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分析及对策

2011-08-15胡秀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医嘱服药出院

胡秀侠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它不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而且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口服药物控制血压仍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对156例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用药的情况进行追踪,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6例患者,其中男89例,女67例;年龄60~87岁,平均71岁,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方法 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用药及血压情况。

2 结果

156例患者出院3个月后能遵医嘱服药者60例,占38.46%,而未能按医嘱服药者96例,61.54%。由此可见,老年高血压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较差。

3 原因分析

3.1 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差 有72例 (46.2%)患者将自觉症状作为是否服药的标准,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时服药,症状减轻后停止。缺乏持续性,导致血压不稳定。

3.2 记忆、认知减退,导致误服、漏服或多服 41例(26.3%)患者对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时间和方法记忆不清;有的药物因剂型的改变,每天用药的次数和剂量也不相同,分辨不清,导致用药依从性差。

3.3 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未能考虑患者实际经济状况,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20例 (12.8%)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自行停药或换成较便宜的药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家属对患者关心不够,导致用药依从性下降。

3.4 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 43例 (27.6%)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更换药物,导致药物频繁更换,遵医嘱用药依从性下降,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

3.5 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 39例 (25.0%)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不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

3.6 药物的不良反应 15例 (9.6%)患者因担心不能耐受某些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如双下肢水肿、干咳等,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

4 对策

4.1 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加强用药依从性 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向患者列举因不遵医嘱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使患者明确坚持治疗的意义,提高治疗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对病史较短或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应重点增加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使其能坚持正规服药。对生活工作不规律,不易做到按时服药者,应说明其生活规律对服药治病的重要性,使之尽可能做到规律服药。

4.2 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 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与患者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时间,让患者了解药物的名称、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

4.3 家属是老年患者用药的第一把关者,只有家属认识到用药的重要性,才会自觉督促帮助患者按时服药。

4.4 对记不住医嘱者的护理方法 对记不住医嘱者,应重复说明,加深患者对医嘱的理解,提高记忆水平,并可将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剂量、时间、次数和方法等,写在卡片上,交给患者遵照执行,避免其漏服或错服。

4.5 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定期与主治医师联系,实现用药“个体化”。

4.6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次数,使用长效、缓释降压药,并讲清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避免应用贵重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长期服药。

高血压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地降低老年人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对1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及血压情况进行分析,认为高血压的控制率与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依从性有直接关系,所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加强合理用药指导,提高用药依从性是有效控制血压的关键[1]。

1 王平,曾慧.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进展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77.

猜你喜欢

医嘱服药出院
被这病赖上得终身服药,变胖还没劲儿?千万别忽视
服药禁忌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护肤有误区 遵循医嘱防陷阱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服药先分阴阳
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