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互文许渊冲互文性

贺 亮

(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一、互文性概述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学界普遍认同这一术语出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她生造了一个单词“intertextuality”,旨在强调文本与文本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正如她所说:“每一个文本都是由马赛克般的引文拼接而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互文性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文本翻译的流程、翻译中主体的交互,还给语言、符号、文化、文学的互动提供了互文性运动之“场”,并将翻译研究所避不开的维度即对社会历史关系的把握展现在人们眼前。互文性给我们带来了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互文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研究者结合复译现象对翻译标准、翻译定本、独创性等进行分析。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互文特点

1.引用(Quotation)

广泛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营养,是毛泽东成为一名大诗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博览群书,但凡名篇佳作,毛泽东都反复咏读并熟记在心。在毛诗中,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达二十多处。他善于“古为今用”,虽然诗句是引用来的,但从内容上来讲原意都发生了变化。如:《菩萨蛮》中“雨后复斜阳”引自唐代温庭筠《菩萨蛮》词“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温词中这两句表达了一个清丽凄艳的场景,雨后很快就有夕阳,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毛泽东改了一个字,化用了这句词,一个“复”字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使其笔下的关山充满了动态感,表达了其重游战场时,回忆胜利的喜悦之情。

2.典故(Allusion)

对于中华的历史典故毛泽东历来采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善于批判改造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他的诗词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突出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开的50余首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达70处之多[2]。这些典故运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具有磅礴而含蓄,美丽而自然的艺术魅力。如:《清平乐—六盘山》中“今日长缨在手”,这里长缨比喻强大的革命武装,典出《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戏拟(Parody)

戏拟的英文是“parody”,在汉语中,也称为“滑稽的模仿”、“拼凑模仿”、“仿拟”等。其含义是:“仿造某个著名作者风格而进行的写作、戏剧或音乐,或者以一种幽默或夸张的方式来表现一个熟悉的情境或人物。”[3]如: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毛泽东化用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改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不愿安居故土,胸怀五湖四海,一反原句中保守的封建乡土观念,化消极为积极,反映了共产主义者的乐观精神。

三.毛泽东诗词中互文符号的英译方法

1.可移植的互文符号

无论肤色或种族的不同,人类都有着同样对于食物等物质的根本需求。这就造成了人类在文化的层面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为互文符号的移植提供了可能性。在处理可移植的互文符号时,通常可用直译,因为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如:

《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our flying ar My(许渊冲)

在上面的例子中,“飞将军”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在对抗匈奴的战斗中他作战十分英勇,在一次意外被俘后,他寻机逃脱,并抢得多匹战马,射杀敌人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对于这个互文符号,许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flying”突出了红军的作战速度,目标读者不会对这个互文符号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而如果突出“李广”会使译文变得冗长,可读性降低。

2.可补偿互文信号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宗教、政治制度、传统、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互文符号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产生使目标读者无法理解的误译,因此译者有必要对这种与文化差异相关的互文符号进行补偿式说明。可采取的方法有:文化替代、文外加注等。

如:

《贺新郎赠杨开慧》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The whistle shrills and broken is My heart.(许渊冲)

上例中,“肠已断”是一个意象指的是悲伤得就像肠子断了一样。在中国文化里,许多诗人都运用了这个意象去描写心情,如:《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望江南》中“断肠白苹洲”。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若采取直译翻译成“tharMis broken”可能就会使目标读者无法理解,为什么开船的时候会断肠呢?在许译中,许渊冲采取了文化替代的方法,英译为“broken is My heart”形象地表述出了诗人在与妻子分别时的悲伤心情。

3.可省略互文符号

互文符号在通常两种情况下可省略:首先,该互文符号已成为固定说法或套话,丧失了其文化特点;其次,译者为保留互文符号的符号层面特点,有意略译。省略是一个需要懊重使用的技巧,使用不当会造成文化内涵的流失。

如: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颜斶齐王各命前

The prince coMManded and was coMManded to obey.(许渊冲)

在上面的例子中,“颜斶齐王各命前”是一个典故。颜斶是战国时齐国的著名学者。一日齐宣王听说了他的事迹,要把他召到王宫,可是颜斶不仅迟到,而且拒绝齐王让其走近施礼的要求,坚持让齐王过来迎接他,齐王很恼怒但是听了他的说辞后便明白了他的苦心。这个典故发生的年代过于久远,在处理这个互文符号时,许渊冲选择了略译,只把这句话所传达了基本意义传递给了目标读者,而没有翻译“颜斶”或是“齐宣王”,避免了译文难懂和冗长。

结论

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用开拓性的思维去处理互文符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而且能够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1]Kristeva,J.Desire in Language:a Se 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M].Oxford:Blackwell,1969.

[2]张智中.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1,(18).

猜你喜欢

互文许渊冲互文性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折桂令·客窗清明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