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2011-08-24王金娟
王金娟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
一、入情入境,体会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教学时,教师先向同学介绍:李白本有济世之志,然而他的这种志向始终未能实现,于是他就将郁闷的心情放游于山水之间。使学生了解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及怀才不遇时仍能保持潇洒浪漫的气度。在此意境下,引导学生进入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感受湍急的峡流、急速的顺水舟、声犹在耳的猿啼、重叠的山峦,从而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通过体会诗人宽大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二、展开想象,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鹿柴》一诗的教学为例。王维在这首诗的三、四句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可是这一切,对于久居城镇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因此,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此时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指导诵读,感受美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四、指导改写,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优美的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