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机环路给氧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研究

2011-09-06刘建雄刘青山彭祝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11年25期
关键词:供氧潮气量环路

刘建雄,刘青山,彭祝军

危重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常需进行机械通气,目前绝大多数呼吸机的氧气源压力为0.35~0.40 MPa,即通过中心供氧系统供氧或罐装氧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氧。然而临床中有时因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如此压力的氧,却不乏平常氧疗用的常压氧。为此,本研究尝试以常压氧自呼吸机环路给入作为氧源应用于机械通气,自2008年3月—2010年12月共应用于7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ICU 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各种病因致急性呼吸衰竭的病例,共77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9例,采用呼吸机环路给氧,B组38例,采用常规氧源供氧。其中A组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岁;B组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3岁;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为:脑外伤14例,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及脑梗死)10例,胆、肠、胰等危重急腹症10例,胸外伤7例,严重复合伤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中毒 (有机磷、安定类)8例,急性心功能不全6例,周期性瘫痪3例,溺水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间均有均衡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1]。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所有病例均予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电解质紊乱者予以积极纠正。

1.2.2 机械通气治疗 所有病例均行经口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使用的呼吸机为Puritan-Bennett740呼吸机、TBird AVS型呼吸机及Vela+呼吸机,通气模式起初为容量辅助/控制通气 (V-ACV)+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两组PEEP均为5~10cmH2O,视病情决定是否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备用呼吸频率16~20次/min;随着病情的改善,通气模式改为同步间隙指令通气 (SIMV) +PEEP,并逐渐下调呼吸支持频率,以利及时撤机。

1.2.3 氧源及潮气量 A组氧源为平常氧疗用的氧,经加温、湿化后自呼吸机环路给入;氧流量6~10L/min,呼吸机仅提供空气,机设潮气量计算公式为[机设潮气量=常规潮气量-吸氧流量 (L/min) ×吸气时间÷60]。B组氧源为中心供氧系统供氧或罐装氧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氧,压力0.35~0.40 MPa;潮气量8~10ml/kg,吸入氧浓度设为40% ~60%,A、B两组的气路图见图1、2。

图1 A组气路图Figure1 AircoursechartofAgroup

图2 B组气路图Figure2 AircoursechartofBgroup

1.2.4 镇静剂 对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早期烦躁、不合作的患者,短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咪达唑仑、异丙酚等,以避免呼吸机对抗,镇静剂依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减量,撤机前停用镇静剂。

1.2.5 脱机 待导致机械通气的病因好转或被祛除,氧合指标符合撤机要求,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有自主呼吸的能力时予以脱机[2]。

1.2.6 监测 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治疗前及治疗后1~2h、12~24h抽取动脉血查血气分析;通气过程中随时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注意呼吸机是否高压报警,判断患者是否发生气胸,如发生气胸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2 结果

2.1 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比较 在机械通气治疗后1~2h、12~24h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的呼吸频率、心率与同时间段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1。

表1 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比较(±s,次/min)Table1 Comparisonoftherespiratoryrateandheartratebeforeandafter mechanicalventilation

表1 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比较(±s,次/min)Table1 Comparisonoftherespiratoryrateandheartratebeforeandafter mechanicalventilation

注:与机械通气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时间段B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呼吸频率,HR=心率

组别RR HR A 组通气前 34.5±5.6△ 130.4±18.3△通气后1~2h 27.3±5.4▲△ 99.5±12.0▲△通气后12~24h 18.3±3.3▲△ 84.5±7.8▲△B组通气前 35.5±5.5 129.5±18.8通气后1~2h 28.1±5.0▲ 101.5±12.5▲通气后12~24h 18.7±3.4▲ 87.5±7.6▲

2.2 通气前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比较 在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同时间段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2。

表2 通气前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比较(±s)Table2 ComparisonoftheABGsbeforeandaftermechanicalventilation

表2 通气前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比较(±s)Table2 ComparisonoftheABGsbeforeandaftermechanicalventilation

注:与机械通气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时间段B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mmHg=0.133kPa

组别 pH值 PaO2(mmHg)PaCO2(mmHg)A 组通气前 7.25±0.04△ 46.6±5.3△ 65.6±7.5△通气后1~2h 7.33±0.07▲△ 82.3±6.5▲△ 50.3±4.8▲△通气后12~24h 7.36±0.06▲△ 94.5±7.0▲△ 41.0±3.6▲△B组通气前 7.25±0.03 46.5±5.5 65.8±7.6通气后1~2h 7.33±0.06▲ 83.5±7.1▲ 50.5±3.6▲通气后12~24h 7.40±0.05▲ 94.9±7.2▲ 41.0±2.5▲

2.3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出现情况 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均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所有病例在通气2~7 d后成功撤机。

3 讨论

呼吸衰竭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无论哪种呼吸衰竭,其氧分压均明显下降,导致患者缺氧、代谢性酸中毒。所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及早行机械通气,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及创造条件。机械通气可以维持肺的气体交换,增加肺容积,减轻呼吸肌负荷,可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及严重低氧,维持各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恶化[3-4]。

目前绝大多数呼吸机的氧气源压力为0.35~0.40 MPa,即通过中心供氧系统供氧或罐装氧经减压阀减压后供氧。然而在基层医院有时因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和使用如此压力的氧,如中心供氧系统供氧插口与呼吸机氧气接头不配套、罐装氧无专用减压阀减压等。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抢救,寻找其他途径的氧源实属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平常氧疗用的氧气作为氧源自呼吸机环路给入。

使用呼吸机环路给氧时,潮气量由两部分构成:氧气部分和呼吸机提供的空气部分。氧气部分为:氧流量×吸气时间÷60,约为160~300 ml。所以呼吸机提供部分应为:预设潮气量-氧气部分,约为200~340 ml。吸入气氧浓度大至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吸入氧量+吸入空气量×21%) ÷ (吸入氧量+吸入空气量),约为40% ~60%。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肺的气体交换,纠正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纠正严重低氧血症,缓解组织缺氧;缓解呼吸窘迫,降低呼吸氧耗,逆转呼吸肌的疲劳;改善压力-容量关系预防和治疗肺不张,改善顺应性,预防进一步的损伤等[3]。呼吸机环路给氧虽然改变了氧的供给方式,但并不影响上述目的的实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呼吸机环路给氧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血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与同时间段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未出现呼吸机相关肺损伤。表明此法安全、有效,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替代措施。

使用此方法时需注意,因此法所用的氧源压力较低,达不到气控型呼吸机所需的驱动压,故不适于气动气控和电动气控型呼吸机,只能用于电动电控型呼吸机或智能型呼吸机。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2006)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5-72.

2 ACCP,AARC,ACCCM.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weaning and discontinuing ventilatory support[J].Chest,2001,120(6s):375-395.

3 俞森洋.机械通气临床实践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 王辰.呼吸治疗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供氧潮气量环路
基于氧烛供氧的“奋斗者”号载人舱内一氧化碳浓度分析
外差式光锁相环延时对环路性能影响
气动电控麻醉机潮气量日常监测数据分析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选取环路切换策略的高动态载波跟踪算法研究*
爱的供氧等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麻疹并肺炎呼吸衰竭56例分析
基于低温绝热液氧瓶系统的中心供氧系统改造
单脉冲雷达导引头角度跟踪环路半实物仿真
呼吸机潮气量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