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2011-08-27江明君邝平定

浙江实用医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颌下腺多形性低密度

江明君 邝平定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2)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1],其中约80%发生于腮腺,仅10%发生于颌下腺[2],而目前国内外有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CT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38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拟探讨和总结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其CT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8月~2010年7月临床与CT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38例,其中2例为术后复发。38例中男13例,女25例(65.8%),年龄20~69岁,平均 40岁 。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及60~69岁年龄组分别为10例、9例、10例、5例及4例,其中 50岁以下者 29例(76.3%);临床表现均为偶然发现颌下肿块,病程10天~15年,中位病程为2年,其中≤1年者 16例,>1年者 22例(57.9%)。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16排CT机完成扫描,平扫后38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经前臂肘静脉团注优维显80~100mL(320mg/mL,1.5mL/kg),注射速率2.5mL/s,延迟40秒增强扫描,扫描螺距为1.0,层厚3mm,层距3mm。增强CT扫描强化程度分级标准∶轻度∶0~20HU;中度∶21~40HU;明显∶40HU以上。影像学观察由2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析和总结其CT征象。

2 结 果

2.1 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 38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侧及右侧各19例。病灶长径0.65~4.3cm,平均长径1.9cm,其中<1.0cm者3例,1.0~3.0cm者33例(86.8%),>3.0cm者2例。38例病灶均仅累及颌下腺的一部分,患侧均可见残余大小不一的部分正常颌下腺组织,其中35例(92.1%)病灶位于颌下腺边缘(其中17例突出于颌下腺轮廓之外与正常颌下腺边界呈清晰的杯口状)(图1~6),3例位于颌下腺中央(图7);38个病灶均呈类圆形,边缘光整者33例,边缘不光整者5例,其中3例见于>2.5cm的病灶,另2例见于呈高密度的病灶。

2.2 肿瘤密度及强化表现 病灶平扫CT值17~51HU(平均38HU),正常颌下腺平扫 CT值25~56HU(平均45HU)。其中15例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图1、图3)及4例病灶呈稍低密度者而边界不清,14例病灶呈较低密度(图5),5例病灶呈稍高或较高密度(图8、图10),该5例正常颌下腺CT值均<30HU。增强后病灶CT值增幅 2~45HU(平均25HU),其中 28例(73.7%)CT值增幅 15~40HU,5例CT值增幅<15HU,5例CT值增幅>40HU。增强后正常颌下腺CT值增幅9~82HU(平均45HU),较病灶CT值增高明显。增强后36例病灶呈较低密度影而显示清晰,2例呈等密度影(图9)。30例(78.9%)病灶内部密度均匀,8例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均见于长径>2.0cm 的病灶(图 11、图12);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出血及钙化灶。38例中10例(26.3%)病灶中央强化较高边缘强化较低而呈“靶征”(图7)。

图1、2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左侧颌下腺前缘1.5cm×2.0cm大小、边缘较光整、密度均匀的等密度结节灶,平扫显示不清,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增幅17HU),较正常颌下腺呈较明显低密度影,病灶与颌下腺边界呈清晰的杯口状。

图3、4 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右侧颌下腺后缘2cm大小、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等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轻度强化,较正常颌下腺呈稍低密度影。

图5、6 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右侧颌下腺前缘1.5cm×1.7cm大小、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较低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增幅16HU),较正常颌下腺呈明显低密度影,病灶与颌下腺边界呈清晰的杯口状。

图7 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右侧颌下腺中央1cm大小、边缘光整的结节灶,增强后病灶中央明显强化(增幅37HU),边缘强化较低而呈“靶征”。

图8、9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左侧颌下腺外缘1.2cm×1.4cm大小、边缘稍不光整、边界不清的较高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增幅17HU),与正常颌下腺呈等密度。

图10、11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左侧颌下腺外缘 1.6cm×2.5cm大小、不规则浅分叶状的稍高密度结节灶,增强后轻度强化呈稍低密度影。

3 讨 论

3.1 颌下腺的解剖、功能及正常CT表现 颌下腺是人体第二大涎腺,是以分泌浆液为主的混合腺,其分泌的唾液占静息状态下唾液总量的65%,在静息状态下起主导作用;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还含有

图12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左侧颌下腺内2.7cm大小、边缘稍不光整、密度稍不均匀的稍低密度结节灶,增强后中度不均匀强化,但边缘较光整。较多粘液,它是保持口腔黏膜润滑使人感觉口腔舒适不干燥的重要成分[3]。目前研究认为颌下腺不仅是一个分泌唾液的外分泌腺,还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腺,有学者将其视为消化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4]。颌下腺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认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在手术中应既要避免肿瘤残余又要尽可能保留正常颌下腺组织,因此颌下腺多形性腺瘤术前的CT检查及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运成等[5]报道正常成人颌下腺的密度差异较大,平扫CT值为-20~58HU,CT值的变化与体形有关而与年龄不相关,肥胖体形者密度低,瘦体形者密度高,同类体形中男性的密度较高,女性的密度较低。本组正常颌下腺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较大,平扫CT值为25~56HU(平均 45HU),但其最低值较李运成等[5]报道的高,其CT值高低与年龄也不相关。当正常颌下腺平扫CT值<30HU时,病灶常呈高密度影,当正常颌下腺平扫CT值在31~40HU时,病灶常呈等或稍低密度而显示不清。

3.2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点 临床常表现为偶然发现颌下无痛性缓慢生长的肿块,常隆起于颌下腺表面,边缘常光整,边界清晰,可活动,与本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好发于颌下腺边缘,部分突出于颌下腺轮廓之外,边缘光整或较光整的CT表现相符。目前多认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以中年女性多见,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类似,陈亮等[6]报道21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中女性占118例(56.2%),高发年龄段为30~39岁,平均 37.3岁,本组 38例中女性占65.8%,平均年龄40岁,其中50岁以下者占76.3%,但本组20~29岁、30~39岁及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3.3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

3.3.1 肿瘤部位、数目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均为单发病灶,与黄银平等[7]报道一致,本组还显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病灶好发于颌下腺边缘,即使病灶较小也多见于颌下腺边缘,部分突出于颌下腺轮廓之外,仅小部分病灶(3/38)位于颌下腺中央。

3.3.2 肿瘤大小、形态及边界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病灶长径多小于3cm,本组病灶94.7%(36/38)长径小于3cm,平均长径约1.9cm。陈亮等[6]报道210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平均直径为2.55cm,较本组病灶直径稍大;黄银平等[7]报道病灶直径在1.4~3.2cm,与本文相仿。本组38例病灶均呈类圆形,其中33例(86.8%)病灶边缘光整,5例边缘不光整,大多数具有良性肿瘤的CT形态学表现,并且本组38例颌下腺多形性腺瘤无论肿瘤大小,患侧均可见部分残余的正常颌下腺,此CT表现有助于与颌下腺恶性肿瘤及慢性炎症鉴别。

3.3.3 肿瘤密度 本组38例正常颌下腺平扫CT值25~56HU(平均45HU),而病灶平扫CT值为17~51HU(平均38HU),两者CT值有大部分交叉重叠,因此CT平扫病灶与正常颌下腺相比可呈低密度、等密度、甚至高密度影。本文15例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及4例病灶呈稍低密度,该19例(50.0%)病灶平扫CT值与正常颌下腺CT值相差在10HU以内而显示不清,而增强后大部分病灶(36/38)强化程度低于正常颌下腺的强化程度而边界清楚。黄银平等[7]报道的13例中6例(46.2%)病灶较正常颌下腺呈等、稍低或稍高密度影,而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与本文一致,因此颌下腺CT的增强是很必要的,否则会遗漏部分病灶。

3.3.4 肿瘤强化特征 本文38例病灶增强后CT值增幅为 2~45HU(平均 25HU),其中 28例(73.7%)CT值增幅为15~40HU,5例CT值增幅<15HU,5例CT值增幅>40HU,以轻中度强化为主,与黄银平等[7]及丁莹莹等[8]报道一致。本组还观察到10例(26.3%)病灶增强后中央强化较高边缘强化较低呈“靶征”,作者认为是多形性腺瘤膨胀性生长而形成的假包膜在CT上的表现,有助于与颌下腺恶性肿瘤及炎症的鉴别。

3.4 CT鉴别诊断

3.4.1 颌下腺恶性肿瘤 肿块较大并常侵犯整个颌下腺,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边缘模糊,呈浸润性生长,易侵犯邻近结构,常伴有同侧颈部肿大淋巴结[9]。Choi等[10]应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涎腺肿瘤进行研究,结果显示86.0%的良性肿瘤在延迟期CT值持续升高,而恶性肿瘤的CT值下降,有助鉴别。

3.4.2 颌下腺慢性炎症 可双侧发病,常表现为患侧颌下腺弥漫增大,形态饱满,颌下腺形态大致正常,边缘较光整,强化较明显,但平扫及增强均未见明确结节灶。

[1]Spiro RH.Salivary neoplasms overview of a 35-year experience with 2807 patients.Head Neck Surg,1986,8(3)∶177

[2]Eveson J W,Cawson R A.Salivary gland tumours∶A review of 2410 cas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istological types,site,age and distribution.J Pathol,1985,146(1)∶51

[3]Wijers O B,Levendag P C,Braaksma M M,et al.Patients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cured by radiation therapy∶a survey of the dry mouth syndrome in long-term survivors.Head Neck,2002,24(8)∶737

[4]Mogi M,Matsuura S,Suzuki K,et al.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rat submandibular gland.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5,217(1)∶271

[5]李运成,鲁际,李丽亚,等.正常人下颌下腺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6)∶558

[6]陈亮,黄晓峰,胡勤刚,等.303例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口腔医学研究,2009,25(6)∶753

[7]黄银平,沈比先,贾飞鸽,等.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放射学实践,2010,25(5)∶501

[8]丁莹莹,李鹃,高德培.颌下腺肿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6)∶589

[9]陈宪.颌下腺癌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4(4)∶207

[10]Choi D S,Na D G,ByunH S,et al.Salivary gland tumor∶evaluation with two-phase helical CT.Radiology,2000,214(1)∶231

猜你喜欢

颌下腺多形性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乌梅含漱液对尿毒症口干症模型大鼠颌下腺AQP5分布表达变化的研究
下颌下腺黏液囊肿1 例及文献复习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