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1-08-15吴玲
吴 玲
(新乡行政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本文作者对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0年对该校大学生1865人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非独生子女1332人,占71.42%;独生子女533人,占28.58%。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网上调查、个案访谈、学生座谈等形式进行了系统调研。问卷调查涉及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就业观、成才观、婚恋观等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基本而又重大的问题。采取选择和填写的方式无记名调查工作组织严密,调查数据采取人工统计,调查结果比较准确、真实、可信。
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当前高质量的社会物质生活、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家庭条件形成了新生代大学生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上进,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了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政治态度,印证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主流和基本特点。但是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信念比较淡薄,心态比较清高
虽然调查中有7成以上的学生表示人要有信念,但他们所指信念并非完全是共产主义信念。大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仅占16.2%。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政治信念上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刻反思。研究发现,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不懂得与同辈群体平等相处,不懂得尊重与被尊重,而是一味地陶醉在过分崇尚自我的极端自负中,沉浸在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中,形成了高傲孤僻的心态。
1.2 家庭依赖感强,意志比较薄弱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多数都是首次远离家门、父母,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自己解决,但是一些独生子女大学生比较缺乏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在顺境中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们,缺乏父辈们那样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的一面:遇到难题畏缩不前,遇到打击一蹶不振。被老师批评、考试失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被他人误解等都会成为他们产生低沉、悲观、颓废、沉沦等消极心态的直接原因。可见,现今大学生软弱心态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1.3 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性格比较叛逆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缺,心理承受力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42.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活“一般”,42.9%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有压力”,3O%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压抑”“烦恼”“空虚”“烦躁”。不少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很令人头痛的问题”“要求多些就业指导”。认为高校开展得最不好的教育是“心理教育”(42%)和“就业指导”(31%)。在选择“心目中的师生关系”时有8%选择“师道尊严”,有12%选择“保持适当距离”,有30%选择“教与学相长”,有5O%选择“朋友关系”。从这些比例对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更希望与老师保持融洽的平等关系,而不是“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1]。
1.4 职业价值取向比较功利,恋爱婚姻观念还须引导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价值取向实惠化、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大学生虽然认为“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但择业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仅占5%,39%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部门是“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48.2%的学生认为选择工作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收入”。当代大学生在恋爱婚姻方面态度比较率直现实,76.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或可以谈恋爱。对婚前性行为52.4%的学生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须指责”。但是许多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太端正,有的是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有的是满足自我虚荣心,有的是希望寻找一种情感寄托,有的是空虚无聊打发时光,有的是过去没有谈过感到好奇,更有甚者是为了满足个人生理性冲动。因此,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2 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原因
2.1 良好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与某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双重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良好,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在思想领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蔓延;理论界某些人宣扬的错误观点和西方各种思潮的传播,都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逐步加强与高校工作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加强学生思想的正确导向,形成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思想主流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高校自身工作也存在某些薄弱环节。调查显示,许多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而有些高校这部分工作开展得很不够。一些学校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和体制,政工队伍存在人心不稳、素质不高、工作不深入、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些情况都会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大学生中种种思想问题的产生。
2.3 社会思潮与家庭结构简化的双重影响
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社会新旧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过程中,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而新的主导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大学生们此时又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面对异彩纷呈的外部世界,缺乏辨别和思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等思想影响着他们稚嫩的心灵,这些观念与师长们教导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形成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态。迷茫、困惑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清时的心态表现,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品德发展。从家庭内部环境分析,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们不寻常的经历,也助长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2]。目前在校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们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初期那段时间,他们较为成熟,并具有批判精神。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使他们更注重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自我人格以及批判精神。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理念
3.1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活的主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和谐人际关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包括“生态化校园建设,构建集绿化、美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为一体的育人环境”[3];校园建筑文化建设,如学校校史馆或校史墙、图书馆、教学楼、艺术楼、体育馆、道路、路边建筑、广场、学校形象标识等建筑物的设计、命名与修建;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与论坛建设;博学笃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的校风建设与诚实守信、勤奋求实、创新进取的学风建设等。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优美的自然环境,又要赋予各种环境以人文底蕴,让广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气氛与催人奋进的力量,发挥校园环境在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过程中的隐性教育作用。因此,要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有益的文化、科技、娱乐活动之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操,进而激发起学生勤奋向上、开拓创新的热情,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2 心理咨询辅导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途径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回避和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接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例如,设立必要的心理咨询平台,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安排经验丰富、心理学基础知识扎实、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回答大学生在思想、前途、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疑难问题,逐渐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努力做好大学贫困生工作,实现对贫困生的全方位帮助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1)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消极倾向。(2)采取切实的措施,消除学生中挥霍浪费、攀比成风的不良现象,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建立与自身支付能力相适应的消费习惯,使大部分贫困生能够走出消费压力的阴影。(3)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诚信道德教育。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关键在自律,核心在建设。我们应借鉴国外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尤其是构建贫困生诚信道德体系,例如可以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等。(4)教育引导上要掌握好五个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励之以志,导之以志。
3.4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1)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教学相长,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判断,自我选择,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形成。(2)加强道德实践,即克服传统的空洞理论说教的弊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往的环境和展示的平台,以交流合作、考察体道、躬行践履等方式形成自身的道德规范。(3)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成才、就业、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地位。教师居高临下,把学生束缚于书本知识上,束缚于教师思维框架下,埋没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积极构建适合于创新人才的发展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
[1]范松仁.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65-67.
[2]夏富生.从渗透性角度浅议如何提高思想教育效果[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版),2006(l2):36-38.
[3]文柏竣.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68-69.
[4]张志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J].兰州学刊,2006(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