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师文化的价值与重构

2011-08-17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业学校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 玫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对于中小学教学改革认同高、评价低的局面,除了教育专家分析的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有待改善等原因外,应该说教师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针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教育改革收效甚微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全球教育改革越来越被推向通过学校的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来实现变革的轨道,而对教师文化却很少顾及……因此,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文化的价值”。教师的文化建设对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文化价值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内涵,不同的学科就有不同的解释,有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行为、认知、情感模式,这种模式是习得的,并作为民族群体而不是个人的特征”。该定义表明文化是社会或特定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观念和态度,强调文化的共享性和习得性。具体到教师这个特定群体,教师文化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角色认同、情感态度以及行为反应等。教师文化具体可划分为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三个层次,其中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核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由以分数为轴心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角色地位要求教师的文化要同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相符或至少在教育言行上不悖逆这种文化,同时教师又以自身的价值观为评价标准,或诱导或强制地去影响学生文化的形成,因而教师文化兼具规范性和权威性。在社会转型中,社会文化呈现复杂、多样、差异等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反应,为辨析这些文化表象的本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理性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等)的角色冲突,教师文化在教育实践中还具有包容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对社会现代文化的融入、筛选、整合与延伸,使现代教师文化不仅能蕴育出具有开阔胸怀、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发展教师自身的身心和谐,成为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积极力量。

二、我国教师文化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教师文化。一个国家教师文化的特点常常是这个国家文化特征的映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其基本特征是崇尚“中庸”,恪守“礼”制,强调稳定,贬抑变化。经年历久,中国文化缺少了反思、批判与创新的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传导到教师文化中,表现为教学模式以师授学承为主;师生关系类同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教育观念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知识点的掌握而不重知识内在结构、关系、应用及与生活的联系,重集体观念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多限于校园而少有与社会的交流等。教师主要扮演传授者、指导者、监督者和看护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人才”多“积累型”而少“发现型”,多“守业型”而少“创业型”,多“继承型”而少“创新型”。教育取向以“封闭性”为总体特征。

与中国教师文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教师文化。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开拓创新”,崇尚“自由”、“民主”与“平等”的价值观,欣赏“科学”的精神,信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教师主要扮演启发者、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角色,其主要旨趣不是授以学生现成的知识、标准答案及永恒方式,而是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注重课程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由意志、理性精神及创新能力。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受教育者有无开创未来的勇气与能力。教育取向以“开放性”为总体特征。

我国这次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就要注重研究教师的思维、观念、情感、态度等因素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优秀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教育理念的重塑、情感与态度的正当表达等。

三、教师文化的重构与策略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观念的转变尚处在“一个新旧观念同存暂容、互斥互抗的非常时期”,“不仅存在着新老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地位争夺,还存在着新老观念之间的结构重组”。这种社会观念的“混变”对教育的影响极大,常常使一些教师陷入不同程度的价值困惑与价值迷茫,产生选择性困难,导致教育观念上的混乱和教育行为的失范。如,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行应试教育之实,以各种“创新”手段给学生划分等级以示激励或惩戒等,这些混乱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有意无意地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阻滞了教育改革的进程。厘清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端正教师态度,重构教师文化体系,已成为时下急需破解的课题。改革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激励教师自主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重构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

1.改革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预备教育主要由师范院校来完成,师范院校应该成为基础教育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应该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育对教师文化的形成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则与师范教育本身的课程设置结构以及向学生提供的教师工作实践机会的多少有很大关系。我国的师范教育缺少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人类科学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及公共道德行为等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多且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较少,造成师范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规范的认同以及职业性格的形成,作为教师文化的内化过程难以有效完成。因此,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适当增大师范院校通识课程的比重,特别是人文艺术科学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增加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讨论、合作学习课程的数量,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帮助学生完成基础性的教师文化的建立。

2.促进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

有研究显示,影响教师人格信念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社会意志、学校文化和个人社会哲学。其中,学校文化扮演着领导角色。学校文化是人们在共同工作过程中形成并为教师群体共享的标准、价值、信念和传统,它包括: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的人对学校的态度和信念,学校的文化标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文化以它固有的标准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影响着教师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校的感情。有时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未必总保持一致,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不一定存在必然的关系。因而,在学校领导主持下,建设互助、协作、包容、和谐的学校文化,开展基于校本研究的教师合作学习组织,建立以老带新的工作制度,为教师创造更多的研修机会,梳理好顺畅的人际关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对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3.推动教师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教师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反思意识是影响教师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学实践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常常是那些善于向他人学习或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或不断阅读学习进修的教师。但是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工作负担重,读书时间少,即便读书也很少阅读与教科书及教辅材料无关的书籍。有不少教师养成了“一本教科书+一本教辅资料=教书”的职业习惯,有些教师则成为专业型的“习题二传手”,只会照本宣科地宣讲教科书,应对考试。缺乏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灵,对教育与现实的冲突缺少哲学思考与伦理判断,知识水平与教育理念达不到新课改对教师文化的要求,已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学校建立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奖励那些把自主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教师。

4.加强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与培训。

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是教师职业预备教育的延伸。教师在师范院校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基础性的教师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一般会感觉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不足以及价值观念、角色定位等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便产生参与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解除某种困惑的继续教育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途径不仅包括教师的工作实践,还包括进入各类进修机构的正规学习和培训。本文所指应该是后一种情况。把教师的职业继续教育制度化,就某一个课程项目对教师实行定期轮流培训,课程项目不仅限于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改善和提高,也应把有关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纳入其中,如帮助进修教师进一步内化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性格等。建立远程教师职业继续教育体系,扩大教师职业继续教育的受众面,拓宽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咨询服务、专题讨论等,快速解决教师的职业困惑,澄清社会关注的有关教育的热点问题,这些都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完成教师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双重职责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学校推介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