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导员的视角探析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1-08-15章李薇
章李薇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从辅导员的视角探析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章李薇
(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由于社会、个人等综合因素,医学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易发生,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重,难度大。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第一层次——辅导员,积极参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全面了解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等这些重大问题考验着我们。本文分析了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原因,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出相应对策。
思想政治辅导员;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然而,在我们实际工作中,随着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主要来自生活、学业和就业等三个方面,其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复杂,心理矛盾和冲突也较为激烈[1]。多方面的压力往往容易造成失眠、生病、人际关系紧张等一般性问题,严重的还导致一系列“伤害自我”和“伤害他人”的过激行为:一些研究生会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一些则不惜损害同学、老师、亲朋人身及财产安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高学历与高情商、高素质并没有画上等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积极参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如何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等这些重大问题考验着我们。
一、医学研究生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院校研究生一般性心理问题 第一,适应不良,缺乏心理调节的理论和技能[2],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大学本科直升读研的应届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中象牙塔中,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适应性不够,在处理学习、工作、舍友及其他同学人际关系的问题时,常常表现为强迫、紧张、偏执;第二,学习科研压力引发的过度焦虑,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高年级研究生群体中,其发生率硕士生二、三年级高于硕士生一年级,博士生年级高于硕士生年级,研究生常常主诉自己记性差、紧张、失眠,出现强迫症、恐惧、焦虑等症状;第三,经济上的压力造成自卑与孤僻心,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或者家庭成员多而承担责任,经济负担重,需要自费读研的研究生,常常表现为离群索居的行为、性格孤僻、善妒偏执等性格缺陷;第四,就业压力造成的抑郁心理,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自身的工作定位高,理想岗位可遇不可求,毕业前夕的研究生会出现抑郁、自卑、敌对等心理问题;第五,异性交往和恋爱中的心理问题,研究生相对本科生年龄较大,有异性交往的需求,需求不满或者过程中不顺利就会出现孤独无助、过度悲伤或者急躁等问题。
(二)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第一,他们虽然在校园内学习,但是群体人员结构复杂。从有无配偶角度来看包括已婚的、未婚的有交往对象的和未婚无交往对象的;从受教育经历来看,有大学本科之后直升读研的、有工作后接受继续教育的、还有在职攻读学位的;从年龄大小来看,年龄跨度大,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都有;还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方式和心理习性等等都各不相同。第二,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压力大,学习任务逐步转化为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医学研究生学位管理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培养类型分为科学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都要求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医疗技能。科学学位型研究生毕业前要通过课程学习,要取得硕士学位的相关要求:学位课程合格、在省级、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学位论文要进行省内外进行盲审,通过答辩等等,专业学位型研究生也要经过严格的临床专业技能考核。第三,研究生自主性强,群体意识薄弱。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一,临床学院逐年增加,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安排,二、三学年研究生跟随导师到外地实习实践,这样学生分布较为分散;另外进入临床实习和实验阶段,时间安排随着临床科室转,大家难有一个集中时间交流和沟通。第四,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普遍偏高,这在无形中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大部分应届生缺乏适应能力,在处理学习、就业、人际关系问题时缺少经验,还面临着就业的激烈竞争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感到前途难以预测。
二、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对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进行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课题调研,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早治愈 有些高校比如三军大、郑州大学就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研究生进行测查,发现研一、二、三年级的心理冲突各不相同,总体随着年级的增加呈倒“U”型[3]。意味着我们必须改变目前“重两头,轻中间”的教育思路,加强研究生各年级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同时通过调查,我们还能分析年龄、性别、专业、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经济状况、是否学习过心理健康课程等信息进行综合评估,使用统计软件SPSS处理各亚群体间的差异。
(二)充分发挥目前已经有的高校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作用,结合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进一步建立五维网络就是在原先的“辅导员——学院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专家”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再形成“辅导员——科教科、教学办老师——学院党委书记——研究生导师——学校心理咨询专家”的五维心理健康关怀网络,把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关怀延伸到研究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前我校研究生课业繁重,学生活动无固定时间,研究生在课余时间不能得到很好的放松。针对这一特点,要克服困难,经过积极组织和运作,为研究生营造活动平台,使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场合都可以看到研究生活跃的身影,让大家积极参加运动会、健身健美操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大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日活动、党支部立项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以及取得的相应成绩,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研究生的斗志和活跃性,释放青春的活力。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设施,更加主动的通过开展研究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素质。
(四)利用网络平台,推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对策 在面对心理冲突时,许多研究生存在抹不开面子,开不了口的障碍。那么可以利用QQ、BBS、电子邮件等形式和渠道,与研究生交流沟通,了解研究生具体的问题。比如可以在各种研究生的QQ群里,让同学们在聊天时充分发泄、抱怨、赢得共识、探讨现象、寻求认同感、分享幽默等,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进行咨询,可以对研究生的心理自我调试和主动寻求沟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利用研究生亚群体,重视朋辈咨询的作用 研究生群体除了有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等群体外,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有许多亚群体,比如同乡会、同导师的师兄弟、同专业、同课题的同学等等,他们常有统一活动的机会,彼此了解,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关照,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培训一些骨干力量,像本科生的班级心理委员一样发挥作用,能更快地发现同伴的心理问题,更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
(六)提升思想政治辅导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鼓励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常用的心理咨询技巧。平时也要多观察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及时并诚恳地与他们谈心,运用同理心帮助有障碍的研究生走出心理困境。
新时期产生新问题,面临新问题要积极研究新对策,教育部、卫生部和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原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奋战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导师、个人全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努力为医学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才能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培养有力的建设者和高素质的接班人。
[1]赵兴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结构与调适[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
[2]冷荣兰,陈栩,郭斯萍.外部获致与自我调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4).
[3]杜婷.286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4).
G641
A
1003-8078(2011)05-0188-02
2011-09-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69
章李薇(1983-),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医科大学助教。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