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
2011-08-15王凌,王敏
王 凌,王 敏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血管通路则可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2]。理想的透析通路包括适宜的血流量、长期的寿命和较低的并发症如感染、狭窄、栓塞和肢体缺血等,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目前仍是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1]。但由于部分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或者因心脏功能不全,无法建立或长期维持动静脉内瘘,而临时性深静脉穿刺插管因保留时间较短且并发症较多,不适用于长期留置。因此,带涤纶环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就应运而生。笔者所在科行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术19例,现将应用情况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12~2010-08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行永久性双腔导管留置术患者19例,男8例,女 11例;年龄 46~76岁。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4例,高血压性肾病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POEMS综合征1例。其中18例进行过1次或多次内瘘术、腹膜透析置管,因各种原因无法再建立内瘘术而改用永久性留置导管。1例因血栓形成血流量下降,自右颈内静脉永久性留置导管改为左侧颈内静脉永久性留置导管;1例由左侧颈内静脉永久性留置导管改为右股静脉永久性留置导管。
1.2 材料 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生产的Permcath带涤沦套双腔导管。型号:13.5 Fr×36 cm(右颈内静脉置管)或40 cm(左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或肥胖患者)。
1.3 置管方法 在手术室局麻下操作。选择颈内静脉进行插管者,嘱患者仰卧位,肩部垫枕,头部转向对侧,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形成的三角形顶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孔巾,沿颈动脉外缘,与体表约呈30~45°,针尖指向右乳头负压缓慢进针,见暗红色静脉血后,插入钢丝后拔除穿刺针,固定钢丝。根据导管在体表的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和导管皮肤出口处,建立皮下隧道后,用隧道针通过皮下隧道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将扩张导管顺钢丝插入颈内静脉,拔出钢丝,抽出扩张导管内芯,沿外套管将双腔导管导入颈内静脉同时将外套管撕开除去,在C臂透视下确定使双腔导管尖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回抽血流良好,用肝素封管,缝合皮肤。皮下导管部分(即皮下隧道)长约12~15 cm,涤纶环距导管皮肤出口2~3 cm,导管出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透明贴膜覆盖并固定,导管腔内用肝素盐水封管备用。留置导管术一般在透析当日或提前1 d进行。
2 结 果
2.1 双腔留置导管使用情况 发生局部感染1例,全身感染1例,血流不通畅或导管内血栓形成3例54次,置管导致局部血肿2例。本组19例平均留置9.4个月,最短78 d,最长18个月。其中1例因反复感染发热给予拔管;3例因导管内血栓形成经溶栓处理后仍未溶开而拔管;2例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所致并发症(1例高血压肾病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POEMS综合征患者死于脑出血)。
2.2 血流量 均能达到200~300 ml/min。
2.3 封管方法 采用1.25万U的肝素溶液1支+生理盐水2 ml,动脉、静脉侧各2 ml,正压封管。若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则用肝素原液封管或用肝素原液2 ml+尿激酶溶液2 ml(尿激酶2万U+0.9%氯化钠液 2 ml),动脉、静脉侧各2 ml,正压封管。每次透析前抽出导管内肝素液和少量血液弃掉。
3 护 理
3.1 卫生宣教 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如需淋浴,患者一定要用保鲜膜将留置导管和皮肤置管口处保护好,置管口处用贴膜保护,或用3M胶布密封,防止淋湿后感染,洗完澡后立即消毒,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应立即就诊,以防感染扩散;②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但也不宜剧烈运动,以防留置管滑脱;一旦滑脱,应压迫止血,并立即到医院就诊;③患者因患病时间长而相当沮丧,护士要尽量多和患者亲切交谈,告知一些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真正地把患者当家人看待,帮助其树立正常生活的信心。鼓励其适当地参加社会活动,体现自我价值的存在[3]。
3.2 透析前导管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带无菌手套,患者带口罩,铺无菌治疗巾,用无菌纱布包住导管末端并拧开管帽,严格消毒后,用20 ml注射器抽吸动脉、静脉管腔内上次封管时注入的肝素盐水,确定无血栓后夹紧管夹,并从静脉端注入首剂肝素量,禁止从导管内推入凝血或者强行将肝素注入已阻塞的导管。关闭管夹,连接透析管路进行血透,将连接处覆盖无菌巾。妥善固定,防止滑脱。
3.3 透析后封管护理 患者在血透结束时,常规消毒导管,并用无菌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5~10 ml以冲净管内血液,再注入2 ml肝素封管液以防管腔内血栓形成,高凝血者必须加大肝素量,甚至使用肝素原液,以确保管路通畅,最后用已消毒的肝素帽封闭管口,并将导管用无菌敷料包扎。
3.4 置管口处护理 注意观察置管口处有无出血、血肿、渗出,严格置管口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一般3次/周。
3.5 导管并发症处理
3.5.1 感染护理 置管口局部感染时,周围皮肤或隧道表面皮肤呈红、肿、热,并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应予局部定时消毒,更换敷料或口服抗生素,一般炎症即可消退。隧道感染时,皮下隧道肿胀,置管口处可见脓性分泌物,临床上必须使用有效抗生素2周,严重者也要拔管。全身感染,临床常见的是患者血透开始1 h左右,出现畏寒,重者全身颤抖,随之发热,在排除其它感染灶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留置导管内细菌繁殖致全身感染的可能,抽导管内血样(动静脉管腔均抽取血样)做血培养及药敏,临时采用肝素联合经验抗生素封管,药敏结果回后按照敏感抗生素用药,疗程参照指南处理,据感染细菌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而定。感染消除后,导管恢复正常使用。具体方法是(以头孢他啶为例):下机后,先用20 ml生理盐水冲净导管内的血液,再用肝素原液2 ml+头孢他啶溶液2 ml(头孢他啶1.0 g+0.9%氯化钠液2 ml),注入导管的动静脉端各2 ml。
3.5.2 导管堵塞 用尿激酶10万U,溶于0.9%氯化钠液2 ml,注入堵塞侧导管内,保留30 min后抽出被溶解的血栓块或纤维蛋白,判断有纤维蛋白鞘形成时,在透析间期,用尿激酶20~40万U加0.9%氯化钠液100 ml,同时从导管动脉、静脉端缓慢滴注4~5 h,最好用输液泵控制滴速,连续滴注2 d,以充分溶解纤维蛋白鞘。对高凝患者,必要时用尿激酶配合肝素封管,透析时,适当加大肝素的首次剂量和每小时追加量。经过处理,导管正常使用,血流量达到要求[4]。
3.5.3 出血护理 表现为导管皮肤置管口处或局部血肿形成,常见于穿刺探查经过不顺利者,与反复穿刺血管损伤较重有关,使用抗凝剂后,更易出血。一旦发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予局部压迫止血。同时,调整抗凝剂用法,必要时拔管止血。
[1]王玉柱.血液净化通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8-79.
[2]王志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10.
[3]吴谷奋.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和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83-84.
[4]叶朝阳,付文成,戎 殳,等.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3):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