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的疗效观察
2011-08-15侯天礼
侯天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糖含量的食物越来越多,儿童的龋齿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是运用手动器械,人工清除龋坏组织,消毒后,对龋坏部位采用耐压力强、黏接力好的新型玻璃离子材料进行填充,此种材料的使用可以避免去除过多的牙体组织,同时材料中的氟离子可以促使牙体组织的矿化,有效的组织龋病的再次发生[1]。由于不需要用到电动的牙科设备,降低儿童对高速牙钻噪音的恐惧和刺激,能运用于儿童乳牙龋病的治疗。我院采用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儿童乳牙龋病患儿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8岁,平均 (6.0±1.7)岁。共67颗患牙,78个单面龋洞。龋坏部位均位于咬合面或颊沟,无牙髓根尖周问题,龋洞口>1mm,能允许最小的刮除器顺利进入龋洞为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排出窦道和牙髓牙周疾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生主刀,安抚患儿情绪,待患儿情绪稳定后,用棉卷隔湿患牙,再用干净的干棉球擦干患牙表面,小心使用锄行器去除基釉,缓慢扩大龋洞口,然后用刮匙小心刮除龋洞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保留接近牙髓腔的牙本质。刮除后,清洁窝洞,避免感染,用小棉球蘸取牙本质处理剂涂抹窝洞,保留10s,与此同时,助手跳板玻璃离子材料,将调好的玻璃离子材料小心的放入窝洞中,压紧玻璃离子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充填时应尽量保持充填物表面稍高于牙面[2]。然后,涂抹凡士林,保持30s左右,用咬殆纸检查咬胎的情况,小心去除多余材料,至咬殆正常后,再涂一层凡士林,并嘱患儿1h内不要进食,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体征。
1.3 疗效标准 成功:充填物完整无损,有少许磨损发生,无继发性龋齿,洞边缘轻度缺损<0.5mm。较满意:充填物存在,洞边缘缺损>0.5mm。失败:充填物松动或不存在,牙体折裂或严重磨损需要重新治疗,有激发龋齿。
2 结果
50例儿童乳牙龋病患者经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随访半年,成功39例。较满意:7例。失败:4例。其中咬合面成功36例,颊面成功20例。总有效率为92.0%,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糖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饮食之中,儿童乳牙龋病呈逐年曾加的趋势。由于乳牙的钙化程度较低,牙体组织薄弱,一旦出现龋食,发展很快,牵涉范围较广,常常很快就会引起牙髓疾病。此外,由于乳牙的髓腔较大,血运丰富,一旦有感染,炎症容易扩散,引起根尖周疾病,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3]。
临床上采用的普通牙科技术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恐医思想,尤其是患儿,由于其年龄小,更加不能接受牙钻等器械的使用。这就给儿童乳牙龋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是指用手动的器械去除龋坏组织,并采用黏接性的修复材料修复龋洞的治疗手段。非创伤性修复的治疗原则是:最小程度的损伤、最小口径的龋洞准备、最大限度的保存牙体组织。由于其采用手动操作,动作轻缓,与牙钻等医疗器械相比较,患儿的恐惧心理会大大降低[4]。此外,书中采用的玻璃离子材料有很好的黏接性和抗压力,能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结合牢固,形成人工保护层,固化后会释放氟离子,增强防龋的作用,不会引起牙髓或者牙龈发炎,患儿易于接受。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可不适用电动牙钻,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儿童患者而言,操作简单安全,能帮助患儿树立痊愈的信心,能尽早进行龋病的治疗,延缓去病的进程,值得的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但是非创伤性修复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玻璃离子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耐磨性较差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随着新材料的问世,非创伤性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1 刘海波.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10):103.
2 周香.非创伤性修复技术治疗儿童乳牙龋的临床效果评价 [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91-93.
3 范文海.试论儿童乳牙龋病的治疗[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7):930.
4 王妍.儿童乳牙龋病防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