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钟家大瓦房看入川客家人建宅特色

2011-08-15周彦吕

山西建筑 2011年22期
关键词:堂屋瓦房客家人

周彦吕

客家民居在巴蜀民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四川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融合的体现,在成都龙泉驿柏合镇,有一座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钟家大瓦房,可以说是成都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通过分析其建宅特色,总结出四川客家人的一种造屋方式,并对其将来的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1 建宅背景

根据研究,四川客家人来自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时间在清前期和中期,基本在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光填四川运动时期。

钟家大瓦房的先祖于清乾隆二十五年由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移居柏合场,乾隆三十三年兴建钟氏祖屋。钟家家业丰殷,人丁兴旺,有六个儿子。后六支繁衍,聚族而居,原来祖屋核心即向两面扩张,渐渐形成今天的钟家大瓦房。

2 建宅形制

钟家大瓦房基本上坐北朝南(略偏东),呈对称形式布置(后代建设使对称性有变)。中轴线南端是正大门,与正堂屋连通,正堂屋东西两侧各设三道大门,均为一进三厅,形成既相连又独立的六套模式基本相同的建筑单元,供六子分享。

正堂屋为族人共有,是祭祀先祖的祠堂。正堂屋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相隔,前厅是会客厅,后厅是正厅。

每套建筑单元左右两侧前为南北走向的长屋,后为纵横排列的居室,居室之间由三个天井分隔,这些天井,是古人在技术条件较低时智慧的体现,它们既可采光又可排水。单元之间有侧大门相通,形成屋屋相连户户相通的格局,显示各户各自独立,又是一家人,亲情相通达,隔而不离分的家族气质和客家传统。

在建筑材质上,钟家大瓦房虽然是土坯青砖房,但规模宏大,色彩肃穆,在山林田园掩映下,古朴之中显示出大家风范。

总体而言,钟宅延续了客家民居以厅堂为中心,中为天井,对称组合的基本形制,有简单的上下堂,采光靠天井,四围无窗。虽然客家民居中“圆”的意向没有带到民居建筑,但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是在居住中强烈的体现出来了。

3 四川、客家两种民居特色

客家民居原乡模式是客家人经千年与特定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斗争的结果。在它身上集中体现出当时气候、材料、工艺、做法对中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聚族而居与宗法伦理关系维护在住宅上的反映等,客家人来四川时过境迁,一切都发生着变化。民居体现客家民居和四川民居的两种特色。

3.1 客家民居特色

1)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由于客家人源于西晋、李唐和赵宋三个王朝的士大夫阶层,特别重视维护宗亲家族的团结。这种团结精神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客家古老的民风,钟宅亦然,围着正堂屋比邻展开,户户相通凝聚在一起的建宅形制就是最好的体现。

2)防御性设计。据介绍,原来的钟宅门前荷塘绿叶连天碧,屋后茂林修竹蔽日来,四周土墙高筑,用以防范贼敌,这些都体现了客家人的安全意识较强。客家民居在原乡以大体量利于聚族向心,创造出空间内向聚合,以中轴,对称形成中心,无论是土楼系列、围拢屋形态均是把内聚和防御软硬两方面结合的极好,反过来以维护的坚固墙体强化内部软硬两方面机制,同时又达到地域外敌侵扰的目的,两者缺一不可,社区一方面皆不可能延续千年。而入川后,尤其是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家庭,防御意识稍微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但是大家庭的居住模式,住的较近,一家有事,消息马上就传开了,也形成了共同防御的基础。

3)家族核心空间设计和宗法伦理意识。堂屋仍然是整个大宅的核心,钟家大瓦房采用的是二进堂屋,无论旁边的建筑扩展的多大,始终依次为家族的中心空间。钟宅的正堂屋也是祠堂所在,承担祭祀祖先的功能。入川后仍然不忘弘扬宗情、泽惠家族的传统,各宗氏都要续族谱建祠堂。客家祠堂正厅设有神龛,摆放列祖列宗的神位,还有餐厅、客厅,以方便族人祭祀团拜,叙情聚餐。

4)精湛的工艺。我们都知道,客家民居的碉楼土楼建设坚固安全,工艺十分复杂考究。而柏合的钟宅则是一座乡野土坯屋,钟家入川后,由于四川当地建宅工艺的差异,整个宅邸的施工显然逊于原乡民居。然而,走进钟宅内部可以发现,各屋的陈设古朴大方,有如雕花门窗,鎏金镂空神兽圆桌、梳妆台等家具,做工精细,工艺考究,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艺术修养。

3.2 四川民居特色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钟宅与环境融合,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在建宅之初,前为荷塘,后为竹林,自然环境十分美好,风水也极佳。然现在荷塘面积缩小,也是让人遗憾。

2)平面布局灵活有序,体现清新飘逸的个性。钟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并非死板按照严格的中轴对称的格局。且更加重视空间层次,空间大小多边,很有趣味。并且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映增辉。

4 对民居保护的一点建议

从现状来看,钟家大瓦房北面和东面部分均有局部坍圮损坏,原居民基本搬离,只有少数生活在其中,生活氛围不再。采光、通风、排水的传统处理手法,以及入川客家人的文化融合状态都是钟宅的价值魅力所在,对于传统建筑来说,最好的保护办法不是一时兴起的大修大整,而是日复一日的保养,同时控制钟宅周边的环境,使它有一个“呼吸”的土壤。我们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保护好这些物质遗产才能延续辉煌的文化。

[1] 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刁晓峰.三峡库区民居建筑形态初探[J].山西建筑,2010,36(5):54-55.

猜你喜欢

堂屋瓦房客家人
守 望
长不大的月亮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一棵楝树上挂着两只月亮
板凳:平衡的世界
江西余干县“瓦房”强拆调查
父亲的笑容
堂屋
老瓦房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