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应对

2011-08-15鲁涛崔久坤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探究

鲁涛 崔久坤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产业区壮岗一中 山东临沂 276615)

试论高中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应对

鲁涛 崔久坤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产业区壮岗一中 山东临沂 276615)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中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将全方位地触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构建,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历史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标准下对其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应对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和教材呈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在实践中出现了难度大,初高中知识衔接难、跨度大,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课程观念,在转变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改变学生方式的同时加强自身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具备这种理念。只有具备了这些理念,才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体现、实践这些理念。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责任者,他的观念的转变无疑是新课程实现转变的前提。[1]因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教学工作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最强音,它在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诸方面都是对传统教育的猛烈冲击。[2]因此,要实施以新理念为支点的新课程,其前提就是要让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历史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有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

具体而言,注重学生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会学”为目标,注重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改革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打破历史学科与历史知识本位,强调历史教学内容结构的基础性、时代性、合理性、选择性,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与时代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注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关注教学的开放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利用与开发新的历史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有效、更广阔的空间:注重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历史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由量到质,由教到学,由结果到过程,由手段单一到方式多样的转变,正确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3]总之,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仅是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转变教学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二、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观念的转变是历史新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时新课程理念的实践的重要体现和关键。

1.改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从上述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作为学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历史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个性发展。

历史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策略上,由重知识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由重单向信息传递向重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方法上,由重模式化单一化向重多样化、现代化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重统一规格的共性化教育向重个性发展的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空间上,由重课堂教学到重社会实践的转变;在教师角色上,由重教师权威的说教向重师生平等的对话转变。[4]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具体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话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沃土”,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在教学空间上,不要局限于课堂,不限于班级授课、按部就班的单一形式,要求在教学空间上变化环境,甚至穿越时空,创设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原貌;教学组织上综合运用班级授课与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与分层辅导、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课题研究与群体协作、人机交互与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上应视实际需要灵活机动。从而实现将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状况,“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历史环境,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思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课程中,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新课程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5]内容多,但并不一定要全讲;内容深,并不一定不能理解。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和过程,也是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教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习得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后,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相关或相类的问题进行类推思维,用习得的方法去分析历史问题、历史现象。此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自学加强指导,在如何确定学习的重要内容、任何切入学习难点等问题上充分发挥教师最为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创设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学有所获”。

(2)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当下,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都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痕迹——小组讨论。教师往往都是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关注学生的讨论,有时还参与讨论。但实际上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教师只把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点缀,表演给听课老师看。讨论时间只用二分钟,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已收场;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成了观众;有的学生只关心自己小组的讨论,整理自己的资料、说笑而不顾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去讨论,教师应对整个课堂进行宏观把握,以“预设问题——观点碰撞——成果汇报”的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使合作学习有实效。在专题性课堂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合作中,教师还要指导学学习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学习资源,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共同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解疑。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6]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但探究学习必须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前提、关键。[7]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学生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

其次,以身边的历史为切入点。探究性学习因资料、学生学习水平的有限性,探究的问题如过难、过深,学生的探究就会“大”而“空”,或流于形式,从而收不到而实质效果。结合学生身边的历史开始,找准切入点,资料的搜集也相对容易,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有效调动。如讲授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变迁时,每个学生的家庭、所在的城市就能成为切入点,家族发展史、城市变迁史就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学生本身就是“活资料”,学生在本城市收集资料的方式、途径也能多样化,学生的合作也能更加有目的性、分工更明确。这些便利因素也有效的补充课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探究性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共识、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决新课程中存在的内容多、理解难、课时不够等问题重要保证和途径。

(三)改善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储备,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艰巨挑战。教师是最基层、最重要的课程实施者。新课程需要教师进行观念转变和角色转变,呼唤研究型、反思型教师。这不但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科学与人文素养。因此,新课改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知识结构、人文素质的更新和提高。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对此,教师必须通过自学和培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并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以新思路、新视角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历史教学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扎实、广博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现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另外,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教学,更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语言、声调、手势、眼神、表情都对学生富有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起到情感意念、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

同时,历史新课程内容的难、深、跨度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握历史研究的学术前沿,理解相关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内容,做到自己清楚、自己理解,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有效的指导、辅助教学。

再次,教师要做教学研究者。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也使历史教学中的呈现的问题多而复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和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学改革中未定论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行动的研究,是为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它有助于利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进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诚然,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和教材呈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在实践中出现了难度大,初高中知识衔接难、跨度大,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课程观念,在转变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改变学生方式的同时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辅之以教育管理改革,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叶小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M].历史教学,2002(10).

[9]赵亚夫.历史教育与课程改革[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3).

[10]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2001.

鲁涛(1963-),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临沂市临港产业区壮岗镇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崔久坤(1964-),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临沂市临港产业区壮岗镇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2010-11-10

猜你喜欢

新课程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历史上的6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