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为爱的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

2011-08-15许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性爱关心美育

许琦

(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

美育为爱的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

许琦

(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

美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怎样通过美育来实施爱的教育,发展人们的爱心和爱的情感呢?一要进行性爱的教育;二要进行爱他人的教育;三要进行爱自然、爱人类生态环境的教育。

美育;爱的教育;一座桥梁

我国学术界对美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它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最常见的看法有五种:一是认为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即传播美学知识,通过美学知识的接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二是认为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三是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创造和欣赏能力;四是认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五是认为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其实,美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早在古希腊,柏拉图谈艺术审美时,就把它与爱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正是爱的引导,使人们从个别美的事物出发,最终彻悟到美的本体。[1]博克也把美的性质与爱的性质联系起来,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2]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指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作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3]今道友信也说:“只有爱才是美的。憎恶是破坏的锤子,是破坏艺术的恶魔。”[4]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满爱心,中国古代美学也重视爱的教育。“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语),这种爱不仅深入人类社会,而且广施于自然。“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5],这种天地万物“一体为仁”的思想,正包含着最广大最深厚的爱。中国美学重礼乐教化,强调艺术移人之性情,正与这种爱的哲学精神相关。

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充满爱的情愫和爱的抚慰的。莫达尔说:“诗与文学的伟大便在于性爱”,[6]“若不叙述爱的兴趣,文学便简直不能存在”。[7]话虽说得夸张些,但古往今来的文学和艺术哪一个离得开爱?爱的领域是非常宽广的,有性爱、母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自爱,每一种爱都在文学艺术中得到深刻的回响。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爱的里程和美的里程是同步的。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说:“从远古时代起,审美化就潜移默化地促进着生物的和社会的恰当性,始终不是导致如动物般赤裸裸的性关系,而是引导人们沿着美、感情激动、审美观照和喜悦的光辉途程行进。”[8]爱和美都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人类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他们爱的审美化程度也就越高。中国现当代女作家谢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惟有普天下母亲的爱“却是一般的长阔高深,分毫都不差减”(《寄小读者之十》)。所以她的作品讴歌母爱,将宇宙中的一切都赋予爱的色彩。她的作品也因为这伟大而广博的爱而永恒,读者欣赏者也活在她爱的世界里,因爱而感受和理解人生。

爱,也不仅是就文学艺术而言的,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体验和需要。弗洛姆说,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9]动物中也可以发现爱,但那只是动物本能的反应。惟有人类的爱超出了动物的本能适应性,体现出人类生存的精神价值。今道又信也把爱的体验称为生命的“原体验”,他说:“从来没有思考过爱的人大概是没有的。爱,是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现象,是人类印象最深的体验之一,因为它同希望、信念一道构成了人的生存意义的主干。”[10]爱是人生最温柔的伴侣,人们从襁褓中的婴儿时期开始,就学会了爱。爱是连结人类和世界的脐带,没有爱的生命是残缺的生命,没有爱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人生离不开爱,审美化的人生、艺术化的人生更离不开爱。弗洛姆说:“爱是一种艺术,正像生活是一种艺术一样。”[11]人生必须学会爱。学会爱,也就是学会以艺术化、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理解人生。19岁的马克思称燕妮为世界上惟一神妙美丽的女子,在38岁那年,他写信给燕妮说,她的相片虽然拙劣,但在他的心目中仍然是最美丽的。他在信中写道:“诚然,世间有许多美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个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12]因为爱,马克思从自己妻子身上体验到人世间最美丽、最动人的东西。

美育是爱的教育在当代社会中意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许多关注当代社会状况的思想家都深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人类精神日益贫困化,而这种贫困化又突出体现在爱心和爱的能力的缺乏上。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对这种状况怀有深深的忧虑,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13]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似乎越来越趋向于物质、技术、功利的东西,而把人降低为“别人的奴隶和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而失去爱的情感和关怀。弗洛姆在剖析当代社会人们生存状态时,曾经非常尖锐地指出,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完全建立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原则上,爱这种在传统文化中很有活力的东西正在趋于瓦解。他说:“任何客观地观察我们西方生活的人都不能够怀疑:爱——兄弟的爱、母爱、性爱——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现象,而且,它的地位被大量的伪装的爱形式所取代。”[14]今道友信也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以及爱的问题等等都成为人类的新问题”,[15]“人类所培育起来的爱在近代的机械化的世界中已开始死亡”。[16]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批评现代社会“憎力”太多,“爱力”太少。他说:“没有爱力的社会,没有魂灵,没有血肉,而只是机械的。”[17]我国当代美学理论在很长时间中,似乎忽视了宗白华先生这个警告。这样的美学,显然是远离当代人的生存现实的,也不可能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理论。

那么,怎样通过美育来实施爱的教育,发展人们的爱心和爱的情感呢?

一、性爱的教育。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性的膨胀和爱的缺乏。日本学者井原西鹤说,“无爱之性”成为现代社会的典型特色。[18]弗洛姆也说:“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性欲与爱的观念并行不悖,他们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他们在肉体上互相需要时便是相爱。”[19]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也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性的技术日益取代爱的艺术,生物性的性欲日益取代精神性的爱欲,“男女之间共同建筑一种亲密关系,共同分享趣味、梦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来和共同分担过去的忧愁——所有这一切都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尴尬”。[20]把爱等于性,不再执着于专一的精神思念和体验,而是实行杯水主义,将爱作为漂泊无定的浮萍,正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待性爱的基本态度。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没有健康的性爱观的引导,更可能把性爱中的生物性的一面大大夸大,引起不健康的好奇心。所以,这就需要健康的性爱观和审美观来引导,使他们对性爱有正确的认识和体验。恩格斯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21]性爱虽然是从爱者自身存在本质出发去爱,它却需要爱的双方的奉献、宽容和理解。性爱能激起性结合的欲望,不是征服性的、强暴的,“而是与温情脉脉相伴”。[22]弗罗姆说:“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23]这一说法也同样适用于爱。性爱不是一己私欲,也不是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爱的选择,它要展示人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现代社会很多人单纯地追求性的享乐,或者趋炎附势对爱做出选择,正失去了性爱的应有的人性价值和尊严。

二、爱他人的教育。所谓爱他人的教育,就是让人们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这种教育也是人类社会和谐生存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说:“人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24]这种爱的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尤其必要。当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情冷漠,人与人的隔阂加强,人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和关心普遍减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21世纪应把“关心”作为教育的中心课题。会议认为,由于过去的教育最大缺欠的是没有将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关心”放在重要位置,所以我们的学生普遍缺少关心,所以未来的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首先学会“关心”。这里所说的关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爱的教育,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并不意味着只关心自我,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人,要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一切与人类生存命运相关的事物。[25]弗罗母在谈到爱时说,性爱是排他的,而母爱、兄弟之爱等,都是以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为前提的。对朋友、对同学、对师长、对老弱病残的关心和爱护,都属于他爱的范围。当然,性爱与他爱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爱的能力体现,都必须做到自爱与他爱的结合。一个不能爱他人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但是,他爱与性爱比较,更多的包含着对人类的关怀和理解,更加高尚和无私。这种爱所包含的浓烈的情感要素,更是与美育活动息息相关的。

三、爱自然、爱人类生态环境的教育。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在工业化社会产生前,人与自然基本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和密切的交往。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人与自然这种和谐关系和密切交往被破坏。有感于此,一些哲人、诗人、艺术家开始憎恶现代工业社会,憎恶城市文明,而试图回归到古朴的自然状态中,回归到古老的乡村田园生活中。卢梭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使人善良,社会使人邪恶”,提出了“远离社会,回归自然”的主张。英国湖畔诗人也认为只有乡村田园生活才更符合人类生存的本性。这些诗人、艺术家的感慨虽然带有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倾向,但是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则是任何关心人类生存的人们所不能忽视的。早在19世纪中期,在近代工业文明蓬勃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6]而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却更为猛烈,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更加突出。这不能不要求回到爱的立场,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予以更强烈的关注。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P273.

[2][27]本馆.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商务印书馆,1982,P118、26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A].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商务印书馆,1982,P242.

[4][10][15][16][18]今道友信.关于爱[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P110、1、7、85、132.

[5]王阳明.大学问[A].王阳明全集(下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P986.

[6][7]莫达尔.爱与文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P17-18.

[8]瓦西列夫.情爱论[M].三联书店,1984,P200-201.

[9][11][14][19][22][23]弗罗母.爱的艺术[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P6、4、70、45、45、1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人民出版社,1972,P20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P79.

[1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5,P53.

[20]罗洛·梅.爱的意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P38.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P73.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P108.

[25]繁仁.走在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J].文艺研究,2001(2).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2,P519.

许琦(1981-),男,河南确山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2010-11-20

猜你喜欢

性爱关心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年性爱莫“执着”
开心与关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略施小计,享尽夫妻惬意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