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F条件分句中WILL+V-ø的语义新释

2011-09-05刘红英

外语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情态意愿隐喻

刘红英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1 引言

传统语法中,谓语表示将来情况的条件分句中用一般现在时动词形式表示将来。然而,在实际语言中,谓语表示将来情况的条件分句中用will+动词原形(will+v-实意动词,-ø表示零词缀)来表示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一现象首先被Jespersen(1933:273)解释为,条件分句中的will表示意愿:

① If you will say so,you shall have a kis.

Palmer(1979:157)、Close(1975:256)、Quirk(1985:1009)、张道真(1992:139)、章振邦(1989:480)、薄冰(1990:384)也持相同观点,认为will一般不出现在条件分句中,除非will表示意愿:

② If John’ll come,Mary will leave.

③ If you will write me a letter about it,I will attend to it at once.

④ If you’ll help us,we can finish early.

⑤ If you won’t help us,all our plans will be ruined.

我们发现,有大量的条件分句中“will”的语义受各种外在语境因素制约并不表示意愿:

⑥ If it’ll make you feel any better,we know now that it wasn’t your fault.

⑦ If it will not be too much trouble,please give this letter to the captain when you see him next month.

⑧ If it will make any difference,I’ll gladly lend you some money.

⑨ If it will be any help,I’ll come along.

⑩ If it’ll make you feel any better,I’ll take it back.

以上例句完全排除了if分句中will的“意愿”含义。因为只有人才会有意愿,与非人主语it并用的will不可能表达人的意愿。在以上if分句中,it不代表“物”,而代表“事”,即代表主句所表述的“事件”。

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11]Dressmaker:You dress will be ready tomorrow.

Customer:If it will be ready tomorrow,I’ll be able to wear it tomorrow night.

[12]If the game won’t be finished until ten ,I’ll spend the night at your place.

[13]If medicine will save him,he’ll be safe.

[14]If the water will rise above this level,then we must warn everybody in the neighbourhood.

[15]Now if all the dresses will be finished by about next Monday,why don’t you bring them yourself?

[16]If he will go to China next year,then we should publish his book now.

[17]If you will be alone on Christmas Day,let us know now.

以上各例中的will均不含意愿语义。[11]中,if分句表达将来某个时间可能成为事实的情况,而此情况的实现与否直接受上文制约,上文表述明显的将来情状,所以受上文制约的will也表示将来情状;[12]至[15]中,will与非人主语game,medicine,water,dresses并用,不表示人的意愿,而表示难以确定的将来情状;[16]和[17]中if分句虽以人作主语,但will并不表示人的意愿,而表示将来时间概念。

⑥至[17]中,“will”并不表示意愿,而表示将来时间概念。英语几百年来一直挣扎着用“will”既表示“意愿”,又表示“将来时间概念”,有时让人很难区分。“will+v-ø”的基本语义是什么?“will+v-ø”到底表示“意愿”,还是表示“将来时间概念”?Quirk(1985:1009)等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will+v-ø”的“非意愿”用法,指出if条件分句中的will也可以用来表“假设的预断性”。可是Quirk等没有解释,为什么表示意愿的will也可以用来表示“假设的预断性”?“will+v-ø”的语义有何新的变化?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2 理论概述

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之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认知语言学强调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尝试运用诸如范畴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来为语言各层面提供一个全新而又统一的解释(王寅2009:30)。语言知识的表征和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本质上是相同的(李福印2009:25)。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Lakoff&Johnson,1980:4)。昂格雷尔和施密德(Ungerer&Schmid,2001:114)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是“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结构映射”。隐喻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隐喻的特点是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束定芳2009:30)。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指出,在语言结构中,只存在三种基本的单位:语义单位,语音单位和象征单位(Langacker 1990:16)。人们所掌握的语义概念即语义单位,当语义单位和语音单位象征地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象征单位。兰盖克(Langacker 1987:12)还指出,“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所以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层面,而且存在于语法层面,语法形式跟词汇形式一样是有意义的。如果说词汇层面的隐喻是指在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过程中,某个词汇形式获得了新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层面的隐喻则指某一语法形式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隐喻化过程是指某一语法范畴的语法形式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的过程。

3 WILL+V-ø的定性及其语义拓展

在传统语法中,will作为将来时的助动词被描述成将来时的标志;同时,will也被描述为情态动词,表示意愿﹑推测等情态意义。传统语法赋予will的双重身份使will的语义变得复杂,让人难以界定will究竟表达情态概念还是时间概念。

现代语法在时态方面的新研究表明,英语中没有将来时。Jespersen(1949:299)、Quirk(1985:176,213)、Palmer(1979:144)指出,英语没有真正的将来时。将来时间是借助情态助动词、半助动词、或者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体形式得以表达。will和shall是情态动词,它们属于情态体系而非时态体系。由此我们得出结论:will不是将来时态的标记式,而是一个情态动词。如果说情态动词主要表达情态意义,那么,if条件分句中不表达人的意愿的will如何能够得到解释呢?

Jespersen(1933:271)指出:“我们必须区分will作为实意动词和助动词的两种用法,作为实意动词的will是有屈折变化的,主要表示意愿”。

[18]Hamlet wishes to will, but never wills anything.(Jespersen 1933:271)

[19]Whatever God wills is holy,just and good.(Jespersen 1933:271)

由[18]、[19]可以看出,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而言,will原本为实意动词,主要表示“意愿”,相当于实意动词wish,desire。关于will作实意动词的用法,我们可以在词典中找到依据:

朗曼当代英语词典(1978:1260)、韦氏词典(1954:2928)、牛津英语大词典(2004:3642)均列出了will作实意动词的用法:

[20]One of Shakespeare’s plays is called“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21]Call it what you will.

[22]All shall be as God wills.

Quirk(1989:213)指出,“will确实包括了从预断到意愿的带有情态色彩的意义范围”。笔者以为,严格地说,应该是从意愿到预断的意义范围。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will表示意愿的语义越来越弱,它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变成了情态助动词。也就是说,will由实意动词变成情态助动词是一个虚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实指到虚指的语法化过程。Curme(1931:363)指出,will与第二、三人称连用表示纯粹将来的用法源自它表示意愿的情态意义。赵艳芳(2001:164)认为,“英语中的将来来自两种,一种表示移动的going to,另一种是表示意愿的will”。由此看来,will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意愿,久而久之,will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被错当成“将来时”的标志,甚至沦落到在句子中充当结构词(I think it’ll rain tomorrow.)。

我们认为,will+v-ø原来的语义是表示意愿(其基本的语法意义),即表示人的意志﹑主观的愿望﹑坚持或执意等。由于“意愿”是指人的心理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与人的主观愿望有关,因此我们把这种与人的意愿紧密相连的可能性称为“主观倾向可能性”。动作和状态实现的可能性来自于人的主观愿望。

但是,⑥至[17]if分句中will+v-ø并不表示人的主观意愿,它似乎脱离了其原来的语法意义,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will+v-ø通过隐喻模式使形式与意义得到了统一。

语法意义的认知方式主要是抽象和类推,也是一种高度的认知概括。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认知成果(王德春2009:28)。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新的事物,事物范畴不断扩大。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语言符号已不能满足对事物的认知与表达;由于受语言经济原则的支配,人们并不总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语言符号,而是将新认识的概念与已认知的概念紧密相联,找到其关联点,从而用隐喻的方法将已有的语言符号用来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通常来说,人们对将来的动作或状态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和判断不仅受到主观愿望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常常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受上下文、对方的话语或观点、话语前提、情景、常识、媒体报道、大众传闻、信息参照点等语境因素制约。“will+v-ø”的基本语义是表示意愿,即表示“主观倾向可能性”,“will+v-ø”在从源域(受人的意愿支配的“主观域”)映射到目标域(受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表示预断的客观域)的过程中,规约地获得了“客观倾向可能性”的语法意义。“客观倾向可能性”的语法意义与if分句中条件的命题意义完全一致,因为,所谓“客观倾向可能性”是受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即语境或明或暗地标示了条件可能实现的倾向。含“will+v-ø”的if分句的条件是将来情状实现的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的条件。当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说话人便失去了主观设定的自由,只能作出一些预断,“will+v-ø”正是说话人作为反映这一可能实现的倾向的相应语法形式。在这类条件句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均受某一因素激活,呈大于不可能性的趋势。具体来说,⑥至⑩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受话语前提因素制约,主句表示说话人对受话人传达信息⑥、提出请求⑦、作出决定⑧⑨⑩,if分句实际上是说明主句话语的合适条件,起间接询问或试探受话人的态度的作用;[11]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受上下文因素制约,被先行信息激活;[12][13][14]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受媒体报道、常识、大众传闻等因素激活,而这些语境因素却隐含在句子之中:

[12]a If the game(,as is reported,)won’t be finished until ten ,I’ll spend the night at your place.

[13]a If medicine(,as our common sense tells us,)will save him,he’ll be safe.

[14]a If the water(,as they say/believe,)will rise above this level,then we must warn everybody in the neighbourhood.

[15][16][17]中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受其提供的理由和依据的作用激活,条件句中的情状之实现的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

这样,“will+v-ø”的语法意义由“主观倾向可能性”拓展为“客观倾向可能性”,即语法符号will+v-ø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其图式如下:

图中黑点代表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左箭头表示可能性递减(与本文论述无关,用虚线箭头表示);右箭头表示可能性递增。投射与被投射区的小圆圈分别表示从意愿到决心强弱不同的人的意志和从隐性到显性制约度不同的语境意志。“will+v-ø”从源域(受人的意愿支配的“主观域”)映射到目标域(受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表示预断的客观域)的过程中,规约地获得了“客观倾向可能性”的语法意义。图1到图2的投射过程是一个投射性的隐喻过程。简言之,if条件分句中will+v-ø的语法意义的隐喻性拓展过程是通过概念隐喻得以实现的,从隐喻的角度来看,语境制约乃语境意志,语境意志是人的意志的隐喻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不表示人的意愿的will也常常出现在将来时性的条件分句中的由来。

4 结束语

will原本是一个实意动词,主要表示“意愿”,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变成了情态助动词。will+v-ø原来的语义表示与人的意愿相关的可能性,而今,它既表示“主观倾向可能性”(显性情态意义),又表示“客观倾向可能性”(隐性情态意义),前者为其基本语法意义,后者是前者的隐喻性拓展。当“will+v-ø”原有的语法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概念时,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获得新概念的语义内涵,从而使语言适应人类认知不断发展的需求。will+v-ø从源域(受人的意愿支配的“主观域”)映射到目标域(受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表示预断的客观域)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倾向可能性”的语法意义与条件句的命题意义正好一致。原来语法界争议颇多的will+v-ø在条件分句中貌似分离的各种语义是语言隐喻机制作用的结果,运用这一机制就能对它作出统一、符合逻辑、内在联系紧密的阐释。

王 寅.语言的认知维度——尝试用认知方式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J].外语学刊,2009(1).

王德春.论隐喻——指导语言学博士研究生记实[J].外语学刊,2009(1).

李福印.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J].外语学刊,2009(2).

束定芳.绰号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水浒传》中108将绰号为例[J].外语学刊,2009(2).

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赵艳芳.认识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Close,R.A.A Reference Grammar for Students of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5.

Curme,G.O.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oston,D.C:Heath And Company,1931.

Declerck,Renaut.Tense in English:Its Structure and Use in Discourse[M].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1.

Jespersen,Ott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49.

Jespersen,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George Allen&Unwin Ltd.1933.

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Langacker,Ronald W.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

Palmer,F.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M].London:Longman,1979.

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Ungerer,F.&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猜你喜欢

情态意愿隐喻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