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益七言绝句艺术特色浅析

2011-08-15徐丽卿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李益七绝思乡

徐丽卿

(福建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 福建建阳 354200)

李益七言绝句艺术特色浅析

徐丽卿

(福建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 福建建阳 354200)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诸多诗体中,李益最擅长的七言绝句。本文具体分析李益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从而肯定李益被称为“开元下,七绝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李益;七绝;艺术特色

绝句本自南朝五言四句的乐府短歌演变而成。初唐以五绝为主。七绝出现较晚,初唐偶有佳作,然而数量不多。自盛唐开始,七绝数量猛增,渐渐蔚成风气,日臻成熟并达于完美之境,出现了许多擅长七绝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到了中唐,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刘禹锡等都有绝句佳作,而以李益的创作最有代表性。

李益的诗作现存一百五十多首,绝句占了二分之一,五言绝句27首,七言绝句47首,七绝占三分之一。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造诣也高。

胡应麟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1]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益)、刘宾客(禹锡)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李白)。”[2]而清人李慈铭的评价更高:“若论绝句,则李十郎之雄浑高奇,不特勉十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越缦堂读书记》)乔亿肯定李益的“七绝尤高,在大历间无与颉颃者。”就艺术风格而言,“他的七绝,语言自然,神韵自在,接踵李白;深情幽怨,含蓄婉约,上承王昌龄,比肩韩翃;慷慨多气,下启刘禹锡。”[3]

可见李益的七绝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成就。他的七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构思精巧,意新格俊

在所有的诗歌形式中,绝句是最为短小精约的,因而在有限的字句内,必须依靠精巧而凝聚的艺术构思来体现对客体的主观感受;同时,又必须讲究立意,所谓“意高则格远”。只有构思精巧,立意翻新,才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边塞诗中表现征人思乡的作品自古已多。如何推陈出新,别出心裁,正是诗人艺术造诣高低的体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辽阔广远,诗人从感觉、听觉、视觉几方面层层渲染,勾画出一幅三十万将士月夜行军的立体图画:雪后的月夜,寒风凛冽,朔气逼人,三十万出征的将士艰难地行进在茫茫的戈壁之中,多么辽阔雄壮的画面!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但是,诗人却语调一沉,“一时回首月中看”,寄托了多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思乡之情!诗中没有直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对艰苦环境的描写和征人回首望月的行动来表现,景在诗内而情在诗外。构思的精巧带来了新颖的立意,并且表现手法颇具匠心,诗人没有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妙在不说自己,而己在其中”[4]。全诗意境苍凉悲壮,获得高度评价。清人毛先舒云:“七绝,李益、韩翃足称劲敌。……至《从军北征》,便不减盛唐高手。”(《诗辨坻》卷三)清人施补华将“天使雪后”、“回乐烽前”与盛唐的“秦时明月”、“黄河远上”四首并提,以为“皆边塞名作,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蚬佣说诗》。又如《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这首诗构思别具匠心,诗人将宫嫔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一面是通宵达旦、春宵苦短的寻欢作乐:一面是彻夜无眠、难捱难熬的哀怨愁苦。“似将海水添宫漏”一句,把本来无形的苦恨夜长的主观感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宫漏中似乎把海水全装进去了,总是滴不完,天总是不亮。我们仿佛看到失宠的嫔妃在深夜里的哀叹、幽怨,体会到她凄凉寂寞的心绪,引起我们无限的同情。这种新奇的立意,精巧的构思,确实是大诗人的手笔。

二、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李益的七言绝句,注重客观事物的描写,渲染氛围,营造情景,使人自己的主观感受却深藏不露,曲表纤旨。如《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逢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暮春之夜,寒山传响,袅袅的笛声使远离家乡、贬谪他乡的迁客相顾泪下。“泪满衣”刻画出游子相逢的伤心场面,“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雨霖铃》)。后两句用了移情于它物的手法,写栖息在洞庭湖的大雁也无法忍受寒山笛声的悲凉,不等天亮就排队北飞了。全诗没有直接写诗人思归的迫切心情,只以画面动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连夜北飞的大雁来表现自己的希望和寄托,有“人归落雁后”(薛道衡《人日思归》)的感慨,但手法更委婉含蓄,达到了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效果。如《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诗通篇没有诉说诗人和戍卒的感伤,只是客观写景:边塞,天色微明,一轮弯月正孤零零地挂在空中,昨夜下的霜染遍了边塞上所有的榆树,城头号角打破了这黎明的静寂。瑟瑟秋风中无数的大雁听到角声徘徊不前,这时又传来《小单于》曲声,……这眼前景含蓄而又曲折地表现了边地的苦寒和征人的哀怨。使诗的意境深沉,感情悲凉,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沈德潜评价说:“塞鸿闻角声尚不能飞度,况《小单于》曲吹入征人耳乎?”[5]

李益的七绝善于通过环境的渲染,氛围的烘托,在特定的并富于变换的空间里,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曲折委婉地表达感情。他所选择的自然景物,极富特征性,既是对客观外物形象逼真的描绘,又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触摸,这样就形成了诗歌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的意象。人们读李益的诗,就有“语近情遥”的感觉,细细品嚼,愈觉味浓。如《送人归岳阳》中:烟草连天枫树齐,岳阳归路子规啼。

春江万里巴陵戍,落日看沈碧水西。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诗人打破空间的限制,将沿途的景色熔于一诗,其中有碧草、枫树、鹃啼、春江、落日,用运动着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新的、富有韵味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就寄托其中,让读者自己感受和联想。

三、情寓物境,清旷凄婉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意境.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在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钓摄,若惊若喜,宾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妻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诗的意境在刹那间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形成的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李益的诗歌有“情寓物境,清旷凄婉”的意境美。

朱光潜的两段话形象地阐明了意象的审美特质。诗人只有成功地创造出意境,才能使其刻画的意象具有真实感,“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

如那首被沈德潜誉为“绝唱”和唐人七绝中的“压轴”之作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前两句写景,宁静的夜色中,如雪的沙,如霜的月光,凄凉的山峰,孤立的受降城。一幅辽阔苦寒的画面。后两句添上了一缕哀怨的袅袅芦管声,使之显得更加凄凉冷清。诗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边地景色的刻画上,而是着力揭示征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不能不思乡的环境,征人夜不能寐、翘首望乡就在情理之中,点明了戍边将士厌战思乡的主题。全诗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写得凄婉悲壮,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唐国史补》记载当时这首诗“天下亦唱为乐曲”。

李益的七言绝句注重营造苍凉凄清、意味隽永的氛围,如《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第一首: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这首诗起境就悲凉,夜晚,诗人在西受降城听人唱边情很浓的凉州曲,接着描写高高的秋月笼罩着绵延不断的关山,秋月、秋风与边声,一种凄凉的情怀,全由气氛烘出来。在这空阔凄楚的氛围里,引起了诗人丰富的联想,结句以反问句式写出诗人的联想,在秋高月冷的夜晚,久戍塞上的征人听到凉州曲,自然想到凉州没有收复,归乡无期,从而产生不尽的乡思。又如《夜宴观石将军舞》: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诗歌描绘了一幅将军月下起舞的图画,有弯弯的的月儿,琵琶的伴奏声,横笛哀怨的乐曲声,再加上“戍楼”“百草胡沙,有鲜明的塞上特色。

李益的边塞佳作,大多与月色、笛声引起的思乡有关,同样写边关、征人、月、笛声,却毫无重复之感,原因是其中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思,浓烈情思与氛围烘托,把物象的重复之感冲淡了。

诗人还非常注重情景的结合,对景物体察入微,即景生情。如《度破讷沙二首》其一: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诗开篇就有一种塞外荒凉的氛围:边塞狂风呼啸,飞沙满天,春草不生。一“旋”字展现了塞北风沙来势之猛。接着,诗人没有继续写塞外的环境是如何的恶劣,而是宕开一笔,写不要说塞北没有春天,就是春天来临了,又怎样知道呢?和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厌倦塞外生活的心情表露无疑。

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诗歌写了在晨曦初露的沙漠里,部队征战的景象。后两句写太阳虽然已从东南出来了,但没有给罢战归来的征人丝毫的暖意,满磧征人铠甲仍反射着寒光。这两句表面上写景,实际上饱含了征人们凄寒衰飒的心情。景中含情,情在景中,既有蕴藉深沉的审美意象,又有婉转哀怨的情思,让读者从中感受到“韵外之致”。

四、语言简洁凝练,自然和谐

李益的七绝,在语言表现上,既有精雕细琢的一面,又有流丽天然的一面。李益七绝字锻句练,词旨蕴藉含蓄,诗味隽永深厚,以功力见长。有些语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惨淡经营,极富功力。如《上黄堆烽》:“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

这首诗开头看似平淡,诗人写了主观的愿望(心期紫阁)和客观的遭遇(身过黄堆)对立,接下来的一组对立,年虽老却穿戎衣去从军,用一个“老”字和一个“更”字作为对照,诗人的怀才不遇和身不由己的苦衷得以突出表现,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又如《夜上西城听凉州曲》其二: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这首诗是写凉州曲在征人心中引起的无尽愁绪,可诗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人的感受,而是写鸿雁从北地飞来,听到这哀怨的凉州曲,忍受不了其凄清,竟有一半尤飞了回去。表面上写雁,实际上写人。雁都如此,人就可以想像了。第三句写出想像的结果:征人们在听了凉州曲后,乡思的愁肠百结,以至寸断。情已到极致,诗人还能写什么呢?诗人设计了一个环境“秋风百尺台”,一个“更”字,让我们知道思乡的断肠人不仅在天涯,而且在边城百尺的烽火台上,在在秋风萧瑟的夜中,其情又该如何,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又如前面分析过的《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乡愁,前一首用“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个动作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后一首则直截了当写征人望乡,但那离恨乡愁究竟到何种程度,诗人没有明说,只用一个“尽”来揭示,让读者自己玩味体会。且《从军北征》中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诗人用“征人三十万”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以“一时”强调征人的共同感受;《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以“一夜”表现征人愁不能寐的状态,表明思乡之情深。

从音律上看,李益的绝句,音乐感强,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和谐优美,这与它和歌唱的血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其感情缠绵反侧,悲慨哀婉,有浓烈的抒情性,能造成诗歌回环起伏的旋律,产生很好的音乐效果。

李益的七绝继承了南朝诗人和乐府民歌天然清新,质朴明快的语言风格的传统,如《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诗由“水纹珍簟”领起,水纹珍簟,是编有水波图案的贵重竹凉席,往往有龙凤之像,由此产生了绵绵的愁绪……后两句写不知为何与相爱的人的约会竟毁于一夜之间,于是便毫无道理地把怨恨抛向良夜,所以夜色越是美好,越增添女主人公的哀愁,她也只得任明月下西楼。全诗情真意切,意趣盎然,把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的特别细腻,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启迪。

李益的七绝继承盛唐边塞诗语言流畅、韵味深远等特色,明显地受到王昌龄的影响。如《夜宴观石将军舞》: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开头两句就是把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琵琶起舞换新声”两诗的诗句,加以改造,糅合起来写成的。

李益学习王昌龄并不只是模仿,更重要的是学习王昌龄七绝委婉含蓄的艺术表现。如《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全诗完全通过听觉、视觉写景物,写音乐,烘托气氛,含蓄委婉地表达征人思乡之情。

五、结语

李益的七绝兼具壮大昂扬、清旷凄婉等特色,既又盛唐余韵,又有中唐的衰飒之气,显示创作风格的多样性。李益七言绝句的艺术造诣很高,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不少诗人的七绝创作以李益为范本,如晚唐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是借鉴了李益《汴河曲》的“行人莫上长堤望,吹起杨花愁杀人”。又如北宋诗人柳开的《塞上》诗“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句明显吸收了李益《从军北征》的句意,吸取了李益诗大幅度空间变化的写法[6]。李益被称为“开元下,七绝第一”当之无愧。

[1]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293.

[4](清)黄叔灿.唐诗笺注[M].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钱钟书.宋诗选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Li Yi is one of the famous poets of early Mid-Tang Dynasty. In many Poetic Style, he was expert at seven words quatrains. Specific analysis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poems, Li Yi is worthy of the title “master of seven words quatrains” in the Kai Yuan-age.

Li Yi; even words quatrains; artistic feature

徐丽卿(1971-),女,福建浦城人,古代文学硕士,福建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讲师。

2010-11-24

猜你喜欢

李益七绝思乡
太阳能光伏暗管排水系统能力提升
七绝一首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积素凝翠(七绝)
圣洁(七绝)
凉月如玉亦如霜
凉月如玉 亦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