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广东沿海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和IHHNV的调查

2011-08-16张家松李卓佳陈义平文国樑王奕玲冷加华曹煜成

中国动物检疫 2011年10期
关键词:塑料膜对虾池塘

张家松 ,李卓佳 ,陈义平 ,文国樑 ,罗 亮 ,王奕玲 ,冷加华 ,曹煜成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2.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266032)

WSSV自从1993年在日本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对虾养殖业最为严重的一种病毒性疾病。WSSV对养殖对虾是一种易传染、高致死性的病毒,养殖条件下可使感染对虾在3~10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感染对虾的主要症状是活力差、少食,濒死者体色变红,头胸甲往往出现直径0.5 mm~2 mm左右的白色斑点。IHHNV可引起凡纳滨对虾出现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患病对虾生长缓慢,表皮畸形,经济损失可达50%。临床上这2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很常见,并且感染了WSSV和IHHNV的对虾可终身带毒,通过垂直传播把病毒传给下一代和水平传播传给其他种群[1]。

本次调查,对广东沿海地区不同类型养殖池塘和养殖技术条件下的对虾进行采样检测,以了解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对WSSV和IHHNV流行感染状况的影响,希望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

2010年4月至12月间,随机选取广东沿海地区高位池精养、土池半精养和滩涂混养三种养殖模式中的17口池塘进行了采样,其中7口池塘在春夏和冬季的不同养殖季节进行了采样。每个池塘采样15尾,每5尾合并为一个样。

1.2 DNA提取

样品DNA提取按照海洋动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DNA样品-20 ℃保存备用。

1.3 WSSV感染的分子方法诊断

PCR采用杨卫帆[2]设计的套式PCR引物,可以同时检测WSSV和IHHNV,外引物扩增片段分别为988 bp和860 bp,内引物扩增片段分别为461 bp和344 bp。一步PCR扩增产物为阴性的样品,再采用两步PCR检测。

2 结果和讨论

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和IHHNV的检测结果如表1。

高位池精养池塘对虾样本采自广东省的汕尾市(1~3号池塘和6、7号池塘)和电白县(4、5号池塘)。春夏季节高位池养殖情况良好,检测均为WSSV两步PCR阳性,其中2号和4号池塘IHHNV检测一步PCR阳性,偶尔出现对虾死亡现象。但是到了2010年秋冬季节,由于寒流来的早和突然,众多养殖户突击加盖塑料膜,未按操作程序工作,直接将塑料膜覆盖养殖池,导致冬棚内室温和水温急升,水温从21~23℃骤升至26~28℃,达到WSSV复制增殖的最佳温度,致使众多养殖池塘暴发WSS(1~3号、7号池塘)。而按照操作程序工作,逐步加盖塑料膜的池塘,使得室温和水温逐步上升的冬棚池塘则没有发生WSS(4、5、6号池塘)。秋冬季节各池塘对虾IHHNV检测均为两步PCR阳性,携带病毒量低。

表1 2010年4~12月对广东省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和IHHNV的检测结果

土池养殖对虾样本采自广东省电白县(8、9、12、13号池塘)、珠海市(10、11号池塘)、汕尾市(14、15号池塘)。春夏季,采用水质生态调控技术的土池,虽然对虾样本WSSV和IHHNV携带率100%,但是均为两步PCR阳性,携带病毒量低,未出现对虾死亡。但是到了冬季,也是因为寒流来的早,加盖塑料膜时未按照程序进行,导致冬棚内室温和水温急升,致使众多养殖池塘暴发WSS(8~10号池塘)。未采用水质生态调控技术的土池所采对虾,检测均为一步PCR阳性,且有池塘出现因WSSV感染的死虾(12~15号池塘)。土池各池塘不同季节对虾IHHNV的检测结果均为两步PCR阳性。

滩涂混养池塘(16和17号池塘)对虾样本采自广东省汕尾市,为凡纳滨对虾和卵形鯧鲹、锯缘青蟹混养池塘,两个池塘面积分别是14.7 hm2和24.7 hm2,每天随潮差换水,日换水量在20%以上,对虾放苗量为30万尾/ hm2。由于对虾放养密度低,加之卵形鯧鲹、锯缘青蟹对病弱对虾的捕食,使得对虾自相残食现象减少,因此对虾病毒传播少,虽然WSSV和IHHNV病毒携带率高为100%,但携带病毒量均较低,为两步PCR阳性,且未见发病。

综上所述,从2010年度广东省沿海地区抽样检测结果可以看出:①养殖池塘对虾携带病毒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这为养殖管理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养殖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极易导致病毒大量繁殖复制,致使病害发生。②越冬暖棚养殖操作仍需进一步规范,不当的操作往往会给对虾带来应激,导致病害发生。③WSSV感染程度要大于IHHNV,并造成WSS暴发。④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具有营造良好水质,维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对控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3-6]。⑤混养模式对对虾病毒性疾病控制也有良好的作用,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利用池塘食物链中各生物的生态位特性,及时清理养殖系统中的病弱养殖生物,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水平传播[6-8]。

[1] 闫冬春,魏福强.水产养殖动物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现状[J].水利渔业,2006,26(1):110-112.

[2] 杨卫帆.海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毒病病原分析及其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D].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

[3] 彭锦新,王侃 刘荭 等. 深圳东部地区水生动物养殖病害情况报告[J]. 中国动物检疫 1999,16(6): 14-15.

[4] 张家松 李卓佳 文国樑 等. 广东和福建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成虾携带WSSV的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10,27(11):40-41.

[5] 彭聪聪,李卓佳,曹煜成,等.虾池浮游微藻与养殖水环境调控的研究概况[J]. 南方水产,2010,6(5):74-80.

猜你喜欢

塑料膜对虾池塘
标本书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一种新型塑料膜吹膜装置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热闹的池塘
发报纸
池塘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