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鼓书调查报告
2011-08-16何林慧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湖北襄阳441000
何林慧 (襄樊学院音乐学院 湖北襄阳 441000)
一、蕲春鼓书概况
蕲春鼓书是流行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的曲艺形式。在蕲春民间多称之为“说书”,也有叫“大鼓”、“鼓词”的。是一种以鼓、板为道具伴唱,间或夹杂白话的民间艺术形式。鼓书的语言是以蕲春方言为基础、吸收武汉的语言特色,经过锤炼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艺术语言。在《蕲春文化志》[1]和《湖北蕲春民间文学》[2]中略有记载。它的唱词是以传古籍长篇大书、中篇古书,和短篇小说以及日常生活中自编自演的时新故事为主。每场书的开头都有一个有趣的笑话或趣闻作为引笔,5—10分钟左右。
蕲春鼓书的应用场合很多样,主要是应用在城市的鼓书场和农村的婚丧喜庆、小孩满月、做寿、新屋上梁等各种场合,是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区演出场合、演出情况、观众身份、观众反映、收入、时间、表演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现在从事鼓书这个职业的多数是男性的中老年人。主要是因为演出报酬太低,所以现在已经极少有年轻人去学习了。
二、蕲春鼓书的表演形态
说书人的说书之道首先讲究的是说书的姿势(含道具的操作动作)。其中还可以分为站着说书和坐着说书。其特点是:
站着说书时,双脚一定要成丁字形,身子微侧;右手握板时,手肘上抬,以板的顶端与肩齐的高度为宜,切忌把手置于胸前握板击打;身立正,头摆正,眼平视,切忌身子乱动,头或仰或俯,目光游离。坐着说书的姿势是:坐着说书时,腰挺直,头摆正,目光平视,双脚呈八字形,要求坐如钟,前后左右不能超过一步半。若说书人道具不规范或姿势不佳。人们就说“师傅没有教好”。因此,姿势的正确与否、道具的规范与否,是鼓书艺人说书之道的前提。据艺人们说坐着说书和站着说书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都可以转换的。什么时候需要坐着,什么时候需要站着,视不同情况而定。
三、蕲春鼓书的唱腔形态
蕲春鼓书的唱腔无固定板式,一直没有丝弦伴奏,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鼓与板是鼓书艺人的重要乐器,通过轻重缓急地敲击,形成或静或动,或热烈或紧张,或沉稳或兴奋的艺术范围,将听众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唱腔虽然是自由腔,但是也有一些相应的规矩,必须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分。其中道白尽量以剧情和人物为模式,例如在介绍事发的前因后果的时候必须是道白。但是在二人对话、两人相斗和谈情说爱,这种有表现因素的时候,运用的是唱白相串。其中说和唱的关系是:千斤道白四两唱。道白多用于点明和交代事物的关键部分,唱腔则多用于抒发情感。除说唱外,演唱者还要辅之以动作表情,“说、打、唱、演”四个字必须紧紧跟上。说唱与动作表情必须与鼓板的节奏相协调,以增加鼓书艺术的整体感。
唱腔为以下三种模式:
四、蕲春鼓书唱词类型
按照不同的归类标准,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十种类型:1.金戈类:包括“平”、“征”、“扫”的隋唐演义传、全唐传、全宋演义、元明清演义等。2.婚姻类:包括各种美图,谈情说爱的故事等。3.公案类:包括历代案传,如施公案、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海公案等。4.武侠类:包括七剑十三侠、女侠传、剑侠图等。5.传奇类:例如烈女传奇、武当传奇、拍案惊奇等。6.小说类:各种趣闻小说等。7.善书类:如“济公传”“八仙传”等。8.笑料类:纯以笑料当剧本作的书签。9、书帽①:一个艺人的心里要存有很多可以随机应变的书帽。10、神话类: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五、蕲春鼓书的伴奏乐器
鼓,直径12cm,高8cm。鼓梆为木制,鼓面蒙黄牛皮,旧时鼓书艺人的鼓都相对来说比较大,而建国后艺人们用的鼓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便于携带。
鼓板,又称为云板,长22cm,宽6.5cm.一般是由紫檀木或者红木制成。是蕲春鼓书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鼓芊,也叫芊子,有鼓芊和鼓棰之分,均为硬木制成。大鼓多用棰,现在艺人都用小鼓,因而也都用鼓芊。鼓芊长40公分,略粗于筷子,前端尖,后端圆,以前端击鼓。
醒木,醒木是鼓书艺人的一种辅助道具。是一快长10 cm宽5cm,厚3cm的木头。醒木的主要作用是:当听众注意力不集中时,特别是听众在晚上听书要打瞌睡时,用醒木在桌子上一拍,可以让听众注意力集中到听书上来。
折扇,鼓书的道具之一,即是普通的扇子,在表现书生、文人之类的人物时使用。
六、蕲春鼓书的流派
据《蕲春文化志》[3]记载:蕲春鼓书的南派创始人是柳敬庭①。北派创始人是丘长春②。诚然,这种缺乏科学根据的记载,尚不足置信。南派为腔北派为调,正所谓的“南腔北调”。南腔,用鼓板等伴奏,唱的是自由腔调,说唱长篇大书,本着15个字的规则即: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轻、重、快、慢、声、表、演。唱腔在前文中已经有具体说明,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北调,是用琵琶、三弦等乐器伴奏,形同山东快书的演奏形式,有固定的演奏模式和调子。但是传到蕲春之后就省略的丝弦乐器伴奏,只保留了部分的唱调。
南派、北派鼓书各有各不同的敲击“套路”。就开场来说,南派先响鼓后响板,北派则先响板后响鼓。。南派的开场鼓没有规定敲击多少下,运用的是“慢板—中慢板—快板”的鼓路子,一般敲2—3分钟左右。北派开场鼓规定敲击360下,不可短少。南派每本书开场时都有个“书签、书帽”,既讲一个短小的生活中的小故事。北派一本书开场时有诗或词牵场。如:“善似青松恶似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严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4]。
结语
蕲春鼓书曾经在1980年代的时候很受欢迎,但是现在逐渐衰落了。很多艺人丢掉鼓板去挣大钱,改行经商、学道士等等。一般从事这个职业的多数退休人员,出自于爱好。在乡村多数是盲人,似乎这是盲人的养活自己的一种谋生手段。但是很少有人听,有些人甚至还嫌鼓板响得太闹人了。所以一般都在说唱半个小时之后就撤了,现状很不乐观。现在从事鼓书说唱的人员也很少,个别艺人也未正常活动,只利用亲朋关系于春节前后,自找上门说唱,成了不速之客。乡村如此,城镇更是槽糕,城镇上只有鼓书场还在演出鼓书,但上座率很低,据笔者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鼓书场的听众一次未超过60人。有时只有10来人。
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蕲春鼓书已经不能吸引观众日益挑剔的眼光,蕲春鼓书的生命之花如何绽放?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既要改造艺术形式,也要在艺术内容上体现时代精神?如何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摸索雅俗共赏的路子?蕲春鼓书如何生存发展?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蕲春县文化新闻出版志编撰委员会《蕲春县文化志(1911——1986)》,2005年12月出版,第170—177页.
[2]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355—366页.
[3]蕲春县文化新闻出版志编撰委员会《蕲春县文化志(1911——1986)》,2005年12月出版.
[4]郑伯成《湖北蕲春民间文学(下编)》,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355—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