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
2011-08-15李巍巍
李巍巍,韩 冰,胡 秦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系,黑龙江大庆163312)
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学的专业与学生日后的职业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因此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专业认同及相关概念
专业认同可追溯到弗洛伊德提出的“认同”概念,由于研究者的理解不同,目前对专业认同的定义较多也较为混乱。安芹、贾晓明(2006)认为,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之为专业认同[1]。李慧敏等人(2008)认为,专业认同包括报考专业、对专业学习的态度及就业的态度三个方面[2]。王顶明、刘永存(2007)将专业认同视为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过程,在一个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是基础,认知不同会导致情感的不同变化,而认知程度与情感的变化将会表现在个体行为中。专业认同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子维度,认知是学生对所有专业的了解;情感是个体获得的安全与情感愉悦满足;持续是这种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所导致的积极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3]。也有研究者认为,专业认同包括对自己将会拥有或已经拥有某一专业群体身份的明确认识;对所学专业、所属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专业认同分为专业价值感、专业学习观、专业学习投入度以及目标与计划四个维度[4]。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专业认同的内容或维度的界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及学习行为。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研究者在界定“专业认同”时将其与“职业认同”混淆。“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是一对相关的概念,从专业社会学来看,人类的全部职业可以分为专业性职业和一般性职业。专业性职业可以简称为“专业”,是指像医生、律师、教师等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职业。但是“专业认同”中的“专业”并非“专门性职业”(profession),而是“高校专业”( Major),是高等学校为了传授专门性职业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5]。由此可见,“专业认同”( Major identity)和“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在就业时选择相应的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职业认同。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多使用自编的专业认同问卷,这些问卷都是在文献分析及访谈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由于对专业认同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所以编制的专业认同问卷的内容和维度大相径庭。
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涉及三方面的群体:一是医护生,二是师范生,三是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但是多数以前两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的层次上多以本科生为主。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程度的因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客观外部因素;二是主观内部因素。
1.客观因素
(1)就业前景。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报考大学专业前首先都会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多数调查研究也表明,就业率高的专业其专业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就业率低的专业,可见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6]5,[7]。
(2)学校因素。每名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在心中都构建了自己的大学印象,包括学校的环境、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然而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现实与理想差异产生的心理落差使学生对学校及所学专业不能认同,难以进入学习者的角色。另外,对任课教师的认同也影响到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大学生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是大师,博学、风趣、智慧,而现实中许多老师讲课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研究证实,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程度显著高于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不高的大学生[6]5。
(3)性别因素。性别差异不仅表现在男女生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也表现在心理上的差异,正是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人们存在一个传统的认识,即某些职业更适合男性或更适合女性,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性别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认同,男性在以女性为主的领域内供职比在以男性为主的领域供职,满意度要低。陈云英等人研究表明,在男女护生的专业认同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护生专业认同高于男性[8]。胡志海等人以旅游服务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男女生专业认同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对本专业所持态度普遍较为积极,男大学生则整体缺乏认同[9]1499。
2.主观因素
在已有的国内文献中,一些学者研究了人格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张弘等以大五人格调查问卷为工具研究发现,在人格特质上,开放性高、宜人性高和严谨性高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感分别显著地高于开放性低、宜人性低和严谨性低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感[6]5。胡志海等以 MBTI人格类型量表为工具,研究了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人格的关系,发现外倾型(具有兴奋、开朗、乐群、自信、敢为、活动迅速、低紧张性、情绪稳定、高环境适应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直觉型(具有想象力、富于抽象推理、观点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具有恃强、敢为、幻想、果断和中强度A型行为特征)这两种类型的人格特征的学生对其专业认同程度高,可能因为这两种类型的人格特征与旅游工作对员工的要求较为吻合[9]1500。
(三)专业认同对大学生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倦怠程度
当大学生不认同自己所学专业,会影响其对该专业的积极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其在学业上的行为表现,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周丽云、姜芬以护生为研究对象,证实护生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护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解释护生学习倦怠总变异的48.3%,说明护生的专业认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倦怠的产生有较强的影响力,即专业认同度越高、学业自我效能越高的学生,其学习倦怠的水平就高[10]。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学习中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情绪体验、满意的学习成绩,这些都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逄伟(2007)在其研究中发现,专业认同通过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间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11]。
三、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医护、师范类的学生,所得到的结论缺乏代表性。第二,缺少对专业认同的形成机制的研究。第三,没有规范、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关于专业认同结构的理论研究,也正因此,没有一个公认的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测量工具五花八门,调查结果何以可信?第四,缺少专业认同的干预研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目前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一些对策,并没有实证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今后专业认同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理论的构建和测量工具的编制上,期望有较高信度、效度,可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出现。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 -206.
[2]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5):23 -24.
[3]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 -22.
[4]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汤智.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据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6):18 -22.
[6]张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探讨[J].网络财富,2010,(7).
[7]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2010,(29):171-173.
[8]姜芬.高等院校护生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D].广州: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
[10]周丽云,姜芬.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对护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5):69 -71.
[11]逄伟.心理系大学生专业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