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裂池引流加中药治疗重型脑挫裂伤30例
2011-08-27汤苏文宋良鹏孙西周杜福宏李洪朋
汤苏文 宋良鹏 孙西周 杜福宏 李洪朋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侧裂池引流加中药治疗重型脑挫裂伤30例
汤苏文 宋良鹏 孙西周 杜福宏 李洪朋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800)
目的 观察外侧裂池引流加中药治疗重型脑挫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侧裂池引流加中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侧裂池引流治疗。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侧裂池引流加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引流血性脑脊液,控制颅内压增高,降低了重型脑挫裂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预后。
侧裂池引流 重型脑挫裂伤 中药
重型脑挫裂伤是重型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死亡率高,预后差。笔者对重型脑挫裂伤于清除颅内血肿及挫碎脑组织的同时,联合应用侧裂池引流加中药的方法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额颞叶脑挫裂伤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符合如下条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均在8分以下,无原发性脑干损伤,无严重合并伤,均经CT扫描证实为额和(或)颞叶脑挫裂伤,伴有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脑脊液(CSF)检查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受伤到入院时间均在12h以内。将5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4例,见表1。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年龄(岁) 性别(n)男治疗组 30 9 55.39±11.47组别 n 女GCS评分(分)血肿量(mL)42.15±12.50 21对照组 24 41.00±11.60 17 7 6.33±1.80 53.10±12.54 6.78±1.66
1.2 治疗方法 以蝶骨嵴为中心作扩大翼点开颅,骨窗的前缘尽量靠近前颅窝及中颅窝底,以利于清除颅底侧血肿及挫碎脑组织,同时最大限度地咬除蝶骨嵴,以达到侧裂区充分减压的目的。在彻底清除血肿及挫碎脑组织后,切开侧裂池,置入一8F脑室导管,深约2~3cm,外端经头皮引出并外接脑室引流器,术毕扩大修补硬脑膜,骨瓣不回置。术后持续外侧裂池闭式外引流7d。引流袋口的高度约高于侧脑室额角10cm左右,详细记录每日脑脊液引流量及其色泽变化。引流7d拔管。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药用石菖蒲 15g,郁金 15g,远志 10g,胆南星 10g,茯苓15g,泽泻 15g,葶苈子 10g,车前子 10g,天竺黄 10g,川芎 15g,三七粉 3g(冲服),蒲黄 10g,仙鹤草 15g,生大黄 6g(后下)。 水煎3次,共取汁 450mL,液温保持38~40℃,术后前3d保留灌肠,3d后改鼻饲。若大便次数每日多于5次,停用大黄。发热加用生地黄15g,赤芍10g,牡丹皮10g。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χ2检验及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2。结果示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严重脑挫裂伤后,有多种因素可使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创伤性脑水肿,外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缺血性脑梗死,以及继发性颅内静脉压力增高和GSF循环受阻等。颅内压增高是脑外伤后最严重的早期变化,因此在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即采取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力的措施,可明显降低严重颅内压增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恰当应用中药以豁痰化瘀,醒脑开窍,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患者清醒。
表2 两组术后3个月结局比较 (n)
侧裂池持续外引流可以显著地降低颅内压和廓清脑水肿。在脑室系统通畅的情况下,侧裂池引流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室内压,从而有助于加速水肿的廓清。其作用可以代替脑室引流;侧裂池引流还可以缓解脑血管痉挛,防治缺血性脑梗死,有研究证实,外伤性SAH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2]。术后持续地将血性CSF引流出来,减少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可防治缺血性脑梗死;另外,侧裂池引流可以充分引流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引流小的凝血块和碎裂脑组织,使脑脊液循环通畅,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了预后。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颅脑损伤加用中医药治疗,并进行了一些临床及基础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尤其是活血祛瘀、化痰开窍中成药和汤剂,可以有效地减轻外伤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缺血缺氧,调节神经递质,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机制[3-6]。临床实践中发现,重型脑挫裂伤多呈进展性,其机制有多种解释。其中缺氧学说认为,外伤后机体在缺氧情况下,会进一步加重受损细胞的损害和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再加上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和缺氧条件下的血管麻痹,使得出血性病灶进一步增大,脑水肿进一步加重。方中石菖蒲、郁金、胆南星、葶苈子、天竺黄、远志以化痰开窍;茯苓、泽泻、车前子以渗湿利水;三七粉、川芎、蒲黄、仙鹤草以化瘀止血;生大黄以攻下瘀热,以拟桃核承气汤之义;瘀热重加生地黄、赤芍,牡丹皮以凉血化瘀。其中川芎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聚集,直接作用于钙通道,减少钙的内流,并可通过提高脑组织中Ca2+-ATP酶活性,增加细胞内钙的外流,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度,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的作用,因而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及含氧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7]。故川芎有化瘀开窍之功,诸药联用具有醒脑开窍的功效。
综上所述,笔者对侧裂池引流并联合应用中药,从多个方面和不同的作用机理上,起到了有效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微循环,促进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1]李牧,严利,刘敬业,等.严重脑损伤后颅内压变化及其对预后的意义[J].天津医药,1993,35(12):729.
[2]史建国,姜勇,董亚南,等.tSAH患者血清内皮素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检测[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7(1):4-6.
[3]陈永斌.活血开窍醒神法治疗重型脑挫裂伤昏迷22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 (1):32-34.
[4]赵晓平,范小璇,王更新,等.健脑益智胶囊治疗重型脑挫裂伤38例[J].陕西中医,2009,30 (2):165-166.
[5]黄良文,陈为,胡鹏.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脑挫裂伤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4,13 (5):290-291.
[6]刘煜德,吴伟,邝枣园,等.活血化瘀开窍法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NOS 及自由基的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3):46-49.
[7]李秋怡,干国平,刘焱文.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98.
R651.1+5
B
1004-745X(2011)10-1664-02
201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