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探析
2011-08-15刘敏
刘 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4)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探析
刘 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4)
从文化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认清课堂消极沉默的文化内涵,使英语课堂教学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打破沉默僵局,提高课堂效率。
文化视角;英语课堂;消极沉默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逐渐意识到交际式教学的有效性,意识到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摈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试图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然而,在很多大学英语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的努力,大多数学生依然保持着沉默,在课堂上三缄其口,或因为他们没有了初进大学课堂的兴奋感,或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外语的兴趣或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探析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人类的交际活动主要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语言行为是人们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行为;而非语言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沉默,也就是“静默语”,是人类的非语言行为之一。它属于广义的语言学范畴,是一种非言语符号。因此,沉默,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所有的非语言行为。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一些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式来传达信息,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暗示、触摸、空间利用、穿着打扮等。而狭义的沉默就指无声的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讲,沉默可以独立于语言行为之外而存在,它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课堂交际互动的主体就是教师与学生,那么课堂沉默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Jensen(1973)把沉默的交际功能分为五种,而每一种分类中都有其肯定和否定的两面性。(一)分合作用,包括联结或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二)情感作用,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敌意和仇恨等;(三)启示作用,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个人感情、思想和观点;(四)判断作用,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指出反对意见;(五)表现思想作用,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沉思的过程。
在课堂交际中,沉默现象可能来自于教师方面,也可能来自于学生方面。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课堂沉默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课堂沉默,例如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沉默,或者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沉默;而消极沉默则可能表现为:教师对内容不熟悉时出现的沉默,或者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消极参与。学生沉默可能是在思考问题,也可能是上课走神;可能是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和友好,也可能是对教师的敌意和冷漠;可能是对教师权力的认可或畏惧,也可能是对教师无声的反抗或厌恶;可能是有意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也可能是偶然的,与教学无关的行为。Saville-Troike(1985)指出“除了某种特殊的情况,沉默的含义都很模糊,很容易引起误解。”而Petress(2001)也认为,沉默至少暗含四种消极信息。因此,课堂中学生的沉默被视为消极的、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行为。它包括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只是静静地听教师讲课,不回答问题,不做出反应,也不说明原因,不爱提问,不发言,也不参与课堂讨论等行为。
二、英语课堂学生消极沉默现象的文化成因
一种文化能接受的沉默行为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就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沉默现象是深深地植根于各国文化的,它表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表现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有紧密联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沉默是认同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根深蒂固,“温良恭俭让”,让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含蓄。儒家文化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奉守传统,在人们眼中,沉默是美德,是安分守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大学生从骨子里树立起来的权威观念造成了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习惯沉默。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普遍认同教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相比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中国学生更重视“谦逊原则”,他们即使在课堂上也常常表现出“上下有别”、“尊师重教”。中国人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和畏惧是不难理解的。学生们不敢挑战权威,这也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他们难以在英语课堂上与教师交流互动,只能消极沉默。
再次,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摒弃个人主义。群体文化取向让中国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障碍,“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少说为佳”,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喜欢随大流。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容易被人认为是爱表现,爱出风头,逐渐被其他同学孤立,慢慢的,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课堂沉默。
除此之外,面子意识是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面子在中国人的内心影响深刻,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当然包括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们,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也是倾其全力的保全面子。这个面子问题玄机万千,它蕴涵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心理,某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多少年的问题,也不是好与坏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之下,有些存留下来的东西,还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同时也可能束缚了国人的发展。比如,学生们的英语课堂上极害怕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语法不正确,表达不地道,于是,他们为了保全面子,不说为好。
最后,让中国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另一原因恐怕就是中国特有的考试文化了。在这个有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传统的国度里,“活到老、考到老”成了普遍现象,考试已经演变为一个吞噬社会资源和个人心智的幽灵。大学里很多教师和学生依然只把四六级当作目标和任务,教师们赶着进度,给学生们灌输单词、语法和考试技巧,学生们一心埋头背单词、做模拟题,似乎高中的课堂模式又被带入了大学。“填鸭式”教育让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久而久之这部分本来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也逐渐不愿表达或者不会用英语表达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消极沉默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是文化的影子,是中国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
三、师生合作,打破沉默僵局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中国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表现沉默的原因之后,本文将对症下药,提出一些有利于师生共同努力打破课堂沉默局面的建议,以改变现有师生间的尴尬,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
第一,鼓励学生改变观念,敢于质疑。要让学生们了解教师不是领导者,不是权威者。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要给学生平等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善待学生,鼓励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第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氛围。一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参与,师生一起融入课堂活动,因为在欢快的气氛里,师生较容易交上朋友,课堂气氛自然就显得平等和谐;二是教师应注意把握时机,让积极者发言带动全体,让人人参与发言,让学生整体参与课堂教学。
第三,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整个学习的自主权。模仿是合作互动的重要机制,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还要树立好用英语流利表达自我的典范,以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奠定平等合作与交流的基础。
第四,教师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真诚地对待学生。不要过分强调回答的准确性,不要过多使用直接的否定性反馈,要注意纠错和提问技巧,灵活使用积极有效的反馈。针对容易出现语言焦虑感的学生,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让他们知道英语学习过程中,错误是必不可少的,出错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失败乃成功之母”,无论对与错,教师一定切忌不要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五,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消除考试文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能再让考试泛滥继续异化中国人的心智,要引导学生走出考试的阴影,抛弃考试的压力,轻松对待考试。通过教育和举例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能力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培养学生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
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消极沉默现象是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其原因比较复杂,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需要更多学者、研究者和教师的努力。本文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寻了造成英语课堂上学生消极沉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助于促进建立平等和谐英语课堂的建议。期待广大师生在传承优良的中国文化的同时,不要让传统文化束缚了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让大学英语课堂能够真正活跃起来。
[1]顾永嘉.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原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杨平.沉默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1996,(2).
G642
A
1003-8078(2011)05-0150-02
2011-09-11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53
刘 敏(1979-),女,湖北中医药大学外语系讲师。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