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小坝子区域的地质环境安全与发展趋势★
2011-08-15杨超
杨 超
“坝子”是我国西南对山间小盆地、高原台地的俗称,坝区内一般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常有河流蜿蜒其中,灌溉便利,是人口集聚及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的中心。在云南,坝子多集中于滇东地区,滇东的坝子占云南坝子面积的70%,云南面积在1 km2以上的坝子约1800多个,滇东即有1000多个[1]。除了面积较大的坝子外,滇东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坝子”,其成因类型较为一致,在云南省经济社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自然环境演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坝区内地质、气象等灾害频繁,地质环境安全日益受到严重挑战。
1 地质环境对区域现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岩石圈表层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过程和现象等,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物质及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地质环境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是地球演化的产物,在自然、人类或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环境产生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等环境地质问题,直接影响城乡道路、工矿企业,特别是林立的高楼大厦等各种现代建筑的安全。地质环境问题总的可分为突变与缓变两种类型,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及发展阶段,除了预测预报仍属世界难题的地震,部分区域较有规律的地质环境保护及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突出地表现为突变型地质环境问题——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与治理等水平还不高,局部地区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同时不同区域又面临差异较大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面临各种类型的地质问题,区域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急待加强。
2 滇东区域概况
滇东和滇东南为灰岩分布区,广布的喀斯特地貌与贵州、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区相连成片,其中滇东由于地势较高,与贵州、广西及滇东南区域的喀斯特地貌存在明显差异。从大地貌形态上看,滇东西部是高原顶部,起伏和缓,地下水的水位稍高,相对也较稳定,东部为向贵州高原下降的斜坡,地面斜度大,地下水强烈下降,地表崎岖多山。高原上除了大型断陷盆地内有河流通过和泉水出露点比较多外,山区缺少地表水,地下河等发育,泉水等出露点少,多在坝子边缘或大河谷地两侧以涌泉方式出现。
滇东喀斯特高原地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 m左右,有脉络不明显的山地分布,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大河谷下切较深,发育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其中的小坝子属岩溶溶蚀成因,绝对数量大,坝子地貌特征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一些大型石灰岩盆地内,散布着石灰岩孤峰、峰林或石丘,造成坝区内有一定起伏;较小的如溶斗、溶蚀洼地数量很多,具有坝子特征但面积小;部分河谷坝,坝子内中部较低,为河流的河床所在地,地面由两侧山地向中部倾斜,大河通过的河谷坝,倾斜角度较大,被湖水占据的坝子较平坦。小型的溶蚀坝,多为溶蚀洼地扩大或合并而成,开始可能为几个小型溶斗,后各自扩大,互相合并,成为稍大的溶蚀坝。干谷的宽谷部分、地下河或地下溶洞塌陷,也可形成规模不大的溶蚀坝。小型溶蚀坝内若下部有不透水层存在,或有一定数量的粘土沉积,堵塞了落水洞或裂隙,可以积水成湖,如路南的月洞、长湖和宣威的鹰窝海、关营海等。
3 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
3.1 区域地质环境
滇东属扬子板块中的滇东褶断带[2],新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有构造形变,存在地壳的不均衡抬升,以及岩浆活动、冰川作用、地震活动等。地层沉积中中新统、上新统分布较少,第四系分布广泛,有湖盆、河流、洞穴堆积、坡残积、重力堆积及钙华堆积等,其中湖盆沉积分布最广。滇东的小坝子,坝区内地形相对平坦,但周围山地高原环绕,受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边坡多坡度陡峻,存在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为突出地质环境问题是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石漠化等,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也日趋显著。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加之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实施振兴工业战略,滇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建设项目密集实施,如公路、水库、中小型电站开发、采矿业等相对较多,尤其是中小型电站,大多为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业主缺乏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资金投入,存在诱发地质灾害的较大隐患。
3.2 治理
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形成了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及防治体系,如制定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组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加强汛期巡查、检查和应急排查,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治理的力度等。但我国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地质环境治理,特别是地质灾害方面,多是应急式、被动式管理、治理。云南省去年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相关地质灾害研究水平,这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特别是结合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及环境变迁实际,分阶段、分层次,明确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治理的重点、目标与方向。
4 自然、社会经济及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4.1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云南的坝子是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心,现今的坝子区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如交通运输建设、水电资源的开发、城镇化的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建设等;坝区周围山区有石漠化等突出的生态地质问题,部分区域存在恶化趋势,如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将不可避免进行生态移民,坝区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不断加大;受耕地的保护等政策的影响,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坝区承担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多重重任。限于我国过快的城镇建设发展,过多占用农田,耕地资源总量已逼近18亿亩红线的现状,国家必将加大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在云南省的相关部门机构等,也在反思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导致昆明、曲靖等众多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坝子自然风光在近代几十年的时间里快速消失,所以提出保护好现存的坝子,保护好农田、农村,工业、城镇建筑等全部上山。新形势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求坝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相应调整,加大对基础地质工作的勘察力度。
4.2 气候环境的演变趋势
旱涝等气候环境异常,对滇东近年的社会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诸如强降水、冰雹、雷电、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强降雨,与坝子区域的地质灾害直接相关,如在时间上,降雨最多的7,8月是传统地质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季节,但近期也出现了新的异常,如据云南省国土厅统计,2008年地质灾害高发期为5月~9月和11月,受历史罕见的秋季连续强降雨天气影响,11月发生地质灾害246起,为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最高的一个月,是有地质灾害统计以来的第一次。在全球性气候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质环境安全形势也日趋严峻。
4.3 地质环境安全的发展趋势
除了暴雨等自然影响因素,采矿、筑路、不合理地建房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越来越多,从灾害的发展趋势看,呈现出越来越频繁,成灾类型越来越复杂,分布越来越广泛,危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尤以矿山地质灾害点增多为主。今后一段时间,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迎来较大的建设高潮,如果矿山地质环境改变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措施不力,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必将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大量煤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采石挖砂的采掘区的崩塌、塌陷等灾害,会随着人们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变得更加常见。与严峻的灾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防灾意识薄弱,区域内坝子与周围山区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系统,而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落后,人与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群众为了生存仍然进行毁林开荒、陡坡耕作、过度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日渐加重;产煤区有人为了眼前利益,采掉村庄下保安煤柱,造成地表开裂和塌陷,严重影响村民住房安全;大量山区农户切坡修建房屋,边坡处理不当,破坏了山体稳定性,在雨水诱发下发生崩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这些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虽然规模不大,但紧靠村庄或民房,其灾害损失十分严重。
5 重视坝区的地质环境安全
在自然环境演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滇东的小坝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困难与挑战并存,要求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建设综合协调发展。特别是地质环境安全方面,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不合理的,甚至是危险的经济活动,减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坝子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重视基础地质工作的先行性特征,先期进行地质勘察,注重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等环境地质问题,将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对于影响区域地质环境安全的问题要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各产业与社会基础事业要注重协调,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童绍玉,陈永森,王学良.云南坝子的成因与特征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5):129-133.
[2]黄仲权,黄晓钟,黄茜蕊.云南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取向[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8,6(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