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造性教育
2011-08-15商东侠
□文/商东侠
浅议创造性教育
□文/商东侠
知识经济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人才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发展、改革现状,具备创造专长和创新功能。从当前来看,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正使科技和教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发展领域。而我国目前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这与我国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有关系。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本世纪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教育就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创造性教育这一核心,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造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1996年,《教育研究》杂志刊发了南京师范大学鲁浩教授的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继承性与创造性问题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创新性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新型人才的期盼,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性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要义是:
1、全体性。创造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
2、区别性。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
3、创新性。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和成人,都有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
创造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从本质上说,创造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文明的历史,基本上乃是人类创造能力的记载。”阿斯本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是前进的,文明是发展的,人类正是以自己的创造书写着自己的文明史。人类创造的成绩一代一代地累积,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的科学文化世界。但是,任何创造都是思维之花结出的实践之果,没有成功的思维就没有成功的创造。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千行百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以创造精神、创造性的过程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只有创新者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只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改革者必须是一个创造者,也只有创造者才能成为改革者。只有真正的改革者才能判明旧模式的弊端,才能在实践中开拓新路。至于科学技术事业本来就是创造性的事业。只有发挥我们的创造才能,才能追赶自己生活的时代,才能与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发展相适应。如果说模仿能力在科技、经济发展缓慢的朝代,也能使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振兴,那么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味模仿就意味着永远落后,只有创新者才能真正拥有将来。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创造性教育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将三种“因子”植入学生的大脑。第一种是“怀疑因子”,这一因子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再一种是“抗压性因子”,使学生能力破陈规,锐意进取,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第三种是“自变性因子”,使学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引导、点拨、启示、讲评,教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和做出新结论。思维的独特性主要指在思路的选择上、思考的技巧上、做出的结论上具有独到之处,有新突破,超脱了常规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连动性思维。包括“纵向连动”(顺向思维)、“逆向连动”(逆向思维)、“横向连动”(联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索新联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逆与顺”的转化。当遇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含的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为“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一个“熟”问题要求寻求最佳解法时,则就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为“生”。对于“逆与顺”的转化亦是如此,这里无论用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一旦无法找到切入点或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时,都应当及时向对方进行转换,进行尝试。长此以往,形成双向思维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几率就会增大。
3、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即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求异和创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训练时,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一般来说,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一图多用”、“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好的常用方法,要敢于“散开”,启发学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用不同的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要收,进行集中思维,经过比较鉴别,找出“通法”,选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体现优化思想。
4、培养学生的跨越性思维,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从而创立新见解、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比形象思维更高级的一种形式,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想象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应当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等多种媒介来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任意飞翔,不断地丰富想象内容。
5、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也为新异见解的产生和评价提供了基础。没有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积累与内化,而且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密不可分的:既要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工具作用与奠基作用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思想方法、学习策略的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为他们独立消化、举一反三并且灵活运用、巧妙结合进行创新奠定基础。
[1]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谢丽丽.多媒体演示软件综合实训.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 52
A
(作者单位: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