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X线特征分析
2011-08-20崔新东叶锐彬冯连世崔富国张志磊谷锦华黄加法
崔新东 叶锐彬 冯连世 崔富国 张志磊 谷锦华 黄加法
1 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郑州 450041) 2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4 国家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
拳击运动以击打对手头部为主要得分手段,故由于头部受重击而引起的颈椎损伤很常见,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生活、训练和比赛。目前国内外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涉及较少[1],本研究通过对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进行颈椎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颈椎X线影像观察及测量研究,分析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的分布特征,探讨拳击运动与颈椎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现役国家拳击队和河南省拳击队的61名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年龄16~37岁,平均22.67±0.56岁;左架 14人(23%),右架 47人(77%);国际健将6人(9.8%),国家健将31人(50.8%),国家一级运动员24人(39.3%)。平均训练时间7.41±0.441年,最长16年,最短2年,平均每天训练2.5小时。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调查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自制调查表进行颈椎损伤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a、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运动架式、头部是否有受重击受伤史等;b、临床症状,包括颈性头痛、颈性头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等;c、临床体征,包括颈部常见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Hoffmann征等。对怀疑有颈椎损伤的运动员进行仔细的体征检查,定性指标要求调查应答一致率 >90%,定量指标要求应答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保证体征检查的准确性。
颈性头痛和头晕为颈椎损伤引起的,通过颈部压痛点或改变颈椎体位可诱发出现,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排除颅脑病变和损伤,并且通过治疗,颈椎损伤病变可以治愈的头痛和头晕。
为其中具有头部受重击受伤史兼颈痛症状的37名运动员拍摄X线正侧位、双斜位片,对实际搜集到的30例影像样本资料进行观察,测量侧位片中的颈椎曲度和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2]。调查、观察、测量人员为同一运动创伤专业医师,采用统一标准、同一测量方法、同一图像采集和测量工具与软件。
1.2.2 颈椎X线片测量研究
1.2.2.1 图像采集
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分别在阅片灯上对样本的正侧位、双斜位X线片进行拍照,存入计算机。
1.2.2.2 颈椎曲度测量方法
第1步:参照吴广森[3]的测量方法,首先用Image–pro plus6.0软件把采集的样本X线数码图像导入软件,依次打开Measure→Measurements,点击create point feature选项,把导入的X线侧位映像C2椎体齿突后上缘A点及C7椎体后下缘B点及每一个颈椎椎体后上缘和后下缘坐标定点,自动生成相应的像素位置,见图1。然后用记事本程序记录所测得12个点(P1~P12)的像素位置坐标并保存至计算机。
第2步:用吴广森[3]免费提供的圆弧拟合软件打开记事本像素数据,直接把颈椎椎体后缘优化成弧线并自动求出弧线所对的圆心角,即得颈椎曲度α,见图2。为减少误差,分别在不同时间对同一X线侧位片测量3次,计算其颈椎曲度α平均值,本系统所测数据精确度可达0.0001°。
1.2.2.3 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计算方法
首先用Image–pro plus6.0软件把采集的样本颈椎侧位像X线数字图像导入软件,依次打开Measure→Measurements,点击create point feature选项,把导入的X线侧位映像C4椎弓连接内侧中点及椎体后、前缘中点进行像素位置定点,分别 为 P1、P2、P3三 点, 然 后 点 击 Add distance measurement between two existing features按钮,测量P2至P1两点距离D1,即椎管矢状径;测量P3至P2两点距离D2,即椎体矢状径,计算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建立实验结果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症状、阳性体征、X线征象发生率用有效百分比表示;颈椎曲度与普通人群文献数据[3]比较采用t检验;分组之间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颈椎损伤受伤史及症状、体征的发生率
在被调查的61名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中,49名有头部受重击受伤史且皆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性头痛或头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症状出现率列前4位的分别是颈痛(68.9%)、颈性头晕(62.3%)、颈性头痛(49.2%)和颈部活动受限(29.3%)。体征检查结果:上位颈椎损伤较多,而且左侧损伤多于右侧,可能与调查样本中右架运动员(47人,占77%)因拳击姿势头向左侧旋转较多有关。见表1。
表1 61名男子拳击运动员体征检查
2.2 以头部是否受重击分组的卡方检验结果
表2显示,因头部受重击后出现的颈性头痛、颈性头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枕下三角压痛、C2棘突压痛、C2-3小关节压痛等7个症状和体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头部未受重击组,有统计学意义。
2.3 影像学资料观察结果
阳性征象出现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C2棘突偏歪29例(96.7%)、椎间孔变窄21例(70%)、C3棘突偏歪19例(63.3%)和C3-4小关节双影16例(53.3%);从整体分布上看,棘突偏歪自上而下逐渐减少;C3-4小关节双影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小关节, 且其椎间孔狭窄率也较高。见表3。
表2 头部受重击与否分组的描述统计及卡方检验
表3 30名男子拳击运动员颈椎X线观察
2.4 X线片测量结果
30例样本颈椎曲度均值为26.59 ± 1.93°,其中最大43.69°,最小5.68°;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比值平均为0.82 ± 0.02,其中1例为0.63,1例为0.70,均为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虽无脊髓压迫症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损伤的其他症状。
按年龄分组的颈椎曲度统计结果(表4)显示:10~20岁和21~30岁两个年龄组与文献中普通人颈曲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颈椎曲度明显小于普通人群(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于30岁的3名运动员颈曲分别是43.16、18.51和22.81,与普通人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512)。
表4 拳击运动员年龄分组颈椎曲度α统计检验
表5显示,按年龄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0~20岁组与21~30岁组之间比较,χ2= 2.604,P = 0.107;21~30岁组与31~40岁组之间比较,χ2= 0.625,P = 0.429。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椎间孔狭窄发生与年龄无明显关系。
表5 不同年龄拳击运动员椎间孔狭窄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拳击项目特点与颈椎损伤的相关性
拳击主要得分手段为击打对手头部得分,因此拳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头部经常遭受重拳击打,由于头部和颈椎紧密相连的特殊关系,头部受暴力击打后会被动旋转、后仰等,如果受力过大则会产生超过正常生理范围的头部活动,其后果是上位颈椎和枕颈部肌肉、韧带拉伤和上位颈椎如寰枢关节、第2~3、3~4颈椎之间的小关节错位,引起颈痛、颈性头痛、椎-基底动脉受激惹引起的如头晕、头昏甚至昏倒和枕下三角压痛、棘突压痛等症状和体征。错位的小关节如未及时复位,久之则形成陈旧性颈椎小关节紊乱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症状。个别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差、容易被击倒的原理就在于此。
本研究中,有49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头部受过重击,占80.3%,而且全部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或者头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而且因头部受重击后出现的颈性头痛、颈性头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枕下三角压痛、C2棘突压痛、C2-3小关节压痛等症状和体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头部未受重击组,有明显差异,说明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头部受重击是颈椎特别是上位颈椎损伤的主要因素。
3.2 颈椎损伤与颈性头痛、颈性头晕的关系
颈源性头痛主要是颈部病变累及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颈神经丛除纯运动神经的枕下神经外,大部分均含感觉纤维,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分布于耳区皮肤及枕部,枕大神经及第3枕神经分布于深部颈肌、头夹肌及斜方肌腱而达上项线的枕部皮肤,故2-4颈小关节错位可引起一侧或双侧头痛或枕部麻痛[4]。拳击运动员上位颈椎的肌肉韧带损伤痉挛和椎体位置不正都会压迫颈神经丛或激惹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颈性头痛。本研究中,有颈性头痛症状的拳击运动员共30人,占49.2%,按头部是否受重击分组统计,结果显示,拳击运动员颈性头痛与头部受重击引起上位颈椎损伤,进而压迫颈神经或椎动脉等因素密切相关。
熊焱昊等[5]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中出现头晕与C2、C6的旋转关系密切。在治疗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纠正颈椎的旋转和恢复颈椎稳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患者的头晕症状。本文作者认为由于拳击运动员上位颈椎损伤特别是枕下组织损伤,会引起枕下肌群痉挛和C2旋转压迫经过的椎动脉,从而引起颈性头晕。对于拳击运动员颈性头晕、颈性头痛,临床上通过纠正旋转的小关节和缓解上位颈椎肌肉痉挛等方法,解除对椎动脉和颈神经的压迫,治疗颈性头痛和颈性头晕疗效显著。
3.3 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除黄韧带外,颈椎韧带延伸率极低,是颈椎重要的内源性稳定因素。颈椎前后的肌肉是维持颈椎稳定和活动的必需条件,同时又可承受作用于颈椎的一部分外力,这是完成颈椎生物力学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拳击运动员颈椎韧带损伤后张力下降,颈椎稳定性降低。
脊柱耦合现象是指同时发生在同一轴上的平移和旋转活动,或指在一个轴上的旋转或平移必然同时伴有另一轴的旋转或平移运动的现象,如脊柱的侧屈必然伴有脊柱的旋转。拳击运动员有左右架之分,在训练和比赛时头向一侧旋转并屈颈,同时颈椎也向一侧旋转,因此根据颈椎耦合现象原理就会出现颈椎的复杂耦合运动,久之,颈椎就会出现慢性损伤和上位颈椎旋转性错位,部分结构出现超范围的非正常运动,从而产生一系列上位颈椎损伤症状。而且当头部侧方受到重击会导致颈椎被动侧弯,根据耦合运动原理颈椎发生旋转;若运动员头面部在下颌部受到一个来自侧面的重击,则颈椎不但有侧屈耦合运动引起的颈椎旋转,也会导致运动员头部向一侧旋转,如果所受暴力过大则引起上位颈椎超范围旋转,大多数会即时复位而遗留上位颈椎韧带和肌肉损伤。如未及时完全自动复位,则为颈椎小关节错位。加强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可增强颈椎稳定性,减少颈椎损伤发生。
3.4 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X线特点
钟世元[6]认为颈椎左右旋转错位时,正位片可见棘突偏向移位一侧,棘突中线不在脊柱棘突连线之上,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或反张。斜位片见椎间孔内钩椎关节或后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拳击运动员头部遭受击打而引起的颈椎损伤多为旋转伤、过伸伤和侧屈伤。由于业余拳击运动员在比赛或者实战中要佩戴头盔和拳套,因此运动员因头部受重击而引起的颈椎骨折极少见,但颈部韧带肌肉损伤和小关节错位却极频繁。当拳击运动员头部受暴力击打后颈椎间接所受暴力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被动活动范围也逐渐减小,因此颈椎损伤出现的频率也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表现在C2棘突偏歪出现率最高,C3-4小关节双影征和椎间孔狭窄出现比例也居首位。这些影像学表现提示拳击运动员头部受重击后上位颈椎椎体发生错位的几率较高。按年龄分组统计结果显示椎间孔狭窄与年龄无明显关系,说明拳击运动员颈椎椎间孔狭窄主要为颈椎损伤后椎体旋转所致,治疗时应先考虑把错位的颈椎复位。
3.5 拳击运动员颈椎X线测量分析
常见的颈椎曲度测量方法有以下3种:(1)颈椎曲线深度测量法:Borden法;(2)颈椎弯曲角度测量法[7];(3)弧度法测量[3]。本研究运用改良的弧度法测量,可以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和反映颈段脊柱的曲度。
本研究对比了拳击运动员颈椎曲度与吴广森文献中的普通人颈曲数据,结果显示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颈椎曲度明显小于普通男子人群。颈椎位于屈曲位时其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而且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加,椎间盘压力及后纵韧带张力增加,疲劳试验显示两者的退变加剧[8],后纵韧带和项韧带松弛、张力降低,导致维持颈椎生理性前凸的能力下降,颈椎生理性前凸变小或消失[3]。拳击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保持屈颈下颌微收的姿势,久之,会引起拳击运动员颈椎曲度特别是上位颈椎曲度减小。
椎管矢状径即自椎体后侧中点至椎弓连接内侧中点之间的距离。文献[9]显示颈椎椎管C1最大,C3或C4最小,以后向下逐渐扩大,C4-6较大,相当于颈膨大所在,因此本研究测量颈椎椎管矢状径统一选择C4矢状径。
本研究运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颈椎后缘的像素并运用圆弧拟合软件计算测量颈椎的曲度,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优秀男子业余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特点是上位颈椎损伤几率较高;X线特征是棘突偏歪自上而下逐渐减少,小关节双影以C3-4出现率最高,颈椎曲度明显小于普通人群,C3-4和C4-5椎间孔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别于普通人群;头部受重击是拳击运动员颈椎损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要减少或消除如头部受重击的致病因素;急性伤后要及时处理如运用手法使旋转错位的椎体复位;重视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增强颈椎周围特别是后群的肌肉力量以加强或巩固颈椎的稳定性;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既可以减少头颈部受伤几率,又可以预防旧的颈椎损伤复发。
[1] 伦斯特伦主编,王安利译审. 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33-579.
[2] 赵定麟. 现代颈椎病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33-57.
[3] 吴广森,靳安民,袁岱军,等. 颈椎生理弯曲的弧度法测量及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6):601-602.
[4] 董福慧. 脊柱相关疾病.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0-213.
[5] 熊焱昊,杜宁,陈伟珍. 颈椎旋转、半失稳与颈性头晕的相关研究. 中国骨伤,2005,18(4):193-195.
[6] 钟士元. 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75-80.
[7] 邵福元,邵华磊. 颈肩腰腿痛应用检查学.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94.
[8] 吴德升,芮永,林研,等. 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 脊柱外科杂志,2006,4(3):150-154.
[9] 邵福元,邵华磊,薛爱荣. 颈肩腰腿痛应用解剖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7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