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击谍战影视剧:“做梦”与“说梦”

2011-08-23余戈

军营文化天地 2011年1期
关键词:谍战剧谍战卧底

近几年,“谍战影视剧”这一类型剧的创作特别活跃,荧屏和银幕上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制造了一个个收视和票房的新高,有的剧作几乎成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比如稍早前的《暗算》、《潜伏》和最近热播的《黎明之前》。如此,也吸引了很多投资方不断加入其中,造成了题材“扎堆”的现象,一时间打开电视总能看到“谍影”重重。

谍战影视剧,已经成了一个大众文化议题,类似《士兵突击》曾经产生的效果。

尽管影视剧的制作已经完全为商业模式所垄断,本刊却不愿意仅从“商品”的属性上予以考量。剥离掉“市场”这个强大而时髦的语境,我们仍愿意保守地将其当作“作品”,否则我们为 “余则成”们荡气回肠而抛洒的泪水,岂不是成了“消费”过程的衍生物?

值得探讨的问题似乎没有穷尽:

比如,谍战影视剧应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主题剧。但是有论者说“政治气味淡化”正是目下一些谍战剧取得成功的一大因素。那么,在谍战剧中政治属性应该如何表达?

比如,有论者说,目下的谍战剧影视通过英雄人物表现出寻找和坚持理想信仰的诉求,而理想信仰正是当下这个被物欲纷扰的社会所缺乏的。但中国公众也曾经历过信仰灌输“饱和”的状态,如何理解这种心理反弹现象?

比如,很多公众把谍战影视剧当成“职场剧”在看,从中领悟生存哲学和职场兵法。那么,谍战剧中有温度的意识形态表达,就很可能被观众以“零度”的心态来取舍,并且很可能仅从技术层面汲取经验。对此如何评判?

比如,在谍战影视剧经常表现 “卧底英雄”因特殊职责与纪律而承受的人性压抑,对此,创作的尺度和公众接受的边界在哪里?而“卧底英雄”经常置身道德冲突境地,以“红色”动机行“黑色”手段,这如何在公众观剧心理中获得平衡?

比如,在不少谍战影视剧中,由于对敌营人群赋予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正面表现,如兢兢业业、忠诚职守。在这样的反衬下,“卧底英雄”的行为就有世故、奸猾、混世、搅局等色彩。由此有些观众认为,这正是中国社会的人际生活现实。这似乎和剧作要张扬的理念恰好相反。对此如何评判?

广电总局曾发文指出目下谍战、反特题材“扎堆”,导致“故事情节雷同,甚至互相抄袭、克隆,部分剧目格调不高”的问题。实际上,在荧屏银幕上混战一团的谍战影视剧,已经被概括出诸多“俗套”和“模式”。那么,谍战影视剧还能热多久?创作突破方向何在?

……

基于此,本刊制作了本期专题,围绕谍战剧的类型演变、创作得失和下一步的发展走向等话题进行梳理和讨论。

有知情者透露,中国的谍战斗争虽然是一个生活的富矿,由于保密禁忌实际上一直是未开放的题材领域;真实的谍战仍“潜伏”于冰山之下,并且可能永远“誓言无声”。欲通过影视剧抵达谍战“生活”,不过是观众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此,也许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做梦”,我们围绕它进行的言说也不过是在“说梦”。但我们仍愿意沉溺其中,因为,有梦不觉夜长。★

猜你喜欢

谍战剧谍战卧底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诱捕卧底
卧底机器人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卧底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卧底
谍战剧偶像化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