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析——以一则癔症学生的干预工作案例分析为例

2011-08-15杨美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癔症舍友王某

杨美玲

(福州教育学院,福州350108)

当前高校中,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心理问题,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通过一则癔症学生的干预工作案例分析,回顾对癔症学生的处理过程与处理办法,从中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一、案例介绍

王某,大二女生,在大二开学的一个多月里,该生的行为表现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先是班委、王某的舍友陆续来向辅导员反映她的反常举动,脾气变得烦躁、喜怒无常,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话都会引起她号啕大哭,并且越来越爱哭,很敏感,上课上到一半突然大叫一声,回到宿舍,不爱答理舍友,独来独往,整天背着个吉他往外跑。二是辅导员也发现,一向腼腆少话的王某近来变得主动并频繁地联系辅导员,交流在校的情况,但谈话时,她似乎陶醉于自己所说的事情,无法与老师进行较好的互动沟通。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王某的反常表现越来越明显,总是早出晚归,在外逗留,不答理舍友、同学,情绪敏感易怒。辅导员立即联系学生王某的家长到校,陪同家长到医院心理健康科进行咨询,通过对状况的描述,医生推断王某患的是癔症,并且情况比较严重,需要配合吃药、及时治疗。

由于各方面反映及时,学生病情已得到有效治疗。

二、案例分析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此病常因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而急剧发生,表现为精神及躯体方面的多种症状,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女性中多见。癔症患者常有其特殊的个性特征,易感情用事,完全以当时情感出发;以想象、推理及幻想代替现实,弥补生活中的挫折与不愉快;易受他人与自我暗示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总想成为他人注意的中心[1]。

根据王某的临床表现,例如,王某脾气变得烦躁、喜怒无常,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话都会引起她号啕大哭;课上到一半突然大叫一声;回到宿舍,乱踢鞋或纸箱等物品,发泄情绪,与人交谈也常大声喊叫;穿着打扮也改变了,并整天背着个吉他,引起他人注意。这些都与癔症症状有很多相同之处:患者往往易感情用事、喜夸张、以自我为中心等,总想引起他人注意。

通过与王某的父亲以及宿舍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初步推断诱发其癔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学时代的心理创伤。王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是班上拔尖的水平,备受老师、同学的喜爱,后来中考失利,没考上理想的重点中学,在高中班上也不像以往备受老师同学的关注,心理落差很大,学业一落千丈,以致于高一休学了一年在家修养,其间也接受过心理治疗。

二是他人的不幸遭遇以及个人竞选失败的不良暗示。大学期间,王某的一个高中同学被骗了几千块,王某为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多次和舍友提起同学的不幸遭遇,拼命打工赚钱去帮助这位同学。再加上参加新学期的班委竞选,王某落选了,不能较好地去调整心情。

三是学习压力大。王某在大二开学初就用自己打工赚的钱报了4门的自考科目,必过的期望比较大,而当时只有1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加上王某之前没有自考的准备经验,要想顺利通过是有难度的,因此学习压力大。

三、解决方案

1.收集信息,加强保护

了解到王某的反常表现以后,辅导员叮嘱班委和舍友24小时轮流值班,牢牢盯住其一举一动,保证她的人身安全,时刻保持信息畅通,对于她目前脾气暴躁、敏感、情绪起伏大的心理特征,提醒舍友尽量顺着她的思维模式,不与其较劲,以免发生摩擦,使其病情恶化[2]。

同时,辅导员借助了解王某的学习进度和申请社团进展等机会,隔三岔五地找王某谈心,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变化,不断给以正面积极的暗示和肯定,尝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王某及时的帮助。

2.报告领导,商讨对策

发现王某的情况以后,辅导员第一时间向学生处领导汇报,介绍王某的各方面表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共商对策[2]。同时积极请教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及时介入了解学生情况,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

3.家长介入,及时治疗

早在学生出现一些反常表现时,辅导员就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近来的反常表现,并了解学生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和原因,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学生病情基本明显后,立即联系学生家长到校,与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做好思想工作,陪同家长马上把学生带到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各方面反映及时,学生病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这位癔症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能够得以及时、顺利的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和总结,才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坚持大学生心理普查和排查,关注心理问题高危学生

每年有大批新生进入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常局限于学生的入学档案,无法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上述案例中的学生王某在高中阶段就曾因心理调试不当而休学一年,但在学生档案中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因此,坚持大学生心理普查和排查,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测评中指标异常的学生要重点关注,主动约谈,了解情况,确定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此外,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还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动态跟踪,例如:注意加强了对独生子女、适应能力差的新生、特困生、毕业生等相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3];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期末考试、评优评先等不同时期要进行专门的关注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健全学生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4]。

一方面,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5]。这样一则能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二则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向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4]。如加强学习与考研的辅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等,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其顺利渡过难关。

3.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形成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一级心理保健网络以预防为主,通过定期对学生干部、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发挥他们同龄人心理趋同的特点,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早发现、早治疗;二级心理保健网络以提供直接有效的心理帮助为主,通过对辅导员和学生班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业培训,并科学地运用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之能够及时疏导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心理问题;三级心理保健网络以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主,主要任务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外,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研究制定治疗方案,并由辅导员、心理咨询专家与学校、学工部、学院三级主管领导之间建立起心理健康信息通道,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现象,通过心理健康信息通道迅速使有关领导掌握情况,适时启动心理干预预案,坚持生命第一、家属参与、全程监护、分工协作的原则,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置。

[1]严蔷薇,敖小云.大学生校园情境下癔症发作的心理干预[J].宜春学院学报,2006,(6).

[2]邓胜柱.神经衰弱学生的干预工作案例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3]何峰.对一起学生突发性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65.

[4]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09-23.

[5]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讨[J].教育探索,2007,(1).

猜你喜欢

癔症舍友王某
同一条毛巾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代管人可以变卖失踪人的财产吗
无债一身轻
一匹“宝马”引发的无间道
新技能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大学生癔症急性发作时的护理及复发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