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吉林省高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
2011-08-15吴楠,姜岩
吴 楠,姜 岩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118)
新时期吉林省高校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
吴 楠,姜 岩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118)
吉林省高校一直把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和实施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社会的发展和对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全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发现问题并研究对策,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建国以来,我省高校一直把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备受各高校所重视。在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不乏闪光之处,比如德育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学生明确了发展目标与前进的方向;良好的德育氛围,坚定了高校学生的立场等等。虽然我省德育教育工作已是硕果累累,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高校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很大提高的同时,也要确保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认真分析研究高校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去改进完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
一、新时期吉林省高校德育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1.德育教育内容滞后
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系统、全面、理论性较强,但较多地方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相脱节。德育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吸收理解。导致大学生们只能把这些话语奉为“金科玉律”,却无法将其融入自己的主观价值体系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条件下,在这样一个彰显个性的新时代,只有“个体性”才能在当下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优势。“一度曾是构造单一的社会,现在都必须承认一个以多种多样的道德直觉和道德理解为特征的世界。这种……道德多元化……使得一度曾占统治地位的、毫无疑问的价值观成了问题。”[1]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个体性和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势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现实熏染下的大学生,要想在他们心中产生无私忘我的崇高品质的确已成为难事。而我省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这种个体性需求及自我指向的意识特点,用远高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和现实生活运用的条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无法与德育教育的内容要求产生共鸣。
2.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在我省的高校中,单一“灌输”的教育方式依然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形式。教师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变为了单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活动,把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变成了用理论逻辑来验证共产主义是否科学的过程”[2]。课堂上仍然是以老师传授为主导,学生听取为辅助。这种方式缺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仅停留在了认知领域上,而情感领域并未被开启,这样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德育课程进行考核时,考试内容基本上只针对理论内容,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道德情操和思想政治水平,难免会导致学生们可以熟练地背诵出各种基本原理,在考核中取得高分,而不愿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
德育教育方法的单一,使得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法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正是由于德育教育的方法忽略了与时俱进,学生们对它无法有真正的了解,也就难以使德育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导致我省高校德育教育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使德育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3.德育教育环境复杂
在我省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在精英阶段,进入高校的学生多为“尖子”生,都较“听话”,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也不太困难。而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来源的大众化造成了生源素质下降。虽然其中依然存在精英学生,但他们在周围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在高校人数的不断扩张下,使得大批毕业生面临就业与竞争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了学生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们提供了面向世界、开阔眼界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网络环境对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中包括了新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包括了黑色、黄色、暴力等信息。面对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的并存,学生们难以选择。这种“超地域”、“无障碍”的交流环境吸引了大量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网络,受制于网络,逐渐丧失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吉林省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对策
1.调整德育教育内容
新时期,我省高校德育教育应将传统德育教育内容与现实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联系实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逐步使学生将德育知识理论内化并转换为正确的道德思想。在掌握正确道德思想观念的前提下,放眼国际环境,丰富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以学生的个体性需求为基础,调整德育教育内容。当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较为复杂,他们希望获得成功,但又不愿付出辛劳;他们渴望去参与竞争,但又畏惧面对失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性需求,一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意识教育。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形成公平竞争意识。二是要强化心理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不期而遇,学生的心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震荡,从而出现心理障碍。由此可见,我们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大心理辅导力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增设挫折辅导课程和拓展训练课程,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可将其转化为动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2.丰富德育教育方法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和宣传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基石。”[3]只有在基础稳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在“灌输”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拓宽空间。
首先,要着重于“输导”方法。由于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教师无法一一了解其内心想法,可对学生采取分组式教学法。每节课上针对理论内容,为每组设定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自觉思考。其次,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教师在课上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以文字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媒体资源,使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生动、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彰显个性,并且学会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最后,调整德育教育考评方式。在单纯的德育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材料分析,从分析的内容来评估学生的观点和道德倾向,将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与学生日常德育表现统一纳入综合测评的德育表现评价之中。
3.优化德育教育环境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4]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环境。一方面我们要优化高校校园生活环境。高校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物质文化环境,也要注重政治舆论环境。既要为学生提供设施齐全的实验室,资料丰富的阅览室;也要通过宣传栏、板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让学生在舆论宣传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满足学生对环境的各项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教学环境。“学风是校风的核心和归宿。”[5]学风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要端正学术态度,用严谨的高校教育环境去感染学生,使之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精心打造网络德育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是德育教育的新发展,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推动了德育教育发展的进程,也为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网络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好与坏,真与伪。我们也要利用好网络德育教育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师生的好帮手。
[1][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9.
[2]高林远.对高校德育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思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5).
[3]谢海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学校德育——兼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4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67.
[5]贾仕林,周春寅.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G641(234)
A
1001-7836(2011)12-0094-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37
2011-07-04
吴楠(1981-),女,吉林长春人,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姜岩(1966-),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