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城市化发展政策建议
2011-08-15赵艳芳
□文/赵艳芳
河北城市化发展政策建议
□文/赵艳芳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我国具有工业化起步早、城市化相对滞后的特点,为了顺利推进城市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作为城市化后续动力的服务业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以指导河北第三产业发展,最终达到推进城市化全面发展进步的目的。
第三产业;城市化水平;河北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把“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作为突出的六大重点之一。城市化建设是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蓝皮书指出,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而我国第三产业扩张的空间很大,必须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从而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从简单的衣、食、住、行的商业流通服务,延伸到广告、运输、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等生产性配套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机关、社会团体。第三产业服务专业化特性不断加深,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旺盛时期。
城市化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种转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化。本文所指的城市化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指出:统计城镇人口的口径为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一、国内外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研究述评
西蒙·库兹涅茨虽然没有直接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但在其《现代经济增长》(1966)一书中指出了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规律: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升,劳动力比重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这种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必然带动城市化进程。H·钱纳里研究了1950~1970年间100多个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的相互关联问题,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服务业劳动力所占份额也不断提高。Moir(1967)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与城市化联系紧密程度的差异。他发现,在低发展水平阶段,城市化与第二产业联系更为紧密;在发达阶段,服务业的劳动力份额与城市化的联系更为密切。Davis&Henderson(2003)从聚集经济的角度考察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会发生改变,即从农业转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伴随这种改变,劳动力也从农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转移使企业和工人聚集到城市中以获取规模效益,从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国内学者谢文惠(1996)指出,不同的产业类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也不一样,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林汉达(1998)认为,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会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李健英(2002)认为,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服务业是城市化重要的经济源泉和后续动力,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祁苑玲(2003)指出,当今世界服务业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途径。都沁军(2005)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增加城市化的动力,应从提高服务业的发展层次、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等方面实现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二、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作用机理及实证分析
(一)服务业促进城市化的作用机理。与农业及工业不同,服务业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是物质生产的纽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服务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服务业的发展代替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1、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服务业则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尤其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势态,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城市化的“接力棒”传到服务业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这种后续动力主要表现在生产配套性服务及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上。而服务业不仅扩大了城市规模,而且还推动了城市功能、城市辐射力和城市扩散效应的加强。
2、服务业提升城市的聚集效应。城市化过程是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集聚经济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润滑和完善的辅助作用,尤其是生产服务和公共服务,其完善程度对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业是城市聚集经济发挥效用的主要产业载体,无论是当地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都离不开基础性公共服务、商务服务、要素市场服务、流通服务、教育服务等众多服务活动的支持。
3、服务业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部门和行业服务业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来生存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跟服务业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直接,服务业发展越快,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也越快。
4、服务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推动城市化发展。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就业弹性高。在工业化的中后期,资本有机构成逐渐增大,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能力增强,通过发展服务业可以使工业部门的富余人员不至于回流到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吸收更多的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进城市化水平。
(二)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作用实证分析。本文运用8个发展较好的城市及河北省的一些数据进行研究,以第三产业的结构比重及第三产业人员就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及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可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苏州、杭州、重庆、河北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00%、88.60% 、84.90% 、82.23% 、77.23% 、66.00%、50.30%、49.90%、41.90%,所对应的第三产业的结构比重分别为51.00%、53.70% 、73.20% 、59.02% 、38.00% 、36.40%、46.30%、41.00%、33.20%。每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情况对应着一个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值。河北的城镇化情况最差,其对应的产值比重就越低。整体上来说,城镇化情况是随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而提高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则该城市的城镇化情况就较好。据此,我们可以说,要想提高河北省的城镇化水平,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提高城市化水平。
不同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是基本一致的,较高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对应着较高的城镇化率,重庆、杭州、苏州、天津、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26.5%、34.0% 、39.6% 、38.1% 、44.0% 、48.6% 、72.5%、55.2%、45.80%,其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9.90%、50.30%、66.0%、7.23%、2.23%、4.9%、88.6%、100%。河北的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仅为26.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3.2%。而河北的城镇化水平2008年为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68%。所以,要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就要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三、河北城市化发展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出如下四点建议:
首先,城市的实质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一个城市只有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使城市化获得持久的动力。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属粮食主产区,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过高。我国东部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动力接近现代化和城市化,但河北省2008年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为33.2%,同期上海服务业产值比重为53.7%,北京达到了73.2%。北京服务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居于垄断地位,河北省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与这些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河北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通过以上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正处于产业结构逐渐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阶段的河北省,应该大力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农业比重,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在继续推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金融、信息、咨询、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并且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服务业的水平,有选择地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来推动河北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进步。
再次,城市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城市是对服务业需求特别旺盛的区域,城市作为服务业的发展基地,集中了服务业的大部分劳动力,服务业的大部分产值都是由城市提供的;城市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抓住“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机遇,北京、天津作为都市圈的两翼,两者的城市化水平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都相对较高,作为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河北,又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一极,既要立足本身快速发展,又要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目标,河北必须突出发挥毗邻京津,特别是北京的区位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龙头,着力发展多元工业、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借力京津推进河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利丹.简论中心城市在区域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J].学术研究,2002.3.
[2]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赵卫明,陈修颖.经济快速增长地域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浙江省案例.城市发展研究15卷,2008.4.
[4]吉昱华等.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3.
[5]郭玲.江西省城市化与服务业相关关系研究.
[6]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F 127
A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