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
2011-08-15于海洋郭荣海张泽民
于海洋,郭荣海,张泽民
(1.鸡西职业教育中心,黑龙江 鸡西158100;2.东城中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中职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
于海洋1,郭荣海2,张泽民1
(1.鸡西职业教育中心,黑龙江 鸡西158100;2.东城中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中职专业课教学的优化模式,针对其进行的心理机制研究未见于文献、报道中,从建构主义角度解析,理论是该模式的心理及信息基础,实践则是整合和加工策略。据此探讨其教学条件,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教育是指向应用实践的教育,但是其学生群体比较特殊,其主要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学生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理论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具有实践性的专业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心理学维度对其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教学条件的形成,为其实践研究提供心理学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界说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及分类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利于专业课全程构建理论和技能整合培养框架,提高教学效能。
目前一体化教学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种形式,即课程一体化教学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所谓课程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不同教师分别担任理论性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要求高的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际合二为一,即与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授课内容均由一位教师担任。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性
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是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车间(或实验室)即课堂,课堂即车间(或实验室),理论和实践交替融合,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三个特性: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认识过程的同步性;认识形式的交错性[1]。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学习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两者在认知结构中的固化速度相近;但是其内化过程和信息固化点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两者间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持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心理学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笔者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和控制论(cybernetics)的观点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心理学机制进行分析。
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形成就学习理论而言,其实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前者是知识学习过程,而后者则是以动作技能学习为基础的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但是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以信息处理和加工作为基础的,应该说理论是实践的内涵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形式外延,实践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也是以理论作为固化点的,而形成依托认知结构的能力结构体系。理论是这一模式的心理及信息基础,实践就是这一模式的整合和加工策略。
1.理论学习是实践加工的信息基础
从信息加工理论来看,理论学习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是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而个体对理论进行加工,进而通过实践手段将其深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能够发生,其前提是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存在的,即人必须有知识基础才能发生更复杂的信息加工和实践技能转换过程。也就是说,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基础,更是这一教学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所以在加工策略上,教师就必须先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尽可能有效地获取信息,以使学生在使用加工策略时有丰富的信息储备。
实践在对理论进行加工的过程当中除了提供策略外,更能够将理论进一步丰富,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其新旧经验间又形成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新经验不但对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起作用,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建构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不断细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拓展过程。
2.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建构实施控制
根据控制论,实践经验是学习主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积极反馈的过程,而作用的条件和反馈的信息就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为载体的。因此,实践经验会对理论知识的加工实施有效的控制,帮助其快速固化和发展。
另外,控制力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还强调自我反省。Steier(1995)认为,认识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观察者同时又是参与者,所有的观察都是一种反省性的参与,这就是实践的过程[2]。而且观察者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教学环境。
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条件讨论
根据前面的心理学分析,可以确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二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三是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1.外因: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开展的前提是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这是外部条件,也是决定因素。该模式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车间(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工位和必需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应专业的实训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没有这样的环境,其实践就无法实施控制,发挥控制功能。实践活动就无法和外部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和反馈,其实践学习也会降低成为个体内部信息处理的理论化学习过程。
2.内因:师资队伍
就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基础而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发生一定是一个被动的心理过程,因为信息能够继续加工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前知识储备,而这个储备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自觉性缺乏,教师在其中就必须发挥基础性的引导作用。
这不仅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
3.媒介:课程与教材体系
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在教学中就表现为课程与教材。中职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理论过于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差,不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知识点分解为不同的实训课题,鼓励目标驱动下的自主实践。教师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理论性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教师主控下自主完成一体化学习。学校要组织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而串起来的多组任务课题,以及每个课题要实现的学习知识点的目标。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职教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笔者期待透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研究为职教理论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1]刘付金.如何建设中职三年制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J].交通职业教育,2009,(2):29.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8.
G712
A
1001-7836(2011)12-0074-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29
2011-11-0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于海洋(1978-),男,山东崂山人,从事中职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郭荣海(1981-),男,山东崂山人,从事基础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张泽民(1979-),男,河北丰润人,从事中职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