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作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的SWOT分析

2011-08-15秦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兰州甘肃文化产业

秦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兰州作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的SWOT分析

秦亮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其文化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差距明显。文章分析甘肃文化产业现状,并提出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圈来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兰州作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进行分析,并得出可行性结论。

文化产业;区域性;甘肃省;SWOT分析法

在今天,以信息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中,任何具有创造性的生产都会为产品带来高额的附加值,尤其是以创意生产为主的文化产业,在为广大受众提供信息、娱乐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在满足消费者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以创意转化为价值;其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附加值和高社会就业率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获得经济方面的利益,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源泉,发达国家尤其如此。美国、英国和意大利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10%和25%。[1]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我国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产值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以文化产业发达的湖南省为例,2010年截止至10月,文化产业共创造产值1594亿元人民币,已然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而位于西部地区且经济水平落后的甘肃省,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去没有形成相对发达的文化产业。

一、甘肃省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领域经历了一场改革。文化单位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产业的形成。甘肃省也不例外,并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1.文化艺术业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文化系统目前已形成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五大支柱产业。

2.优势品牌逐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趋于明显。近年来我省在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打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推动本土文化发展的品牌。我省的文化品牌之一是敦煌文化,这是我省几十年来投入巨资对敦煌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保护的成果,经过艰苦努力,敦煌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经典,敦煌市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名城;品牌之二是敦煌舞蹈,继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之后,《敦煌古乐》、《大梦敦煌》、《敦煌韵》连续获得成功,成为文艺演出品牌;品牌之三是丝绸之路文化,古老的石窟、壁画、彩陶、汉简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与悠久,成为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品牌之四是民族民间文化,香包、砖雕、木雕、石刻、纸织画及民间曲艺、民间舞蹈等陇上民族民间文化和产品成为我省的文化名片;品牌之五是《读者》,2010年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品牌高峰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读者》杂志以3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7年入选排行榜。并且连续三次蝉联国家期刊奖,连续7年高居中国期刊榜榜首,其月发行量达到1003万份,实现了中国期刊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突破。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得到强化。在国家和省上的高度重视下计划投资23亿元的甘肃国际会展中心,投资1.5亿元的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投资5000多万元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全面落成并先后正式开馆,成为省城新的人文景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基础。

我省文化艺术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分析发展现状,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缺少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和品牌产品。项目和产品的缺少,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二是文化企业少,特别缺少有竞争力大中型文化企业。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少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企业这个产业载体和市场主体。三是文化产业存在体制障碍,各产业门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运行,各自为政,低层次发展。四是缺乏有操作性的文化产业政策,特别是有吸引力的投融资政策的缺失,使我省文化产业领域,社会资金比重较低,民营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难以出现,民营文化产业弱小是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五是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产业项目设计滞后。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缺少文化产业的研究机构,缺少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缺少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导致文化产业项目小,开发层次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

建立区域性的文化产业中心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放眼全球那些发达国家,其成熟的文化产业都是以区域性的中心为基础来建立。例如,美国的电影文化产业中心——好莱坞;戏曲、歌舞文化产业中心——百老汇等等。这些区域性的中心会集中所有需要的资源,如人才、资本和信息等,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这一区域性的中心一旦形成,会对这些资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极具优势的文化产业中心。

因此,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对积极推进甘肃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的传播,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加就业;建设适宜居住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甘肃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甘肃品位,加快甘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甘肃来说,要建立区域性的文化产业中心,兰州是理想的候选者。本文将用SWOT分析法,论证在兰州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的可行性。

二、兰州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位于全国地理的几何中心。自古就是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平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地点的丝绸之路大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2)文化资源潜力大,具备产业化运作条件。正因为兰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兰州在获取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尤为庆幸的是,甘肃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八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得千姿百态的文化资源在甘肃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

1)人文历史资源。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随后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前期,不少闻名全国甚至世界的文物古迹,有野外文物点1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敦煌、张掖、武威、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嘉峪关还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在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甘肃拥有五大优势:就是古文化遗址优势、彩陶文化优势、简牍优势、长城优势、石窟寺优势。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著名的南梁苏维埃政府、哈达铺会议、腊子口战役、会宁会师等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遗址。

2)地理文化资源。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2]从人文地理上甘肃可以划分为以下五大文化板块:天水文化板块、陇东高原文化板块、河西走廊文化板块、甘南草原文化板块、陇南山地文化板块。由于地域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文化板块内,呈现出明显的极具个性的文化特征。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一方天地的文化品格;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又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

3)民间文化资源。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的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丰富的图腾文化和远古民俗风情,是研究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河西自古是羌戎之地,匈奴、氐、羌、鲜卑、吐蕃、回鹘、党项等族先后生息于此,多民族、多文化在这里冲撞融汇,自成风貌;再加上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他们的饮食、服饰、歌舞、民居、节庆以及婚丧礼俗等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这些共同构筑成了甘肃民间留下文化遗产的独特风景。民间文化是渗透在大众血脉当中并与其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文化,塑造着一个地区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

4)民族文化资源。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世居本土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个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独有的3个少数民族。全省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全省有45个民族成分。甘肃少数民族成分多,分布甚广,从甘南草原到祁连雪山,从原始森林到大漠戈壁,从大夏河畔到黄河之滨,在这广袤的地域里都有少数民族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语言、文字、音乐、绘画、建筑、服饰、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文化资源宝藏。

5)宗教文化资源。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教种齐,历史久,信徒多,分布广。宗教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它在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统乃至具体的文化形式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宗教的建筑、音乐、节日对相关民族的建筑、音乐、节日有着直接的影响,像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既是宗教节日,也是民族节日。此外,宗教倡导的修身行善、救苦济贫等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对调节人际关系也有积极意义。

2.劣势分析(Weakness)。

(1)产业结构不合理。兰州市的文化产业在全省范围内来说,规模是最大的,类型是最全的。但其产业结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其次,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要么都是生态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2)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缺少具备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兰州市的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除了国有几个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如《读者》集团以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总体来看,甘肃省文化产业各类单位中,现代性文化企业比较少,综合性文化企业很少见,迫切呼唤能够充分借助现代光电科技,依靠现代资本市场实现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的全国知名文化企业。

(3)文化人才比较匮乏。众所周之,作为“文化朝阳产业”的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快速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兰州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3.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成为未来甘肃发展的三大目标。关于甘肃文化的发展现状,《意见》认为: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应当说这一定位是科学的、客观的,也是符合甘肃实际的。为此甘肃省应当尽快明确提出“文化立省”和“文化兴省”的战略,使文化资源大省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

(1)打造多元文化产业。2009年6月,兰州举行的第四届甘肃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项目签约仪式上,共有包括“古一徵双语双脑441文化创业工程”等七十三个文化项目与甘肃方面顺利签约,总金额27.5亿元。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七十三个项目均依托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具有很大开发利用价值;同时,这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附加值高;这些项目涵盖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复仿制、文化旅游、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等领域,其中兰州市的正式签约项目共占十个,包括“古一徵双语双脑441文化创业工程”、《大梦敦煌》剧组国内外巡演、第二届兰州大剧院艺术节、太平鼓舞表演、黄河水车模型等。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提升兰州文化产业整体水平,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形成相关文化产业链条具有积极的意义。

(2)打造中国西部物流中心。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日益提高,文化产业变成了一种市场需要,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使得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现代物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3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是由于兰州的地理优势,加之中国物流的动脉——陇海线、兰新线和青藏铁路都汇聚于此,使得兰州即将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而随着物流中心的建立,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会滚滚而来。大量的人才、资本和信息都会汇聚于此,这将为兰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兰州的文化产业也会借着“西部物流中心”的翅膀而腾飞。

4.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市场竞争激烈,周边地区投入大,基础设施完善。四川省拥有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传输、互联网传输网络,报刊、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和巴金文学院、沫若艺术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产业架构;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带动县、乡、镇的产业区域布局;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连锁化,仅演艺业年收入一项,全省就超过130亿元。而反观甘肃就没有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连锁化的文化产业链。再者,其基础设施建设相较兰州也比较强,如专业化的制作中心在兰州地区可谓少之又少,高水准的更是凤毛麟角。许多文化产品要去北京或者东部沿海地区制作。这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这对我省的文化产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2)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不强。在众多人的意识中,文化仅属于精神层面,大家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而忽视它的经济效益。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文化与物质的增长相比实在难以衡量,不容易出成绩。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其本身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认识上的滞后导致思想观念转变缓慢,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文化产业市场的分散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的淡薄,缺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意识。文化产业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观念的落后势必会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一群没有先进理念,落后于时代的人做出的文化产品会得到市场的认同吗?

三、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其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积极推进兰州文化产业中心建设,对促进文化的传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增加就业;建设适宜居住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甘肃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升兰州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1]任志明,黄淑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策略与构想——以甘肃为例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2]彭岚嘉.甘肃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6).

秦亮(1979-),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在读硕士,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讲师,主研方向:影视理论。

2010-11-27

猜你喜欢

兰州甘肃文化产业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兰州琐记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