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双赢的几点思考

2011-08-15冯敏

山西建筑 2011年11期
关键词:桐庐县桐庐校区

冯敏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各高校纷纷扩招。由于各高校原来所在地多处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发展余地小,于是向周边县市寻求发展,在周边县市修建大学新校区成为必然。大学校园也终于从传统的由围墙实体划定明确的领域打开了与外界交流互动的大门,开始从仅是师生间封闭的传道、授业与解惑的场所,融入和延伸到与附近社区、城市之间的资源利用和培育上,以生态化和景观化的绿地形态渗透到社区,并与城市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大学校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地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血液。如何在大学建设发展过程中促进周边县市城市化的进程,提升城市品位,取得双赢的结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的建设为例,从学校融入城市与促进城市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大学与城市互动双赢的发展策略。

1 校区与城市环境的融入

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的建设是浙江树人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它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浙江树人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址的选择。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五大书院都设在依山傍水之地,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蔡元培语),据记载:“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岳麓书院在岳麓山抱黄洞下,背陵向壑,木茂而泉洁;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书鼓书院在回雁峰下;茅山书院在三茅山中”。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位于著名风景区大奇山脉余脉的末端,大奇山像一道弧形的屏障,怀抱着整个校园,校园北面富春江,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可谓极其优越。

整个校区秉承“奇山秀水、育英尚贤”的现代校园建设理念和“开门见山、显山露水”的生态校园设计理念,再现了江南校园以山、水等自然元素为特征的传统风貌,融入和延伸到自然山水中,大奇山的怪石、溪瀑、鸟语花香、茂林修竹、平湖芳草、果园等自然的山景、水景是校园环境营造中最宝贵的财富。

按照溶解校园的原则,校园与外界的边界采用栅栏、围墙、防护林等,其中南面、西面位于山林内,北面临近320国道,边界可采取植物种类多样、季相明显、层次和色彩丰富的带状边界绿地,既形成丰富的景观,增强了校园的可识别性和意象性,又营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文化意境。校区的建设充分体现对社会开放和与资源共享的理念。

高等院校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等,都十分重视将校园自然美景(山川、运河、湖泊)、历史建筑(博物馆、书店)和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节、书画展览节)作为所在社区和城市的重要的游览观光资源善加利用,这恰恰印证了校园景观环境与城市生态的互动和共生。

同时,校园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望子成龙的父母可以带孩子看看大学,以激励孩子读书的决心;已经参加高考的也提前感受一下大学生活。当然,除了学生和家长外,校园还给一些喜欢到高校去参观的人提供了各种机会,如欣赏高校的美景、参加体育锻炼、借阅书籍、旁听大学讲座和感受文化氛围等。

2 校区的建设带动当地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以知识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以高科技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知识创新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拥有知识,拥有科技,拥有高科技人才,而且能不断创新知识和新科技的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可能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可以直接转为生产力要素,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直接成为经济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大学将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如何进入经济社会的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应是一条途径,这不仅是合作,而且是一体化。

有人计算了诺丁汉大学对诺丁汉经济的影响,其中教职员工在当地支出的比重是22%,学生在当地支出的比重是43%,学生中在当地支出的最大部分是住房与租金85%(教师这部分的比重为15%,这意味着教师流向了诺丁汉以外的地区)。完全可以让研究生做同济对杨浦以及上海的经济影响,包括对当地企业的影响(需要的以及替代的服务等)、对当地家庭的影响(当地人的就业与收入等)、对当地政府的影响(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等。

大学对区域经济的前向关联有下列主要影响:1)一个区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留住其大学生,大学将通过对这些大学毕业生进行所需的培训来增强当地劳动力的素质;2)大学的存在能够刺激企业在该地区扩展活动,以充分利用它们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企业的进入);3)大学里高素质的教职员工可以为地方发展部门提供专家建议,也可以为当地企业的各种与商业有关的活动,例如营销、财务以及产品开发,提供专业咨询。比如,经济学家经常参加其大学所在地区的区域发展项目的评估,工商管理学院为本地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定制的课程,工程学院可能参与到当地企业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等;4)一个地区大学的存在能够加强该地区的文化与经济吸引力,因此能够提高该地区在流动企业和高素质人才中的形象。

桐庐县距杭州市58 km,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近年来,随着“工业强县、环境立县、开放活县、和谐兴县”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县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总量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全县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桐庐县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已成为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建设浙江树人学院桐庐校区,是桐庐县在举办高等教育机构领域进行的探索和尝试,项目拟通过由县政府提供土地,并与树人大学共建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方式,与浙江树人学院联合共建树人大学桐庐校区。项目的建设不仅能为桐庐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提供有力依托,还能通过校区建设,带动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桐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教园区、高科技园区打成一片,营造起浓郁的现代科技文化氛围,必将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献身科学的强烈愿望,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选址理念的最佳典范。

3 结语

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的建设是浙江树人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它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浙江树人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的建设是桐庐县发展的有力引擎,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向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使其更符合整体生态的原则。浙江树人大学桐庐校区的建设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点采用了合适的方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借鉴的典范。

[1] 朱宇恒.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J].建筑学报,2004(1):29-31.

[2] 于文波.美国蔓延之后的规划运动及其事实[J].人文地理,2004(4):55-59.

[3] 宣 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30(3):302-307.

[4] 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桐庐县桐庐校区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操场上真热闹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桐庐县:科技编织“桐庐梦”
桐庐县完成34个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