跃,想象会更加丰富。

图2

比如:在讲完地质构造后,教师出示下图(见图2),并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一组同学“看图问话”,另一组同学讨论回答。这时有学生问该地质构造名称是什么?(生答:向斜。)马上有学生说看不出,要求将该图转绘成常见的地质构造模式图,学生经探讨后派一代表绘出。该代表在讲台上又问道:此地质构造是储存何种资源之地?(地下水。)又有同学问:若在A处挖到煤,B处能否挖到同一时代的含煤层?(有人说不能,也有人说可以。)教师请支持能够挖出煤这一观点的同学解释道理:在B处地表虽挖不到煤,但该地是向斜构造,只要坚持向下挖必能挖到煤。教师及时评价:这种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加上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谋而合,尽管国外学者一致论定我国是一个“贫油国”,但李四光认为我国有大面积的沉积盆地,应该有石油,正是在这种理论加精神的支持下找到了众所周知的大庆石油。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借此氛围引导学生进上步探讨,问:该处建铁路隧道合适吗?开采土石方合适吗?经探究,问题很快就有了正确答案。

猜你喜欢

烈度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