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三理科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分析

2011-08-1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高三习题物理

赵 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25)

“物理难”是许多人的共识,然而应该看到“难”不是绝对概念,而只是相对概念。多年来,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固有方法是:教师给出理论,大量习题训练。但长期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培养出的相当一部分“人才”,只是应试高手,实际应用能力极差[1]。高压的学习环境,使高中生对于物理学科本身的兴趣或许早已消失殆尽,更多学生仅仅把物理作为一门高考科目来学习。动机不明确,效率不够高,学习兴趣缺乏等诸多因素困扰着许多教育理论家及中学一线教师。面对新一轮的中学课改,我们应何去何从,基于此状况,笔者走访了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应用问卷分析法在高三几个理科班进行了随机抽样,被试200人,有效问卷176份。抽样完毕,通过SPSS18.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统计分析[2]。旨在找出高三理科学生学习物理情况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意见,希望能为中学的实际教学提供些许数据支持。

一、研究过程

1.信度、“K MO”值以及极大值旋转后的综合分析

经分析后,问卷整体的信度相对较好,Alpha=0.8220。同时“K MO”值为0.718,所得结果也较好。后经极大值旋转,据图所示:在陡坡图形中,我们看到在“1”的地方曲线开始趋于平缓,所以可以确定这些题目可以分为四个因子。

加之经极大值反转后所得到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题目被分为了4个模块。通过累计贡献率表明这一模型已能够较好地解释本研究欲测量的心理结构,因此我们将影响学生学习压力的因素归因为4个因子:

(1)第九题“我能运用已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第十四题“我觉得学习物理可以促进我对其他理科的学习”,第十九题“在做物理题时,我总想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第二十一题“当做物理题遇到困难时,我常会换个角度思考该问题”。这四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知识迁移性”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

(2)第一题“如果我对某个老师有意见,我就不会认真听他的课”,第二十二题“每次读完物理题时,我都会想想我从题干中已知了什么”,第二十七题“我认为我的物理老师很棒(从知识传授、习题解决、重点把握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这三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主观能动性”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

(3)第四题“我对物理学科的知识脉络比较清晰”,第五题“我喜欢整个课堂教学都用知识框架的形式来贯穿物理知识”,第二十四题“每次考试后,我总会及时总结错题”。这三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知识系统性”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

(4)第十题“我认为物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很多地方我都学不明白”,第十八题“在自己做难题时,很少自己动脑独立思考,总是等着老师讲”。这两道题为一个因子,命名为“学习难易性”因子。与测试前的构想效度达到了一致。

2.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根据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第十八题和第十九题,男女存在显著差异,Alpha分别为0.005,0.001。以下分别分析:

第十八题经分析可知在遇到疑难习题时,女生更愿意进行独立思考,笔者认为或许与男女同学学习勤奋程度有关,中等偏下的男同学惰性比较强,有不愿意独立思考的情况,等待被动接受。

第十九题经分析可知在做物理习题时,男生相较于女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略强,女同学更愿意按部就班解答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习中等的男同学要较为严格地管理。而对于女同学在肯定其学习态度的同时,多鼓励其发散思维,例如在讨论课时多给女同学发言的机会,培养其创造能力。

3.其他分析

学生对老师有很强的主观倾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易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恰当地把握好师生关系,扮演好亦师亦友的教者身份。

经数据统计,学生更希望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可以给出清晰的知识框架,使知识前后关联,理清知识脉络。

中学教师偏重优等生的现象由来已久,笔者认为教师在关注优等生的同时,也应向其他档次的学生投入相当的精力。或许可以更好地营造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使班级整体成绩得到提高,经常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被试高三学生普遍认为对于高中物理中力学与电磁学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或可理解为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知识都存在困难,其中电磁学比重高达37.5%左右。笔者认为把力学和电学合称为高中物理的“绝代双骄”不足为过,但究其根本,高考中对于电磁学知识的考察比较集中在如何在电磁场情景渗透力学思想,因此可认为学生还是基础力学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对于课程教学中,应在力学部分下足工夫,打好基础,或者能为之后教学扫清不少障碍。

二、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在重视知识线索的衔接,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总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就题论题,因为那样的话学生学到的就会只是零碎的、片面的知识点,而不会是一条前后关联的知识线路。讲题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琐碎的知识点连成一线,再使线连动成网,变成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的信息系统[3]。一般来说,个人的知识储备越丰富,知识结构就会越合理,相应的创造能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要使基础知识系统地贯穿于高考总复习的全过程的根本原因[4]。同时,注重知识迁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也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对课程计划,学生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男女学生在学习认知方面上的不同特点给出应对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能得较大提升。进而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解题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悟中学理,才是应行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是灯塔,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必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孙惊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习题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李春密.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习题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J].物理教师,2001,(7).

猜你喜欢

高三习题物理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只因是物理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