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1-08-24陈尊梅
陈尊梅
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做到:
1.巧妙运用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去体验作品的情趣。
2.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好习惯。
3.运用电教手段,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科特点设计问题课堂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学观念的更新,陈旧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如何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我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巧妙运用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无不是对真善美的描绘,无不是对儿童情趣的流露。我们在教图文并茂情理俱佳的文章时,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顺着作者的思路去体验作品中儿童的情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蒲公英》这篇文章时,怎样揭示文中寓意?文章结尾,我这样设计:如果你选择了金光闪闪沙漠上的蒲公英种子,或者选择了银光朵朵湖泊中的蒲公英种子,你现在想说点什么?如果你选择了泥土中的种子,你又会对那两颗种子说点什么?学生兴趣盎然,热烈而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文中蕴含的一些道理,寓意的揭示也水到渠成。对课文中美丽的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壮丽的祖国山河,领略它的雄浑、巍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豪情;花草的色彩美,观看它的缤纷艳丽,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建筑的图案美,欣赏它的对称、和谐,增强学好本领的决心……加之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可以使学生入境、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对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活动就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充满了欣喜和想象。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巧妙的构思,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在什么时候、场合看到升国旗,唱《国歌》?当时是什么场面或情景?这一问,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马上把要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起来。接下来观看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冠后升国旗奏国歌的录像,让学生说说在场的中国人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小朋友的心情又会如何?这样就唤起了学生情感体验,读起课文会很有感情,有些同学还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国歌》,这样,便可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教材之中。但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太简单,学生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时间一长,会失去答问的兴趣。而问题过难,学生绞尽脑汁也答不上来,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设计问题难易要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真正做到:“道而费牵,强而费抑,开而费达。”
三、恰当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启动,电化教学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展示的方式可以融声、光、电、磁于一体。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儿童带入作品描绘的情境,其情可见,其情可感。儿童理解作品的语言便化难为易了。如教学杜甫《绝句》时,先投影展示背景,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及草堂,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教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再放录音,学生一边欣赏活泼可爱的黄鹂在翠柳上的姿态,一边倾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对诗句很快就理解了。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随着教师生动的叙述,一行白鹭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远景,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科学地使用电教手段,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在宽松、和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与生,教与学双方才能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相反,压抑、紧张、拖沓、沉闷的课堂气氛对师生双方的“发挥”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敬畏的心理放下来,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争问抢答,学习主动,做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活动,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及时捕捉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它需要所有语文老师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去寻找更加有效的门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确保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轨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