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科学性

2011-09-06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13003石培军

地理教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赤道气候学生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13003) 石培军

科学性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与前提。但在目前流行的各种辅导材料中出现了大量科学性错误。有些是印刷、校对不细致所致,教师一般会予以删除或改正,危害并不算很大。危害最大的是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练习题与简化了的基本知识总结。某些材料中的共有错点,实为编者不负责任地互相抄袭所致。很多教师看到辅导材料众口一词,便对这些错误由存疑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再到逐渐默认,甚至跟风制造,危害日甚。笔者认为材料的编者与一线教师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发现错点,及时纠正,确保地理教学的科学性。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几个问题为例加以说明,抛砖引玉。望广大同仁尽可能多地找出类似错点,及时纠正。

一、知识归纳过于简单化,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科学性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多种形式的归纳总结,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但过度追求知识的简化与浓缩,减少了一些必要的限制词,对知识的表述便出现异化与偏差,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大量科学性错误。

例1:

?

这是很多辅导材料中共有的“世界气候类型比较表”中的片段。

错误分析:

(1)气候类型分布:中学地理课程中“气候类型分布”的概念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该表格将二者混为一谈。按上表记忆,遇到题目要求“回答某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时,很多同学却回答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概念混淆,答非所问。因此,列表一定写明分布规律及分布地区,或分开列表。

(2)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气象与气候学》(周淑贞 1997年第三版):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纬度15°~25°之间。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8年4月第三版: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上述两参考书共同的表述特点是:既有明确的纬度表述,又强调“大致分布在哪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对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描述决不能绝对化地以某一纬线为界。 学生对上表格中表述的理解是:南北纬20°(30°)以北(以南)气候类型截然不同,这显然是可笑的。根据现行多种“气候类型分布图”,应表述为: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即应强调“大致”二字。同理,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应表述为: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

(3)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有些热带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有些常年受干燥的信风控制,有些地区则是受二者交替控制,并与寒流的影响或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有关。因此,应简化表述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干燥信风的控制。

表中“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的表述中的“和”字极为不当,使学生误读为热带沙漠的形成都是受副热带高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应改为“或”字。

例2:冷锋与暖锋过境时天气特征

?

错误分析:

上表对锋面过境时天气特征的表述给学生的错觉是:只要冷锋过境都会出现云层增厚、大风和雨、雪天气;只要暖锋过境都会出现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天气。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锋的活动只导致暖空气上升,空气上升是大气降水形成的因素之一,不是充分因素。事实上,锋面过境时大部分时候没有降水,只出现云层增厚、大风天气。上表中的表述过于笼统简单。必须加上“常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等限制词。

例3:梅雨与伏旱

?

错误分析:

(1)梅雨与伏旱发生的时间:江淮流域入梅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梅总在7 月8~19日之间。各地、各年时间早晚不一。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梅雨过后即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天气。表中所述过于笼统简单、模糊,学生分不清7月份到底是梅雨还是伏旱天气,感觉矛盾。应改为:梅雨,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伏旱,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

(2)伏旱的地区分布:伏旱是盛夏伏天期间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的干旱,而不仅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3)伏旱发生时间:据表,大部分学生理解为7~8月长江中下游必是伏旱天气。事实上,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天气,但不是一定会发生伏旱。伏旱作为一种气象灾害,有一定气象指标。

一般性伏旱标准: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

重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

严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

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并不是处处伏旱,年年伏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发生频率一般为50%左右。

上表建议改为:

?

二、问题情景设置过度理想化与绝对化,造成大量伪命题泛滥

思维的高度严密性与逻辑性是地理情景设置科学性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情景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使之严密、严谨,避免漏洞与疏忽。

例4:

某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考察小组在厄瓜多尔的赤道地区做了如图的实验。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水下漏时,下列哪种现象是可信的

A. 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顺时针转动

B.在赤道以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逆时针转动

C.在赤道上,观察花朵做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运动

D.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随着水的下漏按逆时针 方向运动

答案:D

错误分析:

地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某科学结论,或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即实验的精髓是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与感受。但目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不现实。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判断,从而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但是,我们设计的实验过程与现象与我们要得出的结论之间必须有严密的必然的逻辑关系。该题仅凭地转偏向力理论设计了一个伪实验。

我国各地师生(中纬地区)实地观测水池下的木塞拔掉后水流的方向时发现,水池中的木塞拔掉后水流并不一定是逆时针。在更大的游泳池放水时,水流方向也不一定是逆时针的。这就说明,影响水流旋转方向因素是很多的,在较小的范围内地转偏向力对水流旋转方向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在地转偏向力较大的中高纬地区地转偏向力都不是水池内水流旋转方向的决定因素,遑论地转偏向力极小的赤道附近?所以水池内水流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都有可能,原因各异。该题设计成在0°纬线上池中的花朵不转、在0°纬线以北花朵逆时针旋转、在0°纬线以南,花朵顺时针旋转。这只是题目设计者的想象!花朵向哪个方向旋转都有可能。此题应为伪命题。

因此,我们坚决不能用想象与简单推理代替实验,这样做达不到实验教学的初衷,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素养、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在设计地理实验试题时要重视实验数据的提供,实验过程的科学描述。

例5:

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下面左图中,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

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

(2)标出右图中A、B间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

错误分析:

第(1)小题答案:自东向西。

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东风(信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输送到西太平洋,使西太平洋水位上升,热量聚积,海平面通常比东部偏高40厘米,年平均海温西部为29℃左右,而东部沿岸仅有24℃上下,东西两侧差异为3~6℃。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流上升,东太平洋地区气流下沉形成沃克环流。厄尔尼诺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增暖(连续6个月高于常年0.5℃)的现象。因此、厄尔尼诺发生时大多是沃克环流的减弱或东移,极个别年份会出现东部温度稍微高于西部的现象。该题情景设置太平洋东部海水水温高于西部8°C,形成了大规模的与原来方向完全相反的大气环流的,这明显是对厄尔尼诺现象极端夸张,严重失去科学性。

第(2)小题答案:从洋底到海面海水顺时针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西海岸由于东太平洋赤道暖流南下及东南信风消失或减弱使秘鲁寒流偏西,上升流减弱,但绝不会出现题目中秘鲁海岸演变为大规模的下降至海底的洋流。洋流是指表层海水的流动,而该题把海洋表层局部地区的洋流扩展为整个南太平洋从海底到海洋表层的海水环流,要学生画出由洋底到海洋表层的水流方向,谬之甚也。

例6: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 B.春末 C.冬季 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 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 B.一年半 C.二年半 D.三年半

图4

错误分析:

撇开题干没有设置航行年代(古代还是现代?)、航队动力(人力还是机械?)不说,若仅从洋流与风向对航行的影响看:

第1小题,答案:C。甲地到乙地冬季东亚地区盛行偏北风,从甲地到乙地,航行顺风顺水,可行。

第2小题,答案:C。该选项题意为:第二年夏季乙丙之间盛行偏南风,从乙地出发到丙地顺风顺水。该题给出的解题分析中指出:夏季热赤道北移,丙地以南都吹偏南风。首先各版本地图册及教材显示:此时,北印度洋洋流方向为顺水针,从马六甲海峡到丙地此时为逆水。事实上马六甲海峡海流一年四季都是西北流向东南。北半球夏季时,乙地到丙地顺风顺水的只有从乙地到马六甲海峡东南入口。没有一个选项合理。

第3小题,答案B。按题意船队等到冬季再从丙地到丁地,到丁地后,再等到第二年夏季回到中国,一路顺风顺水。

学生质疑:①非要等到冬季再经丙地到丁地吗?为什么夏季不可以沿洋流方向在东印度洋南下顺时针到丁地?②是否不管路程远近都非要等上半年借助洋流顺流而行?即使在古代没有机械做动力,船上那么多水手完全可以划过那一小段呀,冬季也未必天天吹北风吧?一小段路程,拿半年的时间耗着等顺风顺水,傻不傻?

学生的这些问题并不是钻牛角尖。只能说明该问题情景设置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逻辑推理,漏洞百出。如果教师非要学生按自己的意思理解记忆,纯粹是为了牵强附会地解释辅导材料所给答案,那么教师在迷信书本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也禁锢与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猜你喜欢

赤道气候学生
距赤道越远越喜爱黄色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赶不走的学生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学生写话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聪明的学生等
飘,雪的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