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及启示

2011-08-15王慕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允会计准则计量

□文/王慕阳

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影响及启示

□文/王慕阳

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掀起了金融界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相关性的争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次贷危机;公允价值;改革方向;估值调整

2007年10月以来,由于经济实力的透支和大量游资等虚拟经济造成信用缺失,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价全面冰封,“以公允价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又一波恶浪。此次金融危机不因“以公允价值计价”而起,却引发了金融界和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废止问题的巨大争论。

一、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争论

(一)金融界的观点。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界认为应该废止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最先提出此主张的是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导致金融机构对资产按市价过分减计,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资本充足率下降,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又反过来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公允价值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故要求完全废止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计量。

(二)会计界的观点。会计界对金融界的看法给予了坚决回应。他们认为,该计量准则本身并无问题,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的现实表现,它只能像“温度计”一样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且比历史成本更加高效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贷危机的规模和影响,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而不能决定其产生与否。此外,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力的态度也是问题之一: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通过次贷和次债身价倍增,而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向抱怨和指责作为反映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使公允价值一夜间成为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而他们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公允价值替代方案。

(三)两派之争的结果。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和FASB左右为难。根据SEC2010年8月提出的一项两步走计划,将允许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估计至少有110家)从2010年起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发布业绩,2014年起,所有美国公司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过,该方案拟将提交公众讨论60天后再行敲定。

从9月30日SEC和FASB发布声明列举企业如何运用最好的判断,对交易不活跃的资产进行定价,到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中两条对会计准则的专门规定,再到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0月13日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来看,已是接近停止执行“以公允价值计量”了,出现短期可能的妥协。欧洲、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也逐渐放松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企图缓解金融危机的恶果。

二、公允价值仍是未来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

虽然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但这并不代表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废除。

对比分析会计界与金融界关于公允价值问题的争论,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会计价值观,两者的立足点并不相同。会计界认为的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就不能“反映”金融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这必然违背了会计的真实、充分披露原则,因此主张坚持公允价值计量,追求如实反映,要求“现实是怎样的,会计就应该怎样反映”,即会计应该选择“按反映现实的会计制度”。体现在金融危机拯救行动中,就是优化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坚决捍卫公允价值。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攻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市场价格失灵,不足作为计提基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的“跳楼价”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与金融机构按内部估值模型计量的结果有很大差异;二是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巨大的账面损失严重冲击了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狂潮,起到了金融泡沫发生器的作用,若不按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就会消退。前一攻击直接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并非就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实际情况,后一攻击是强调会计不仅仅是被动反映市场交易的结果,它对市场的积极调控性影响表现了对市场的反作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题,但大多数时候金融界的攻击直奔主题,即宣称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泡沫发生器。因此,金融界追求的是会计对经济运行的有效影响,要求“怎样是对经济有利的,会计就应该怎样反映”,即会计应选择“按有利于经济运行的会计制度”。它体现在金融危机拯救行动中则是将会计作为一项金融调控手段或金融危机拯救工具,选择终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但这并不能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根据FASB定义,公允价值即为:在自愿的各方进行的当前交易中,即在非强制或清算性出售交易中,买卖一项资产(承担或结算一项负债)所采用的金额。应用公允价值能够向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会计目标的要求;从计量属性上看,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反映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体现资产的价值,符合资产定义,并且能够反映要素的取得及其随后的变动,而不拘泥于初次确认,最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基础;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量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的大量产生,以公允价值计量是适应新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公允价值的产生及应用意义相当重大。

可以这样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价值,而是价格,是对价值在某一时点的估计。虽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都是基于交易价格和市场价格,但历史成本是以交易的价格确定的,而公允价值是以假设的交易及预期所能达到的交易价格确定的,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它能更好地克服传统会计的一些局限,而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公开有效的市场或完善的估值技术,因此一般来说,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得出的结果大体一致,这就避免了以历史成本计量时不同项目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相同或相似项目产生不同结果的现象,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第二,能反映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与流出,因此不仅反映了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也能反映资产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从而如实反映期间损益,也更好地反映了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第三,引入风险管理战略,注重资本的保全,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克服了历史成本注重过去的经营结果而不关注未来经营利得的缺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地反映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减少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引入公允价值后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收益决定模式由净收益向全面收益转变。在全面收益的所有计量属性中,公允价值是最能接近如实反映经济学收益本质的一个属性,只有在缺乏可比价格的市场下,才运用各种估计、判断,但应该承认:只要评估机构从客观、独立的角度出发,做出各自的判断,那么他们的专业判断结果是相对可靠的,也是应该认可的。第二,收益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或回归。进入21世纪后,美国各会计团体纷纷改用或采用资产负债观,突破了在传统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限制而不能进行确认的多个内容,如物价变动或者自创商誉而导致企业资产或盈利能力实际上发生的变化都可以作为收益,进而使会计收益的概念更接近真实收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更有用。第三,财务信息由反映受托经济责任向为企业决策提供判断依据转变。决策有用观下的公允价值更注重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强调必须动态、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即使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就必须在表内进行反映,同时还需在表外进行披露。

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真实情况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尽可能地体现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财务会计各种计量属性的目标所在,这也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基本要求。故此次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争论中,金融界所谓的“市价失灵论”是缺乏说服力的。暂停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不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泡沫,而只是为了掩盖泡沫退潮时所留下的过于令人难堪的“垃圾现象”。即使银行业不再按公允价值计价,不再冲销其价值数十亿的美元没有买家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或者限制了被救援金融企业高管获得“黄金降落伞”的条件,骨子里其实是信用危机的次贷危机是不是就会自动消退呢?显然值得怀疑。因此,对于金融衍生产品来说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只是一种幻觉,改变此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只要市场没有出现管制价格等替代市场价格的交换价值,公允价值的财产价值衡量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仍需进一步完善

当然,次贷危机暴露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缺陷也显而易见:首先,FASB对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是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一个公开有效的市场,一个习以为常的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权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并且无论是过度金融创新的高杠杆率还是金融高管不合理的高薪福利,都是跟按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挂钩的结果;其次,该准则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变成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从第一层或第二层掉落至第三层次时,准则未能就此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导,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而且管理层对市场的大量假设、估计和判断的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改革方向为:一是解决如何处理该会计准则在两个市场极端放大泡沫或危机的问题;二是完善流动性缺失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当前最为直接的,就是改善在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或在极度乐观或者悲观的形势下估值夸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为确保一致性,要求对所有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其一,有选择地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比如公允估值的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建模技术以及假设,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地评估机构的风险。

其二,提高资本缓冲和备付金。增加缓冲资本和采用前瞻性准备金计提,将有助于防止周期下降。为了完全抵御周期下降,模拟显示为了抵御最严重冲击需积累的资本缓冲,要比太平年景的正常水平高30%~40%。

其三,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更好。

四、结论

Duff Phelps投资顾问公司的大卫·拉森认为,尽管形式上会有些小修小补,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将使用,仍将位居主流。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公允价值会计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它仍将是未来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当然,这也需要会计界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

[1]王诚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疑似帮凶[N].中国证券报,2008.10.31.

[2]蒋云翔.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饱受质疑专家称是执行缺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15.

[3]黄世忠.公允价值路在何方[N].中国会计报,2008.7.18.

F 23

A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允会计准则计量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
浅析公允价值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