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女大学生人格构建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2011-08-15李雪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教育

李雪茹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118)

新时期女大学生人格构建的思考及对策分析

李雪茹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118)

女大学生人格构建主要指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重视对女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搭建利于女大学生“四自”品质形成的广阔平台,培养女大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含义。

女大学生;人格构建;对策分析

女大学生人格构建主要指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群体中,女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她们的人格塑造将关系到中国女性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目标的实现。女性是母亲,女性人格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民族未来的人口素质。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格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未来婚姻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女大学生人格素质现状

当代女大学生大部分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集体和他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她们在为将来走向社会作着积极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女大学生人格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态、依赖心态较重。她们对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而得到幸福缺乏信心,想走捷径,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婚姻作为砝码。在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部分女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将“有钱”当做择偶的必备条件。女大学生择偶找“有钱”的已不仅仅是考虑未来婚姻生活的需求,而是贪图丰厚、舒适的生活且自己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了。一些女大学生认为“嫁个有钱好老公可少奋斗20年”,认为毕业前能找到个好依靠是很幸运的,未来生活会更有保障。

2.抗拒压力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偏低。多数女大学生或多或少会有心理或情绪上的危机。面对学习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部分女生很难适应,会出现情绪上的起伏波动,她们自卑、抑郁、焦虑、强迫,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甚至有些需要亲人来陪读缓解压力。尤其在就业压力方面,毕业分配都是男生比女生强,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女大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变得自怨自艾,委靡不振,失去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3.对未来的社会生活角色缺乏明确定位。在调查中,多数女生对自己的未来角色摇摆不定,她们既想做成功的职业女性,但也不排斥回归家庭做贤妻良母,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女生,她们害怕职业竞争的压力,于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和“贤妻良母”角色有了自我确定。部分女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美好的生活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去创造的,她们在人格方面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社会对她们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二、女大学生人格现状堪忧的原因分析

女大学生人格现状之所以令人担忧,学校、社会、家庭都负有一定责任。首先是学校原因,高校对大学生尤其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在教育中没有突出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没有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女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人格培养构建的效果不理想。其次是社会原因,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中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当中已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就是中国体制转轨中,女性群体仍然受到歧视的一种体现。女大学生家庭原因,现在的一些家庭教育观念束缚了女性的个性发展。譬如,不少父母都认为,女孩子应该温柔、娴淑,这样长大才会讨人喜欢。在女孩成长过程中,父母给她们划出了一条道路,有些事就是男孩应该干的,你不可以去做。因此,导致女孩长大以后缺乏魄力和进取心。以上种种对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构建的对策研究

女大学生是一个赋有特殊使命的群体,她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立足女大学生实际,全面营造利于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形成的良好氛围,搭建女大学生成才的广阔平台。

1.学校教育是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构建的主渠道。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要不断增强“两课”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在教育中要突出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女大学生的能动性。要围绕社会现实和女大学生需求寻找教育主题,研究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焦点、热点等。在教育过程中,给女大学生创造一些角色,给她们一些情景,把女大学生真正放在社会现实选择之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一个自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活动,使她们获得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想表达、人际交往等多种能力。要帮助女大学生澄清混乱的价值,培养她们选择的能力。

其次,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及其他相关课程作为辅修课程。让女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帮助她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和心理调节的基本技巧,引导她们用健康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笔者所在高校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国近现代杰出女性人物讲解,旨在提高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通过课程讲解使女大学生认识到,女性自立就是自我的独立性,女性愈能在社会和他人面前站立起来,就愈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要从传统角色设计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认识自己,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最后,以就业工作为落脚点,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女生就业远比男生困难。面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女生就业工作。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以自信姿态迈好人生重要一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参加校企交流活动,走访各地用人单位,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为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组织专场招聘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社会教育是女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的环境保证。各级党政部门要把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纳入决策主流,全社会要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两性平等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消除女性发展的观念障碍,优化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环境,这是推进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构建并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根本性措施。它要求全社会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确实保障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男性享有同样的权利,拥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男女平等应是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教育上、社会上和家庭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这种平等权利要在法律上予以确认,还要在社会思想上和社会习惯上得到认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施。

3.家庭教育是女大学生人格素质培养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教育影响。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同样不能忽视。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对家长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些都证明,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负责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领。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尤其重视对孩子品德人格的培养。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思想,接受一些教育指导,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尤其是母亲的人格魅力会对年轻的一代女大学生的观念带来重要影响,因而母亲自身的人格培养也是一项教育工程。

总之,我们应当立足女大学生实际,重视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构建,通过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构建一系列具体有效办法的实施,相信对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人格的形成,一定会起到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Thought of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LI Xue-ru
(School of Humanities,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llege mainly refers to the quality training of self-esteem,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It is related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the happy life of every household and the healthy growth of next generation.So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mprehensively establish the platform conduct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se four qualiti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good qual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sound personality,realizing the real meaning of educati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

G641

A

1001-7836(2011)11-009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1.039

2011-03-31

李雪茹(1970-),女,吉林白城人,副教授,从事高校“两课”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