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的赵树理

2011-08-15贾登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赵树理民间文化立场

贾登娉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民间的赵树理

贾登娉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赵树理的民间叙事方式和民间立场为民间文化赢得了话语权,使其从阴影中走出来,真正登上了文学舞台。赵树理对民间立场的坚持使其成为民间文化的代言人,他以现实主义态度描写出农村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也积极创新,以各种具有民间叙事风格的文体形式去表达,如评书、说书等的运用。时至今日,赵树理的作品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赵树理;民间立场;民间叙事;民间文化

民间叙事主要是口头相传的民众日常叙事,它们的内容一般是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民众知识。民间故事不同于茶余饭后的闲聊,并不会在说笑之后就被淡忘,而是具有永久流传的魅力,通过大家的记忆世代保留下来。而文人们从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经过润色后将其变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使其具有更深邃的寓意。民间叙事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使他们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有进一步认识,进而完善自我,更好地把握人生。

一、赵树理的民间叙事

赵树理的叙事方式正是民间艺人的叙事,他用说书人的方式去叙述故事,还进一步糅合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刻意迎合了民众的审美趣味,将一件件琐碎的故事娓娓道来,层层铺展,显得自然而生动。他的作品往往注重故事性,总是开门见山地道出主要叙述对象,让故事围绕人物逐层展开,并且为了兼顾趣味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置一些悬念。赵树理擅长用朴素无华的口语,但并不刻意去追求方言土语。他也不做过多心理活动的语言描述,因此不是孤立地对人物性格做专门的刻画,而是常常把叙述语言与人物对白混在一起,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映衬出人物的性格。此外,赵树理的小说从不围绕个别英雄人物叙述,而是如画卷般平铺开来去展示整个群体的故事,逼真地再现了农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仿如洒出的一盘豆粒,视线追随到哪一颗豆,便会随之延伸出一条线路。而不刻意去描写心理活动,并不是说人物的心理就被忽视了,而是通过一笔笔更加细致的叙述和通过对不同人物对一件事不同反应的分析,将人物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作品《三里湾》中,赵树理的这种民间叙事方式很好地体现出来。小说开头提起了“旗杆院”,由此讲到了“旗杆”,详细地讲述了“旗杆”的来历,从中又引出了“举人”,于是话题随之延展下去,逐渐描画出三里湾的整体风貌,俨然是一本三里湾的家谱。赵树理小说中口语化的运用更是无处不在,就连环境描写也同样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就如农民闲暇时唠家常一般。在《三里湾》中对王梅家有这样的描写:“她的家靠着西山根,大门朝东开,院子是个长条形,南北长东西短;西边是就着土崖挖成的一排四孔土窑,门面和窑孔里又都是用砖镶过的;南边有个小三间南房,从前喂过驴……”[1]虽然在文化素质较高的读者读来会有种流水账似的粗糙感觉,但这种朴素的话语在农民读来或听来不仅真实可信,更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赵树理也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坚持,深入了民众的生活,打动了无数农民的心,他用生命的本相展示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与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亲密无间。小说《“锻炼锻炼”》则采用极富民族特色的方法去构建和塑造人物形象。整个小说情节紧凑,富有悬念,在细致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步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相互间复杂的关系。小说以传统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道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完整和立体化;同时也描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致,并且总是能够情景交融,将景色自然地汇合在故事之中。小说的语言不但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方言,而且还提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朴素自然,简洁明朗,幽默有趣,生动流畅。“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2]在这篇小说中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赵树理之所以采用这种叙事方式,都是因为他坚持着独特的写作理想。赵树理曾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且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一些。”赵树理试图通过民间叙事使农民生活的世界真实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原汁原味的民间风貌唤起读者了解的渴望,而不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以“生分”的文人语言去描绘农村世界。赵树理想要表达的不是被定义概括后的农民形象,也不是艺术世界美化想象中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生活场景中为生存挣扎奋斗的人的细腻感情,这是不掺入半点虚伪与粉饰的真实感情。

赵树理小说中所刻画的那些人物,都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真实的摹本。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生活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的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而赵树理呈现给我们的农村,是曾经长期深陷于封建统治之下,又遭遇了侵略者炮火的荼毒,最后又归于党的领导下以建设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复杂世界。在这里,民众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而战争又给他们心理蒙上一层畏惧、迷茫与盲目。他们对所谓的共产主义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更不具备理性的思辨,而只是简单地以自身切身利益的损益为标准去衡量。“大公无私”、“为集体而牺牲自我”等伟大的道德追求只是被教条式地灌输的道德理念,并不是农民群体在整体文化修养提高的基础上自我做出的选择。正是在这些芸芸众生身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形态。

二、赵树理的民间立场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以后的人生走向。赵树理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皆为农民身份,而母亲熟悉各种传说故事,父亲不但是农活一把好手同时也熟悉各种乐器,幼时的赵树理深受民间文化和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家庭氛围给予赵树理一定的文学想象力和创作空间,甚至也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和文学模式选择。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赵树理熟悉农村生活,对质朴的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也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始终怀有偏爱。在农村经历过的一切对赵树理来说都是无法磨灭的记忆,这些记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赵树理自言对农民的透彻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当他们一个人刚要开口说话,我大体上能推测出他要说什么——有时候和他开玩笑,能预先替他说出或接他的后半句话。”这种与农民毫无间隔的血肉联系改变了知识分子与底层人民的“隔离”状态,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深入民众心底,进行精神对话。

赵树理的创作更多时候以民间立场为本位,他以民间式的思维方式展开的是农民对国家政策的接受而不是国家政策对农民的改造,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无法真正担当‘政治留声机’的角色,而是描绘出一幕幕真实动人的乡村民土风情。“小说中的人物无论积极投身抗战也好,热情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也罢,并不是由于他们明白了多么高深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而是现实生活中正派善良的好人都站在这一边,道德和舆论同情也在这一边。”[3]赵树理所坚持的‘为农民’的大众化文学弥补了文人文学在这方面的缺失,是知识分子站在民间立场上创作的转变。农民作为底层阶级,除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外,实际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声音。而文学作品想要达到感染、说服甚至教化读者的目的,首先要让读者对作品感兴趣,理解作品,融入其中,进而有所感悟,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感悟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赵树理的作品,正好包含了这些因素,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农民理解并接受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赵树理的作品达到了‘教化’民众的目的,使得他们摒弃封建糟粕思想,接受新思想,提高了文化素养。

三、赵树理的创作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赵树理小说和中国人的抗战一样,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密切联系,那些内容和形式上明显的乡土印记,揭示了在小说鲜明的政治倾向底部,汇聚着大量生动的、与本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潜台词。”[3]民间文化是来源于社会底层,由平民自发创造,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民众通俗文化。由于民间文化独特的言说方式,知识分子在创作中往往与其存在一定“距离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将民间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提炼出来进行加工,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并能够为民众所接受。而赵树理却弥补了这一缺憾。

赵树理的作品很长时间内都被定义为图解政治,担任了政治教化的任务。而实际上,赵树理并不是主动或者说单纯地去迎合政治,而是他所坚持的文学观,正好与当时的政治期望相切合。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民间立场,坚持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坚持为农民写作充当代言人。这在知识分子中来说是难得的坚持。因为知识分子都是接受过高雅文化培养的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精英意识,他们笔下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往往带有高高在上的同情和悲悯,立足在改造和教育的角度,无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老师”的位置,而不是在平等的位置以谈心般无间无隔的方式去创作。这种带有启蒙性质的叙述,并不能刻画出真实的农民形象,也无法真正地融入民间生活,里面所包含的民间文化无法达到逼近现实。从这个角度看,民间文化如要得到真实的体现和表达,需要这样的代言人——他出身于民间、真正了解和熟悉民间社会,并且能够放低姿态坚持用符合民众审美趣味的言说方式去表达,不只是专注于民间文化中低俗部分进行批判,更主要的是识别和提取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表现出来;他不会为了追求文学的高雅和艺术性而摒弃民间文化的真实形态。而赵树理正是符合要求的民间文化代言人,他的坚持和努力使得民间文化置身于文学舞台,赢得了自身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也正是民间文化成就了赵树理。通过借鉴吸收民间文化,赵树理从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方式。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和叙事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一道及时雨,引起了政治上的关注和欢迎。当时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农民,为农民赢取话语权的言说人。而在精英知识分子所占据的文坛,要找到这样的人是不容易的,从初期赵树理的作品所遇到的不冷不热反应即可看出。如果没有政治上的造势,赵树理的作品可以说很难引起那么大的瞩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赵树理所作出选择的特殊和难得。赵树理通过自觉的文体追求,为民间文化在特定环境和时期登上舞台,得到了真实的表现。然而,凡事都有其两面性,赵树理对民间立场的坚持和他对民间文化的执着,在改革发展后期也显出其局限性。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滚动,社会环境日益变化,人除了不断调整自我设法去融入其中别无选择,如果不能与历史的步调保持一致,那迟早会被甩出轨道或者碾碎。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赵树理变得“跟不上脚步”,他所坚持的民间本位立场不再为主流意识所推崇,因此他的坚持反而成为莫大的错误。赵树理开始不断地受到批评,他的非精英意识与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思想出现碰撞,发生冲突。而主流意识已不再是包容和推行的态度。他所坚持的民间立场反而将他推向危险境地,民间文化代言人的身份甚至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赵树理的一生都与民间文化交缠纠葛难以分清,用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来形容也不为过。

从民间文化中我们能够提取出合理、积极、向上的因素,当然也难免存在糟粕,我们需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它。取其精华,摒其糟粕。但在扬弃的同时还要保留民间文化最根本的东西,同时还需要以赵树理般执着的态度将民间文化发扬光大,使其以原貌登上舞台,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得到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赵树理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1]赵树理.三里湾[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茅盾.论赵树理小说[J].文萃,1946,(10).

[3]董之林.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反思——以赵树理小说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4).

I03

A

1003-8078(2011)05-0103-03

2011-08-09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33

贾登娉(1988-),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赵树理民间文化立场
立场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武术研究的立场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