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1例

2011-08-15宫春飞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酯酶形态学白血病

宫春飞

患者,女,25岁。1.5年前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融合基因BCR/ABL阳性,一直口服羟基脲治疗,脾脏一度缩小。15 d前患者感左上腹胀加重,伴发热,体温最高40℃,咳嗽、咳白色粘痰、憋喘、腰痛,在当地卫室及县医院抗感染治疗10余天,效差。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后查血常规:WBC 14.78×109/L,RBC 1.64×1012/L,Hb 57 g/L,PLT 63×1012/L,肝肾功:ALB 28 g/L,GLB 26 g/L,TP 54 g/L,Ca 1.9 mmol/L,肺部CT示双肺炎症。主管医师考虑患者发热与肺部感染有关,但患者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肝脾肿大,骨骼疼痛,不排除并慢粒急变或转化为骨髓纤维化的可能,遂行骨髓穿刺明确,结果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变(红血病期)。

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患,该病在亚洲发病率最高,约占成人白血病总数的40%,占慢性白血病的95%以上,国内统计资料表明,CML仅次于急粒和急淋,居第三位,其自然病程是由慢性期进展为加速期,最后发展成急变期,一旦急变,往往在3~5个月内病死,约70%患者发病1~4年内发生急变,中位生存期为3~4年,常规治疗不能延长生命。由于CML是多能干细胞水平的病变,故可向各种细胞类型的白血病转变,以急粒变最常见,约占50%~60%;其次为急淋变,约占20%~30%,而向其它类型白血病转变极少见。此病例骨髓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液染色,细胞形态学示急变细胞类型为红细胞,镜下分类其中原始红细胞20%,早幼红细胞61%。该病例过氧化物酶染色(POX)(-)、糖原染色(PAS)幼红细胞多呈粗颗粒状阳性,特异性酯酶染色(AS-DC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ANAE)(-),Na 抑制试验(-)。均支持红白血病(M6)的诊断,该病诊断应注意在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上与其它类型白血病、特别是与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的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酯酶形态学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地黄梓醇和乙酰胆碱酯酶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蜈蚣草化学成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生物活性研究
新的药根碱三唑的合成与抗菌以及乙酰胆酯酶抑制活性评价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数学形态学滤波器在转子失衡识别中的应用
二咖啡酰奎宁酸与人血浆阿司匹林酯酶的分子对接
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学改变在四种类型MPN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