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及其时代特征
2011-08-15毛颖
毛 颖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及其时代特征
毛 颖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
邓小平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髓,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提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和时代特征。
精髓;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我党的思想路线内容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党的思想路线通常概括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总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对于理论而言,精髓指的是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一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一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始终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基本论点。实事求是思想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所有的活动都从客观的实际存在出发,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尊重客观规律,要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对事物的把握主要着力点在于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我们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尤其要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地去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实事求是的本质是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实事求是思想在实践中作用的成果。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还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在对中国所处的国内国际两个大环境进行准确把脉下,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就是运用实事求是这一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导我党制定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中国自身发展的规划蓝图。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邓小平理论基于对国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的认识,把中国目前发展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社会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中国改革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有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判断各项改革的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解决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这是中国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二、邓小平理论精髓的时代特征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时代特征
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和前提,是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邓小平曾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都需要解放思想。邓小平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和“两个凡是”禁锢的特殊环境,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批判“两个凡是”,实现了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重新确立并丰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特别重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一切工作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只有思想解放,才能不僵化,才敢于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1992年,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完成了思想观念上的又一次大解放。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没有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是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解放思想一是对原先的认识的再认识,这既有对原先正确认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错误认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形成新的正确认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解放思想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仆。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词注定让人无法忘怀,那就是“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没有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试验田,作为开放的窗口,就不可能有中国改革的辉煌成就。1992年,“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最大的解放思想、最大的改革开放”,正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邓小平说过,干革命、搞建设都需要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人们只有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从思想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敢闯,敢试,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髓,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代特征。
[1]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D641
A
1001-7836(2011)07-0003-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02
2011-06-10
毛颖(196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