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2011-08-15李田心
李田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李田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尤金·奈达;翻译定义;错误译文
我国翻译界长期以来信奉和遵循“信、达、雅”,将“信、达、雅”视为翻译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同时把它作为衡量翻译作品好坏的标准。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翻译理论,其中最为国人称道的就是当代声名显赫的美国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翻译定义functional equivalence“功能相当”、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相当”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原则和理论在中国被严重地误读、误译和曲解,把真正的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假翻译理论。
翻译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神韵和风格。意义、神韵和风格不能量化。现代语言学或翻译学没有提供量化意义、神韵和风格的方法,人们无法对意义、神韵和风格计量。“等值”、“等效”翻译的提法貌似科学,其实不科学。
奈达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他清楚地知道语言的文本意义不可能一点一滴地落实,也不存在什么“全部意义”。不同语言之间的形式差异和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中的许多不可译因素,他不可能提出“等值”或“等效”翻译原则。
奈达的翻译定义被严重误读、误译和曲解,翻译理论界流行的解读已经把自圆其说、无懈可击的奈达理论曲解成了一种假翻译理论。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作者的论文的相关段落供读者审阅。这些错误解析和解读来自谭载喜教授的错误译文的误导。
一作者写道: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 (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
笔者对上文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其中最不明白的是:“最切近”和“最自然”怎样做才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
另一作者说: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它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它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动态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很明显,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之间等价对等。
这位作者的论述很“专业”,但笔者对作者的论述理解不了,其中对“最切近,它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和“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之间等价对等”特别不理解。还有一点是,笔者研究奈达理论和阅读奈达原著多年,没有发现奈达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对等”是相对的对等,不是“绝对对等”。根据笔者的理解,奈达不会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奈达知道“对等”和“绝对对等”的意义是一样的,在意义上没有区别,绝对是用来加强语气的,所以不会反复强调更加不会说“对等”是相对的对等,不是“绝对对等”这样错误的话。
还有作者论述说: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按照笔者的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自然流畅的信息,不是再现源语信息。原语显现原语信息,接收语显现接收语信息。翻译是语际转换,翻译用接收语再现原语信息最相当的信息,原语信息最相当的信息是接收语信息是用接收语显现出来的。
奈达在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给翻译下了定义。他说: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 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
奈达的翻译定义没有一点“等值”、“等效”翻译的痕迹。定义自始至终无“等效”或“等值”二词出现,也没有“对等”之义。
“等值”、“等效”两个术语四个字,用来指代奈达翻译理论,每个字错得非常严重,下文专门分析和指出其中的“等”字的错误。
笔者见过的20多种奈达定义的译文都很值得商榷。现将其中一种译文引用如下并加以分析 (其他译文与此译文大同小异):
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此译文至少有以下7处值得商榷。
1.“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奈达的原文根本没有要求这两方面的对等。“对等”是精确词,100%对100%才是对等。
“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的说法违反翻译的本质和翻译的基本常识。人们都知道语义上不可能对等,风格上更不可能对等。错误的说法却要求二者都要对等,除了语义对等,还要风格对等,换言之,第一要求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对等,第二要求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对等。这种说法是翻译理论中的天方夜谭,然而这种错误的说法误导和孵化出了许许多多的论述来。一论文作者写道:
翻译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要求译文不仅要在语言形式上对等,而且要能够等值再现原文的意义、精神乃至风格。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许多翻译理论家就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了详尽的论述。在西方翻译史上,十八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 (Tytler)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首次提出“等值原则”,即:译者应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译者应具有准确判断和鉴赏原作风格手法的能力,并想象原作者如果用译入语创作会如何表现自己,以使译作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英国卡特福德 (J.C.Catford)于1965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等值方面的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1986年奈达在“动态对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翻译标准。他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贴切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兼顾信息的语体;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等”。
2.“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此处的“对等语”是什么意思?译入语中存在一种“对等语”吗?英译汉时,汉语是译入语,汉语中的“对等语”是什么语呢?奈达的定义中没有“对等语”一词。
什么叫“最切近的对等语”?有“最切近的对等语”,就必定会有“一般切近的对等语”、“非常切近的对等语”、“不太切近的对等语”。翻译学上有这些术语或说法吗?
另外译文中的“用”字在原文中体现在何处?英语原文中哪个词与汉语的“用”对应?“用对等语再现信息”是误译?也是“等效”、“等值”翻译的来源。有译论家评论说:“奈达的定义增加了‘信息’和‘对等’这样的概念,蕴含了翻译的‘等值标准’的意义。”其实,奈达的定义的原文没有“对等”的意思。这是译文引起的误解。“对等语”、“对等”、“等值”等错误术语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反对,一论文作者写道:
两种语言翻译的不对等性是每一个译者最困惑的问题。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的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 (即对等——译者注)不可企及。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Nida)早年提出了读者反应对等原则,并在与塔伯 (CharlesR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无论是范存忠提出的“准确”,还是塔伯、奈达所指的“对等”,他们都折射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是完全可能的,但完全准确而又绝对对等 (即对等——译者注)是不可能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的思维是有存在决定的。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背景,所以处于不同语系的汉英之间的这个鸿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译文与原文存在许多不对等:概念意义的不对等性,语境的不对等,形式的不对等性,形象意义的不对等性,风格意义的不对等,文化背景的不对等。
3.原文“rep 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of the source language”中的“in the receptor language”的中文意义是“用接收语”,不是“在译入语中”。其中的“in”是“用”的意思,相当我们平时说的speak in English或w 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中的“in”。“speak in English”译成中文是“用英语说”,不是“在英语中说”。“w 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的中文译文是“用中文写”,不是“在中文中写”。
4.“equivalent”虽然有“相等”或“对等”的意义,但此处不应译成“对等”。这是很关键的一词。根据上下文,再查阅原文词典,此词意义为“相当的”、“相对的”或“对应的”。请看下列词典对“equivalent”一词的解释。
4.1 《牛津当代大词典》 (英汉双解)[2],equivalent adj.…,4,相当的,相对的 (corresponding)。
4.2 《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3],equivalent adj.相等的,相当的,…Three teaspoonfuls are the equivalent of one tablespoonful.3茶匙相当于1汤匙。
4.3 《新英汉词典》[4],equivalent 1a.(在力量等上)相等的,相当的,相同的:be equivalent to等于,相当于。
4.4 定义中的“equivalent”是名词,因为它被closest和natural所修饰。
“equivalent”有两种词性,一是形容词,二是名词。当它是名词时,其意义是sth that is equivalent(《柯灵斯英语词典》[5],因此名词“equivalent”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相等”,二是“相当”。如果“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等”,前面不能加形容词“the closest”,即不能说“the closest equivalent”(最接近的相等);反之,这样说就不合符逻辑。如果“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前面可以加形容词“the closest”,即可以说“the closest equivalent”(最接近的相当)。
综上所述,“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只能译成“对应”或“相当”。
5.“最自然的对等语”
原文“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中的“natural”不能译成“最自然的”,“natural”是原级形容词,不是最高级。
6.“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按照译者的理解,译入语中存在“对等语”。读者不明白,既然存在对等语,为什么不用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而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呢?这不是与所谓的“等值”翻译原则相矛盾了吗?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是达不到“等值”翻译的效果的。
7.怎样理解“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是译好此定义的关键。“equivalent”是名词,其意义是“对等物”或“对应物”。“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的意义是“源语信息的对等物或对应物”,即与源语信息对等或对应的信息。“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语”,可以译成“对应语”或“相当的词”,但要看它所处的语境。例如,“Some American words have no British equivalents”可以译成“一些美国英语词语在英国英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中的“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应语”或“相当的词”,更不能译成“对等语”,因为它后面的限制语是“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而不是“the source language”。然而有些译论家却将“equivalent”译成了“对等语”。这样的翻译,就产生了误解,读者会跟上文第2点所引用的引文一样理解,认为奈达的定义蕴含了等值标准的意义。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译论家将“reproducing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译成“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此译文给读者非常严重的误导。此译文言下之意是奈达主张翻译用最切近的对等语翻译。退一万步说,即使将“对等语”理解为与“对应语”同义,那么翻译只能是用“对应语”翻译。有一点翻译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不是所有的词语都能对应的,有许多词语是没有对应语的。在没有对应语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意译。
在此错误译文的误导下,译论界许多人认为奈达的翻译原则是,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寻找顺乎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还要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也就是说只能直译,不能意译。“good clothes”只能译成“好的衣服”,不能译成“衣冠楚楚”。“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也只能译成“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不能译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mais,trois joursap re’s Julien,ellemourut en embrassant ses enfants”只能译“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不能译成“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严格地说,按照上述译文,“elle mourut”与英文“she died”等值,“she died”与汉语“她死了”对应,因此将“ellemourut”译成“她去世了”也不行,因为“去世了”不是“died”的最切近的对等语,唯一的译文只能是“她死了”。如此理解奈达的理论,完全违背了奈达翻译定义的原义。
奈达翻译定义被严重误读和错误翻译,错误译文误读了几代学人。请看笔者从网上下载的一作者的相关论述:
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介绍最早﹑最多,影响最大。在他和坎伯合著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对翻译下的定义是就是在译入语中使用最贴切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第一是意义,第二是文体。这三个概念,即最贴切,最自然,和对等,表明他对翻译的态度和观念。他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和文化之间,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的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言结构来来进行交际,而不存在某一种语言先进,某一种语言落后的问题。
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在我国非常之多,我见过的20多钟译文虽然大同小异,然而也有一些差异。现抄录几种如下:
1.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2.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3.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4.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转换上最贴切的自然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
5.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上和文体风格上在译文语言中采用最接近而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为抛砖引玉,现将奈达的翻译定义试译如下:
翻译意义为先,风格为次,用接收语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信息。
奈达的翻译原则是求似翻译原则。他要求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贴近原作。这相当于中国译论中的既“达意”又“传神”,与我国的“神似”说不谋而合。
“相当”不同于“对等”。《现代汉语词典》[6]对“对应”的解释是: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同一词典第1241页对“相当”的定义是:(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因此“对应”与“相当”同义。同一词典第270页对“对等”一词的解释是:等级、地位相等。因此,“对等”与“相等”同义。《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7]对“相等”的定义是:在数目、程度等方面彼此完全相同。
对奈达翻译定义的误读和误译,在我国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译作与原作内容能等值,形式也能等值。有人出版了有关等值的理论专著,说“等值的内涵是建立在思维和语言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不但包括作品的思想艺术内容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这就是说,不但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相同的语言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
译论界有必要澄清,奈达并没有主张“等效”或“等值”翻译。他主张的翻译原则是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自然信息,可以简称为“切近”翻译原则。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
正如equivalent(equivalence)在上面的定义中不能译成“对等”一样,术语dynamic equivale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formal equivalence,translation equivalence,stylistic equivalence,social cultural equivalence,linguistic equivalence等也不能译成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对等、文体对等、社会文化对等、语言对等,因为其中的“equivalence”是“sth that is equivalent”,即“相等”、“相当”之义。根据语境它们可分别译成动力相当、功能相当、形式对当、对当翻译、风格对当、社会文化对当、言语相当。
笔者研究发现中国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误读源自西方译论界,然而现在西方译论界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西方翻译理论家弗斯指出equivalent/equivalence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
弗斯说,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8]。
奈达翻译定义表明,奈达翻译理论是求似的翻译理论。误读者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了求等的翻译理论,从根本上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中的错误,除什么分析和指出的以外,还有很多严重的错误,笔者将在其它的文章中分析和指出。
[1]Eugene A.Nida&Charles R.Taber.The theo 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United Bible,2002:12.
[2]牛津当代大词典 (The New Oxfo rd Illustrate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589.
[3]柯灵斯英语词典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William Collins Sons&Co.L td.1979:495.
[4]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404.
[5]柯灵斯英语词典 (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William Collins Sons&Co.L td.1979:49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2.
[7]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应用汉语字典 (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6.
[8]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内尔—霍比).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 roach(翻译研究—综合法)[M].上海:上海外育教育出版社,2001:38.
Abstract:There exist fatalmisinterp retation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ida’s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Nida is not in favor of“equivalent”translation.The Chinese equivalents like“等值”,“等效”,“对等”ect.,are falsely termed in two aspects:the essence of Nida’s translating theo ry ismisinterp reted by thewo rd“等”,w hich could readily lead people to amisunderstanding of Nida’s theory to be simp ly“seeking equivalence”instead of“seeking resemblance”.Firth stated that the translating theo ry of“equivalent/equivalence”,a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in the modern western translating theoretical field,has draw n massive attention.The term s“equivalent/equivalence”can be dated back as early as the 16th century w ith two distinct notions:On one hand,as technical terms inmath and formal logics,they indicate a relation of absolute symmetry and equaliz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y can also be used as vague terms in ordinary linguistic vocabulary w ith themeaning of“similarity”o r“roughly similar”,w hich seem smore app rop riate in the translating theory.
Key words:Eugene A.Nida;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misinterp retation
Chinese Unfaithful Translation of Nida’s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M isinterprets the Theories
L I Tian-xin
(Nanguo College of Business,Guangdong Univ.of Fo 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5,China)
H315.9
A
1673-0313(2011)01-0126-05
2010-11-09
李田心 (1948—),湖南衡阳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