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干姜治小儿外感发热肢厥52例临床报告
2011-08-15段莉李鹏张健
段莉李鹏 张健
(1内蒙古包头市中心血站 包头014010;2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医院 包头014010;3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 包头014010)
小儿外感发热大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其中热多于寒,尤其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大多数医者认为符合中医诊断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的临床症状,故多以“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但笔者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实为风寒感冒的患儿在静脉滴注抗生素、口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之品后,体温不降,头腹部热而手足冰凉。对于此种患儿,笔者用四逆散加干姜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女27例,男25例;年龄 0.8~14 岁,平均为 5 岁;病程 2~7 d;体温37.8~40.5℃,平均体温(39.1±1.4)℃。其中35例患儿就诊前曾自服或遵医嘱口服辛凉解表或清热解毒中药,17例患儿曾进行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激素、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就诊时均有精神萎靡、发热恶寒、无汗、手足冰凉、口渴但饮水量少、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临床症状。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1)发热、恶寒或恶风、鼻塞、流涕、喷嚏;(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3)多兼有咳嗽、呕吐、纳差或高热惊厥;(4)全身症状较重,呈流行性者,为时行外感。具备上述(1)或(4),结合(2)和(3)项即可确诊。
1.3 治疗方法 主方用四逆散加干姜,方药组成:柴胡 10 g、枳实 10 g、杭白芍 5 g、甘草 5 g、干姜 5 g。兼见咳嗽者加苦杏仁10 g、川贝母10 g以降气止咳;胃纳差者加白术10 g、砂仁10 g以温中健脾。水煎服,每日1剂,多次频服,年龄小、体重轻的患儿酌减。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2]拟定。痊愈:用药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72 h内体温下降,主要症状减轻,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用药72 h内体温无下降,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52例患者中,40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1%。
3 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类同于现代医学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目前认为大部分病毒感染呈自限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并不能缩短病程。使用抗生素及退热剂并非针对病因而设,故往往体温先降后升。而小儿外感发热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传变迅速的特点,故使用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有着广阔的前景。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外感风寒证型以发热轻、恶寒重为主要鉴别要点,但恶寒属自觉症状,小儿难以正确表述,为小儿外感风寒的辨证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大多数医者认为小儿外感发热体温较高,即认为是风热感冒,投以辛凉解表及清热解毒之品,而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风寒之邪,侵犯肺卫,应用辛温解表之麻黄汤使风寒之邪汗出而解,此时运用辛凉及清解之品,抗生素亦为寒凉之品,使得风寒之邪郁于体内,而患儿阳气已伤,无力推动温煦肢体四末,此时再用辛凉之品,恐变生少阴证。故方用四逆散透邪解郁,和解退热,加干姜助阳解表。小儿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一次给药太多容易呕吐,故一定要少量多次给药。运用经方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但有关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S].199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