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2011-08-15王茂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矛盾诚信

王茂泽

(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 甘肃兰州 730070)

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王茂泽

(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 甘肃兰州 730070)

本文着眼于当今中国诚信危机的事实,分析了诚信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诚信与和谐社会的本质含义出发,多个层面论述诚信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凸显了和谐社会中诚信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诚信伦理;和谐社会;根本法则

一、引言

在当前的社会上,弄虚作假盛行,坑蒙诈骗猖獗,与此相关的事件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时时见诸各种媒体。正如陈开先先生在《和谐社会与礼治文明》一文中所说:“当今中国社会信仰缺失,诚信匮乏,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任难于建立,这是我们的最大危机。”[1]由于事态相当严重,人们切身体会到社会出现的“诚信危机”带来的剧烈冲击和严重混乱,所以刘森林先生总结说“不和谐的现实促动出了和谐的要求。虽然不和谐并不等于矛盾,但矛盾的确是不和谐的一种突出表现,而不和谐的根源最根本的是诚信的缺失。”[2]面对这种不断迅速恶化的不和谐的社会大气候,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略。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建立。

诚信危机不是局部性的,它像烈性传染病一样已经传染到各行各业、各域各界,有关例子不胜枚举,尤其商业方面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有的事件甚至骇人听闻。回瞻历史,以前尚未出现过如此缺乏诚信的局面,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再过一、两代人,就会达到自己怀疑自己,人如野兽的程度。

二、诚信与和谐社会

1.诚信的基本内涵与外延特征。诚信的基本内涵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守信就是履行诺言。从广义上讲,诚信包含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事实求是,表里如一,不自欺欺人。二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三是忠于上级,忠于朋友。四是真实无妄,脚踏实地。五是安分守己,遵规守法。六是自我约束,尊重他人。七是尊重规律,坚持真理。

诚信的外延特征由下面三方面来阐明。首先,诚信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从本体论上讲,宇宙中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诚信正是对物质存在的认可,既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本体论,又符合意识具有认识物质的能动性的认识论。反过来,如果歪曲了事物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就是对物质存在的否认,这样就会导致歪曲反映物质运动规律的错误结果,这既不符合认识论,又不符合辩证法。

其次,诚信是人伦的根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这种事实,正是诚信所提供和给予的。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法在虚无中进行下去。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交往才能得以进行下去,进而产生其他的内容、关系和规则,否则,孝、悌、仁、义、礼、智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正面说,“人是天地之灵杰,而人之所以为天地之灵杰,在于人具备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3],从而可以做到诚实守信,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事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使自己居于尊贵地位。因而,诚信是人的高贵性的重要禀赋之一,也是人道与天道达到统一的桥梁。从反面说,人若缺乏诚信,矫情伪饰,甚至坑蒙欺诈,不仅预示着他未能展示他优越的品质,而且意味着他丧失了与生俱来的仁义、恻隐、是非、辞让——“四端之心”,而陷入耳目口鼻等‘小体’的物欲之中,为满足贪欲而荡闲逾检,非礼僭越,沦落为不讲廉耻、唯利是图的‘小人’;如果还不能自拔,则更可能泯灭良知和人性,到此也就与禽兽无别了。”[4]

基于上面三方面的实践、观察和思考,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伟人领袖不约而同的推崇诚信,并且达成这样的共识:诚实是一种美德,一种智慧,一种高贵的品质。古往今来的任何国家、社会、民族、阶级、宗教、团体、组织不约而同地公认诚信是可以通行的交往伦理和可以通约的交往准则,其他的交往伦理和交往准则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当今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宪章、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各种国际条约更是如此。

2.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指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其本质内涵是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要求各个方面、各个关系都要和谐,如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都要归于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最根本要求是诚信友爱,最能直接而感性地反映这一社会特征和内涵的就是诚信友爱,因而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形成、展开的,社会的和谐从社会关系结构平衡的角度来说,即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平顺和融洽,而它们落实和体现在人身上,即为人的诗意的存在状态以及人对人的诚信友爱态度。同时,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构成了社会,也创造了社会,“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6]“因此,在逻辑意义上,一个社会的和谐,最起码的条件是其成员能友好相处,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彼此爱护、相互宽容,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稳定而和谐的关系,再进而联结成更为复杂的社会。因此,诚信友爱最符合人性的要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最能反映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7]

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差异,相反,矛盾冲突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伴随着和谐状态的始终。只是各种矛盾和差异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得以解决,也就是说,和谐是指各种矛盾处于有机动态平衡中,矛盾双方彼此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有秩有序,相互照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都不可能也不可能以排除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代价去达到所谓无矛盾、无冲突的‘和谐社会’。”[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绝不是要消除任何差异和矛盾,而是要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内在的合力,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协调与和谐。”[9]而要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必须以诚信作为手段和目的,离开了诚信,再没有更好的目的和手段,很可能采用暴力的手段达到虚伪的目的,国家政府在促进和谐的问题上,不是要用武力或其他暴力方式去消除差异,消除冲突,消灭矛盾,而是在于协调各种关系,平衡各种力量,疏导各种矛盾。

“从哲学上来说,要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0]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键在于培植每个社会成员的诚信美德,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国家政府在社会教化上要始终崇尚诚信之德,把它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只要抓起了“诚信之纲”,仁义廉耻等之“目”就自然张开了,金钱也就从“主席台上”下来回到它自己的位置上去了。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也自然会在各个专业领域成就和涌现出许多人才,更好地促进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谐状态的合力是最大的,效果是最好的。

三、诚信对于当今的伦理意义和哲学启示

诚信美德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哲学智慧,这种智慧就是“诚者天之道”的根本信念,诚信并非仅仅是一种普通的道德,而是一种体现出宇宙必然性法则的美德,因而这种道德既是深刻的,又是绝对的和不可怀疑的,更是不遏制、不可遮蔽、不可躲避的,它的实现是必然的。这在哲理上赋予了诚信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在价值则突出诚信的至善性,从而也就树立了诚信令人敬畏的品格,这种敬畏意识,对每个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合理性的依据,诚信是必然而合理的信念,会促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在信仰和信念的高度上,重视诚信,实践诚信,在此意义上,“诚者天之道”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必然性的体悟和价值依据。从另一角度看,“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关系的主要手段有道德教化和法律制度,虽然法律手段易于操作、见效快,但如果人们只是畏于法律惩罚才不做违法的事,那么人们只是从表面上遵守社会规范,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或法律有漏洞的地方,很难控制人们不去做坏事。因此,道德贵于律法,一个社会只有通过教化与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道德规范,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和平安定。”[11]诚信作为核心道德之一,在维护社会长久的和平安定上必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历史经验,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习的培养和形成一般需要二三百年的时间,而破坏它只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根据破窗理论,当局部打破了诚信的风习后,就会较快地扩散到其他地区,甚至整个社会,诚信的社会风习难于培成而容易破坏,值得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值得全社会每一成员倍加珍惜。诚信风气的培育不是一时的一般的问题,而是长久的根本的问题,它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一样,如同鱼赖以生存的水一样,成为一刻也不能间断的需要。如同人体良好的内环境为各个器官、组织提供了一个正常生长的空间环境一样,诚实的社会风习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合理、正义、自然的理性空间,使得每一个人能合理性、合自然、合规律地思考和行动,从而使自己的事务、事业建立在合理、稳固、现实、成功的基础上,进而使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真正实施,方针政策顺利贯彻,社会的各项事业井然有序地顺利发展。

[1][18]陈开先.和谐社会与礼治文明[J].现代哲学,2007(1).

[2]刘森林.“矛盾”是合理解读“和谐社会”的关键[J].现代哲学,2007(1).

[3][4][5][7]胡发贵.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诚信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6、16、121、11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2.

[9][10]旷三平.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现代哲学,2007(1).

[11]李宁.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修身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P105.

On Honesty Construction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honesty crisi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oot which causes the crisis; from the essence of honesty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on various aspects, highlighting the necessity,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the honesty construction in harmonious society.

honesty ethics; harmonious society; fundamental principle

王茂泽(1979-),甘肃陇西县人,西北师大政法学院哲学系硕士,主修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2010-10-16

猜你喜欢

矛盾诚信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