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2011-08-15崔晓虎
崔晓虎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处,哈尔滨150080)
论新中国推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崔晓虎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处,哈尔滨150080)
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共计推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统购统销;原因;影响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展开以后,新中国于1953年10月开始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共计推行了32年,被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不仅对此后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成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功过直到现在还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及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3年10月16日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详细地规定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具体办法。12月初开始,除西藏和台湾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统购统销[1]76。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内容:
(1)以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向农民计划收购(即统购)余粮。
(2)向城镇人口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的计划供应(即统销)。
(3)由国家垄断粮食市场,严禁粮食的自由买卖,严厉打击投机商人。
(4)粮食由中央统一管理,其分配与调拨由中央统筹安排[1]76。
国家在部署了粮食统购统销之后不久,又部署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并逐步将更多农产品纳入统购统销范围。由此,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1955年,国务院颁布《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宣布实行“定产”、“定购”和“定销”的三定方针,三定是一种粮食强制收购和定量配给制度[1]76。伴随着三定方针的施行,城镇完善了居民区建设和户籍制度,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统购统销政策最终成熟。
二、统购统销政策施行的原因
1.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最直接原因是商品粮的短缺
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初完成了土改,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两千多年以来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是,在传统的地主经济结构中,地主是城市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地主阶级被消灭,城市商品粮的输送机制也意外地被破坏。农民向地主交纳的繁重地租被免除,这些作为地租的粮食过去是流通到城市中的商品粮,而现在却大多被农民消费或囤积在家中。国家虽然全力向农民购买,但是农民却不肯卖出。一时间市场上粮价大幅上涨,并于1953年酿成商品粮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国家不得已选择了强制征购的政策,并把这种临时性的征购政策加以完善,最终作为统购统销政策固定下来。
2.实行统购统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需要利用农业积累去实现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尤其是要发展重工业。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成了一个难题。当时,中国不能像海外扩张时期的英国那样,依靠拓展殖民地来获得资金和市场;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也无法直接利用外资。因此,中国只有通过大幅度提取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从农民手中低价购买粮食,使轻工业得到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原材料来源,获得了保护性发展。国家从轻工业中获得的大量利税又被投入到重工业当中,从而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应该说,统购统销制度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深远影响
统购统销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行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动员能力。统购需要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去贯彻,强迫农民把余粮低价卖给国家。统销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粮食定量配给体系,它需要严密的户口制度。建立这样的户口制度同样需要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因此,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空前强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城镇完成了居民区建设和户口登记,农村则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直至成立人民公社。统购统销体系的全面确立,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1.统购统销体系的确立,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援工业建设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购统销政策实行之后,国家控制的商品粮数量大大增加。商品粮总量的增加,为新中国支援经济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伊始,人口多、底子薄,有限的农业产出既要解决温饱又要支援工业建设,一些农产品还要出口换汇来购买紧缺的工业设备。依靠统购统销,使得全国人民的口粮基本做到了平均分配,达到了最低限度的温饱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没有大的社会动荡,统购统销功不可没。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积累了大量资金去发展轻重工业,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就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都是在统购统销时期取得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来,中国建立了基本适应社会供求的粮食购销体系,完善了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网络,为粮食调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统购统销体系的确立,最终导致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僵化。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工农业产品和原材料的供销都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的。统购统销之后,行政管理系统开始渗透到市场中来,一半以上的工农业产品和原材料的供销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来完成。它立即带来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市场开始萎缩,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发现功能和市场调节功能也开始失效。当时中国的私营工业企业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轻工业,它们所需要的工业原材料基本都是农副产品,这些农副产品因为统购统销而无法从市场上充足地获得。在市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很多私营企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原料和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而处于面临关门倒闭的状态。公私合营之后,市场进一步萎缩,波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饮食行业和农村商业网点,小业主包括小商贩因为无法获得稳定的货源而大量消失。依靠行政管理系统而运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并代替了市场调节机制,中国也因此于1956年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工商业机构不但数量不足,而且组织僵化,效率低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使得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北京市大白菜供应问题就是从1956年开始的。统购统销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凭票供应的时代,这种短缺经济持续了几十年,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
3.统购统销体系的确立,最终导致了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生产组织的僵化和农村经济的停滞。城市人口都是吃商品粮的,而商品粮由国家配给,其数量不能自由增加。这样,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就立即被破坏了,中国成为一个准身份制社会。统购统销政策和严格的户籍制度共同作用,极大地稳固和凝固了城乡二元化的社会格局,前者确保了对城镇居民实行按户计划的、低价定量的日常生活品供应并实行价格补贴,而后者则严格控制城镇人口的增长,以此缓解过快城市化给国家带来的压力。但这种特定条件下的制度安排却造成了城乡差别扩大、社会流动空间狭窄、身份不平等和广大农村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统购统销政策的强化,必然要求与之配套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强化,于是农业合作化快速发展。然而,合作社乃至后来的人民公社既是一种集体所有制经济结构,又是农村基层组织,因此它既担负生产职能,又担负行政职能。这种政企不分的状况,使得领导者往往因为政治狂热或政绩需要而做一些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很大损失。而且,这种体制也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吃大锅饭、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开始出现。僵化的体制,使得中国农业的生产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而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对农民的剥夺,使得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四、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功过
对于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功过,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它是苛政和犯罪;也有人认为中国如果不搞统购统销,如果不过早地放弃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现在会比肩日本和欧洲,至少不输于“亚洲四小龙”。笔者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统购统销是唯一正确而且代价最小的选择。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去认识和评价统购统销政策,不能因为它的消极影响而否认它曾经发挥的巨大作用。“两弹一星”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建国三十年的工业基础奠定了现在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统购统销是这些成就的基石。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能够及时地纠正错误,这本身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力量。当然,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反省,而中国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和所付出的代价我们也应该永远铭记。
[1]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K27
A
1001-7836(2011)07-001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05
2010-12-06
崔晓虎(1974-),男,黑龙江绥化人,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