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浮山县为例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011-08-15白新强
白新强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编制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此次研究以浮山县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规划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1 规划构思
1.1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结合浮山县山区型自然地理特征、工业化初期资源型经济特色、低水平均衡型城乡居民点结构和薄弱的对外联系问题等县域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高县域空间组织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运行效率、优化县域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县域城乡居民点、产业布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空间结构重组为着力点,以建立完善的空间管制体系为调控手段,强调规划空间全覆盖,强调城乡统筹、区域开放,强调集约、集中、集聚发展,制定具有较强战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力求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开放、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
1.2 规划原则
1)着眼于空间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建设活动的综合协调,重点落实产业、居民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的空间安排。2)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基本目标,从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重点解决区域发展中涉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问题。3)引入空间管制、空间准入概念,将区域空间管制贯穿于规划的各个部分,强化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明确空间开发利用方向,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4)做好与上一级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处理好与本县其他“条块”规划的协调。
1.3 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经济、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资源型经济结构、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集中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浮山县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山区经济强县、“天蓝、水清、山绿、城洁”的生态化区域、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宜居之地、以根祖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为品牌的文化之乡。
1)整合资源、多元发展、集群推进,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村庄重组,构建高效、协调的区域空间结构。3)强化基础、壮大产业、优化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4)完善设施、健全服务、重视科教,优化投资创业环境。5)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育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功能分区、空间准入、区域管制,加强建设活动的空间调控。
2 空间布局
2.1 空间发展战略
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覆盖全县的“城乡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三个集中”“四项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集聚。“强化中心,壮大极核;依托通道,培育轴带;迁村并点,引导集聚;分区调控,整体优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
1)强化中心,壮大极核。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县域中心城镇,强化职能,壮大规模和实力,使中心城镇发展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型城镇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2)依托通道,培育轴带。依托县域南北向与东西向“十”字形交通干线,聚合与提升区域发展轴线的核心功能,促进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空间联系,带动县域整体发展。3)迁村并点,引导集聚。综合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和工矿区综合治理等政策,着力推动迁村并点,重构区域村庄布点体系,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4)分区调控,整体优化。按照四类建设分区,加强引导与管制,推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在分区之间及分区内部的合理集聚,促动区域协调发展。
2.2 城乡总体布局结构
形成以“十”字形轴线为框架的“一心、两轴、三点、四区”的城乡空间布局格局。
“一心”即县城,是县域人口集聚与城镇建设的重心,全县的综合服务和创新中心,区域增长极核。
“两轴”即以两条主要公路为通道的一主一副“十”字形城镇与经济发展重点轴带。
“三点”即分别处于县域北部、南部、东南部的三个农村地区的片区中心和产业区依托城镇。
“四区”即四类建设分区,包括:西部城镇经济与集约化农业区;西南部铁矿资源开发与冶铸产业区;中部煤炭开发与综合利用产业区;东部生态经济区。
空间组织的基本方向是积极推进西部区的城乡建设、适度控制西南部、中部资源开发的城乡建设,严格控制与压缩东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活动,引导人口与生产要素向中部核心区集聚。
2.3 产业布局
1)农业。重点建设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以优质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以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以羊、鸡及特种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2)工业。引导产业向集中、集约、集聚、协调方向发展,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三区、四板块”的工业布局格局。3)服务业。依托生态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和森林公园开发工程,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发展人文创意产业;面向区域工农业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和居民需求,发展物流、房地产与社区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
2.4 城镇组织
遵循“循序渐进、注重质量,突出重点、强化核心,功能转型、引导整合,空间集中、轴线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思路引导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发展,形成“一心三镇(集镇)多点”的城镇组织体系。
2.5 村庄布局调整
积极建设中心村,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移民并村,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加强“城中村”的改造,促进城镇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共规划14个中心村,115个基层村,迁并村庄557个。
2.6 交通体系
以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为导向,重点搞好以县城为中心的十字形对外通道和县域交通主骨架,以及“树枝状”乡村道路网络。
2.7 生态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四大生态治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分区分类治理。
2.8 空间管制
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将县域空间划分为适宜建设地区、矿产开发整治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4种一级管制区和城镇建设区、村镇建设区、独立工业区等10种二级管制区。
3 规划创新与特色
1)规划着眼于城乡空间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建设活动的综合协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空间管制、空间准入为主要调控手段,侧重于落实产业、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的空间安排,强调集约、集中、集聚发展,力求构建城乡互动的发展关系,对欠发达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规划重点进行了有益探讨,并对全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规范编制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2)遵循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突出浮山县“山区型自然地理特征、工业化初期资源型经济特色、低水平均衡型城乡居民点结构”等特点,突出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重点加强了县域内部空间集约、集中、集聚发展,点轴体系建设,点线面统筹协调,村庄布局调整,交通、供水、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城乡统筹与共享等内容,体现了规划的地域性特色。
3)以分类管制为导向,深化了村庄布局调整内容与方法。在村庄调整单元上落实到自然村一级,将基层村分为积极发展、控制发展、鼓励迁并、近期迁并四种类型进行调整,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4)按照新编制办法的要求,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思想,深化了空间管制区划体系与管制措施。在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矿产开发整治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二级区;在空间管制规则上,归纳为管制的法律依据、区域建设管制要求、区域政策三个方面,体现了县级管制区的功能区与政策区交融的特点。
5)探讨了实施规划空间调控策略的实施主体、资金投放、产业引导、用地供给等方面的县域差异化空间发展政策,克服了规划与实施管理政策脱节的问题。
[1] 邹 军,张京祥,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7-61.
[2] 马 强.我国县域规划的几点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5(7):32-35.
[3] 庄 宇,张培刚.新时期城乡统筹理念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运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