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教师情感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2011-08-15丁雨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文情境情感

丁雨

(皮山县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疆皮山 845150)

谈教师情感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中的作用

丁雨

(皮山县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疆皮山 845150)

情境教学,是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也不同于教学论,它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发挥人类情感的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情感;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最近几年来,在语文教改实验中,探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然而所有这些教育无一例外的都要通过情境教学实现,所以情境教学是教改的必然产物。情境教学是通过语言描绘、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体态道具配合等手段设置情境,使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给学生以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多年教学一线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它学科如数、理、化学科注重理性思维,而语文学科更注重情感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通过一定的内容,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思想,而这种情感和思想的产生都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情境教学是教改的重要途径和必然产物。为此,我结合当地的教学实践,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通过自己十多年的教学试验,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思考,确定了“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课题,想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来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体现。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心理愉悦——兴趣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所上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而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能成功的上了“最后一课”,他在课堂上所流露出的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表现出“最后一课”的重大意义,韩麦尔先生首先用自己的服饰来表示这一课的不同寻常,其次,是用自己满含悲痛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失去祖国和不能再讲法语的痛苦。韩麦尔先生正是用这些外化的情感(服饰、语态、板书、色彩、氛围),来使一个只知道贪玩、逃学,不谙世事的小弗朗士在这一课堂中成熟起来,使他对法语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这堂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使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呢?

教师的课堂情感一般可通过口语表达(语态、语调)、形体展现(穿着、表情)、板书设计、氛围创设(多媒体资源)使之外象化。

一、口语表达是教师课堂情感外化的第一点

教师的口语表达即教学语言,对展现教师的教学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以朗读课文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教师通过语调、语速、节奏的变化,表达对课文的审美感受,使书面语言的外象化更为形象、生动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进而表达课文的内涵和感情色彩,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这种效果是书面语言所无法匹及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力的小说,作品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来是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但“最后一课”的沉痛事实强烈的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同时韩麦尔先生的身体力行,也使小弗朗士自责、自悔、自新。如果教师在范读时能够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把小弗朗士的心理成熟过程,用入微而富有情感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它对感染学生,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定会超过概念化的分析。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服饰和脸色(面部表情)是教师课堂情感外化的第二点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非常注意这一点。一套礼服、礼帽和严肃深沉的表情,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无形中奠定了这堂课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有了一个进入角色的心理准备,为“最后一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的课堂服饰和面部表情特别是朗读时的表情,对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情感,将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服饰如果运用的好,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届学生,我在刚接他们的语文课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不会使用标点符号或标点符号用法是错误的,甚至部分同学从头到尾就只有逗号和句号。尽管我在课堂上把标点符号用法详细的讲解过,并且在批改作文时也不停的点出,但是收效甚微,学生们依然我行我素。这件事令我很是苦恼。有一天我逛街时,在一家服装店里看到了一件服装很吸引我的眼球,它的纽扣装订得很别致,这让我灵机一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穿上了这件衣服。在点评完作文快下课时,我突然问同学们:“我这件衣服漂亮吗?”“漂亮”“有些特别”学生们回答,“为什么漂亮?什么地方特别呢?”我紧接着又问。这时学生们支支吾吾的,突然有一个同学小声嘟囔到:“我觉得扣子。”我马上抓住这个声音说道:“非常正确,我这件衣服漂亮和特别之处就在扣子。”学生们纷纷点头,这时我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们一篇优秀作文里的标点符号就犹如一件漂亮衣服的扣子,如果衣服的扣子点缀好了,这件衣服就会与众不同,给人以美感。同理,一篇作文的标点符号运用好的话就会给这篇文章添彩。从此以后,我发现学生们写作时标点符号的运用比以前进步了许多。

另外,还有手势、眼神,在促进学生思维上有很大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特别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能在无声中把学生跑出的思想牵到课文中来,围绕教师的思路积极开展思考,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所以,教师注意自身的形体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三、板书设计是教师课堂情感外化的第三点

一般来说,大多数教师总喜欢是用标题式、箭头式,图案式来设计板书,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当然,板书还有个新颖、独特,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我在黑板正中画了一个大大的莲花,它有七个花瓣,请学生在每一个瓣中填上一种莲花的品质特点板书在黑板上。这个板书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给学生以美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认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另外,研究表明:板书时如果注意色彩的话,将更有助于强化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将更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协调学生的情绪。比如红色,醒目,能刺激大脑皮层,增强记忆力。因而在板书中,红色应标在重点部分,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智力水平。

四、氛围创设是教师课堂情感外化的第四点

这是个艺术性的氛围,是指笼罩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它的设置,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则是这个氛围的顶梁柱,它需要教师把握好课文(教材)的情感基调,设置氛围,把学生引进氛围,造成共鸣,在共鸣中理解、陶冶、升华。比如依据课文内容,选择与之情调相适应、与之情感相通的音乐加以播放,制造气氛、渲染情境,把音乐与课文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通过联想与通感,让学生感知教材,在特定情绪的暗示中领悟课文。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我是用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作背景音乐来范读的,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无形中营造了一种清新优美的情调,学生在这情调中体味文旨,体味春的生机勃发。在瓦格而纳的音乐感染和陶冶下,同学们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分外清晰。特别在诗词的教学上,可以更多地运用音乐来营造氛围。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我先播放这首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国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体会到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满怀豪情及空前伟大的抱负。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就要借助音乐、画面等媒体来营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感情及文章的内在含义。例如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课,我先播放海潮声,轻柔的音乐声,然后让学生们与我一起朗读小黑板上的关于海的诗句,要求学生们边读边想象那些优美的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紧接着过渡到新课,让同学们通过给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的方法,自由轻松的品味曹操的《观沧海》。这样,使学生们感性地了解了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象,进而想象诗歌的意境,读出诗哥的意境,准确的体会诗歌文辞本身所描述的含义。

另外,艺术氛围的创设,还关系到课文的导入。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精心地设计导语,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境,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牢牢扣住学生的感情脉络,既诱发学生在情感的内驱力作用之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进入教学情境,和文章情节、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前,就先给学生们讲述了闻一多先生被害前后旧中国悲惨的社会生活,以及在这种状况下国民党反动派血腥恐怖的反动统治,而后声情并茂的朗读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导入完后,我发现有些同学的眼里已经包含着泪水,自然引进课文的具体情境,激发了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崇敬之情和向他们学习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上述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要使自己的情感充分外化,真正成为作者的代言人,就要认真备课,不断丰富自身的情趣、理趣、谐趣,充分表达自我,表达文意,这样,才能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1]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

[2]郭根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丁雨(1970-),女,湖北人,皮山县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任中学部副书记、副校长,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一级。

2010-12-05

猜你喜欢

课文情境情感
不同情境中的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