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的《语言学导论》教材编写问题研究

2011-08-15王小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导论教程概论

王小涛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跨专业的《语言学导论》教材编写问题研究

王小涛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语言学导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研究该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高校中不同院系使用的教材差别极大,且存在明显缺陷。本文针对目前语言文学研究存在外语界和中文界的“两张皮”问题,提出了跨专业的《语言学导论》教材编写问题,以期能对于中文系和外语系在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方面造成的人为分割提出解决方法。

跨专业;语言学导论;教材编写

语言学导论或语言学概论是是国内中文系和外语系本科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根据我国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语言学概论》在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的汉语言文学专业(050101)、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汉语言专业(050102)主要课程中列第1位。在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的英语专业(050201)、俄语专业(050202)(师范类)、日语专业(050207)(师范类)主要课程中列第7位。国家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和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纲》将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学被列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学概论》课程,无论在中国语言文学还是外国语言文学类型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专业地位不可动摇。

《语言学导论》属基础理论课,因其在中文类专业和外语类专业普遍开设,其性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公共数学、公共英语等课程,从理论上说各专业的语言学导论课程性质是一样的。正如叶蜚声、徐通锵(1981)指出:“它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学习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从这个理论可知道,语言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应无专业差别,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可目前该课程在国内的中文系和外语系中差别很大,造成了明显的人为分割,且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对跨专业的《语言学导论》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不同专业所使用的《语言学导论》教材情况

目前,各高等院校中文系使用的教材中,使用最普遍的是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该书初版于1963年,是文革后第一部有着重大影响的教材,后虽多次再版,也没有作太大的改动。该书出版以后也陆续有人编写了一些其它教材,但大多是以该书为蓝本,无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没有大的突破。尽管不断有人尝试进行教材改革,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另外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王德春的《语言学概论》(1997)。此著作介绍了边缘学科,它突破了语言学只研究语言体系的局限,从语言体系、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三个方面认识语言的本质;突破了“语言三要素”的局限,重视语义的研究,确立了语义学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理论语言学对语言体系研究的新进展;改变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的状况,增加了应用语言学的内容;改变了就语言研究语言的状况,增加了语言学的边缘学科;对传统语言学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指出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结构转向建构;指出了语言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关键学科。另外,其他各种语言学教材也大量涌现,且各有所长。彭泽润、李葆嘉的《语言文字原理》(1995)增加了语言规划理论。李宇明的《理论语言学教程》(1997)介绍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理论。徐通锵的《基础语言学教程》(2001)重视字本位研究视角,体现汉语研究成果。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2004)重视言语的语言学研究。申小龙的《语言学纲要》(2005)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体现语言的文化功能。胡晓研的《语言学概论》(2006)重视交叉学科的渗透,体现语言学辐射的广度。王红旗的《语言学概论》(2008,修订版)重视语言本体论的再认识,体现语言的语言学的系统性。彭泽润、李葆嘉主编的《语言理论》(2009,第5版)重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体现普通语言学主旨。众多的教材也带来了批评之声。“近年来付梓的语言学方面的著作,在吸纳新的学科和新的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很大或极大的努力,但有些著作甚至是不少著作,或新旧观念并存,自相矛盾;或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或捉住一点算一点,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李宇明,1998)

在英语专业教材使用方面,根据潘之欣的研究,大部分高校选择使用的教材集中在胡壮麟等编著的《语言学教程》和戴炜栋等编著的《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潘之欣,2002)根据李淑康和李克在2008年的调查,国内高等院校外语学院或外语系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胡壮麟等编著的《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和刘润清,文旭主编《新编语言学教程》。(李淑康,李克,2008)因为使用于英语专业,所以这些教材无一例外用英语编著。从英语专业和汉语专业对语言学教材不同的称呼来看也能发现一些缺陷。在汉语言专业方面,《语言学概论》很容易跟“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发生纠缠,导源于对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定位存在模糊认识。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指出:“‘现代汉语’突出的是现代汉语的个性和事实。‘语言学概论’是站在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基础上,强调的是语言最基础、最普遍的规律。”所以该课程无论是称为《语言学导论》《语言学概论》或者“语言学基础”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实际上,中文专业往往称其为《语言学概论》,而英语专业往往称其为“英语语言学”,这些称呼并非不合适,至少容易使语言学课程的性质被误解。

二、不同专业所使用的《语言学导论》教材语料问题

英语和汉语两个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促使了所使用的语言学教材的巨大区别,尤其在语料和内容方面。中文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虽然名称上没有“汉语”,但其内容所涉及的语料基本上都是汉语的,很少提及其他语言的语料。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的相对滞后,汉语也很难找到别类语言互相印证(例如印欧语系中的不同语言),因此,不仅本科层次的学生,甚至部分《语言学概论》的授课教师都缺乏较为广泛的别民族的语言体验。在授课时,师生不仅很难游刃有余地利用别类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且对教材中的某些例证都可能缺乏透彻的了解。如叶蜚声、徐通锵两先生《语言学纲要》中的“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一部分,所举类型有“复综语”,具体例证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美诺米尼语“akuapiinam”。这类例证,师生很难解读、接受,而且似乎难以找出相应的例证进一步深化论述。另外,在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某些小语种,如马来西亚语、土耳其语,由于没有标注国际音标,也造成了师生解读、理解的困难。

而在英语专业广泛使用的《语言学概论》之类的教材中,语料则更为单一。胡壮麟等编著的《语言学教程》和戴炜栋等编著的《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中使用的几乎为纯英语语料。这个现象不利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讲授孤立语和屈折语的区别时,着重分析了孤立语的代表—我们汉语的主要特点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不像屈折语那样有丰富的时、体、态、性、数、格等语法范畴。例如,汉语的“我爱她”、“她爱我”两句话,只用了三个词,通过一定的词序就可表示。而像屈折语中的英语则不行,它得需要六个词来表示,即“Iloveshe”“Shelovesme”。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导致了我们组词造句广泛使用意会法。所谓意会指的是语言单位组词成句时,不受表面形式搭配规则的限制,而是更多地依靠较深层的意义关系来构筑一种新的组合规则。其他辅助手段,依次排开,便组成一个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一个完美的境界。屈折语就很难达到如此境界。对此有人打了一个比喻,认为汉语一个个词像一个个具有多项功能的螺丝钉,可以左转右转,以达意为主,只要语义上配搭,事理上明白,就可粘连在一起。通过大量对比分析,课堂教学才能起到应有作用。

另外,大量的证据显示,母语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在语言习得理论中,人们已经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这一类的证据。这样的研究被称为对比分析,它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RobertLado在1957出版的专著《跨文化语言学》中列举了大量的材料,并且指出了对比分析的重要性。在La-do和他的追随者看来,语言学习者尝试把自己母语中的特征迁移到第二语言中去。如果两种语言的结构是相似的,那么将会得到积极迁移或便利性,如果两种语言的结构是不同的,那么消极迁移或干扰就会产生,这将会导致学习者犯错误。因此,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学习的目标语言进行比较分析包含了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和教师要教的内容,这反过来也决定了学习者要学习的内容和教师要教授的内容。语言学习者有不同的母语,因此,教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才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比母语和外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从而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语言学教材编写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应该加入不同语言的语料,以清晰方式解释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同专业所使用的《语言学导论》教材内容问题

语言学教材的陈旧和乏味饱为学生所诟病。不管是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还是胡壮麟等编著的《语言学教程》都属于教科书,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理论课程,课程中充斥着深奥难懂的学科术语。《语言学概论》授课过程枯燥、教学效果平庸的普遍现实,使我们必须研究科学而理性、生动而灵活的教材内容和全新的教学模式。另外,语言学概况课程内容的陈旧也是造成目前学生对语言学兴趣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趣味性也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原则。例如在语言学概况里面有关词汇的构成部分,可对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词汇以及流行语等热点现象做以介绍和阐释。在教材中加入新的语言现象以及教材中新的语言例证,能够生动地反映了现实语言生活,会对带动学习者关注当前语言生活现状、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跨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编写中,应该在书中增添术语的英汉对照,这个英语专业的教材已经做到,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还没有增加术语的英语对应。另外可以对《语言学教程》为主要教材,并加以完善。可以结合其它国内外的文献资料,编制内容相对体系化、文字表述更浅显易懂、例证更具趣味性、图表更加清晰明白的语言学课程教材。例如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出发,广泛收集趣味性强的示例,把它们编入各个章节中。实例涉及到儿歌、对歌、流行歌曲、民谣、绕口令、文学作品、歧义句等比较感性的方面。比如在讲到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时,我们可以用来说明对话的一方是如何违反方式准则来表达会话涵义的,即他的口吃尚未得到纠正:

A:Did your treatment for stammering work?

B: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

A:How amazing!

B:Yes-b-but th-th-that’s not s-s-something Iv-v-very often w-wwant to s-s-say.

此例之所以滑稽幽默就是因为借助了一则绕口令: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

在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中,朱镕基总理在麻省理工的讲话就作为了例子。朱镕基说“在我当时就憧憬我有一天能够到MIT来学习,而且拿一个学位。但是,请校长你不要误会,我绝对不是要一个荣誉的学位,我不要那个political contribution(政治捐献)”。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会话原则的同时也学习了幽默。

四、结语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关于语言学基本理论的概论课、综述课。而概论课、综述课,往往要求简洁、明快的表述线索,多元、广泛的学科触角。判断教材优劣的标准不一,教材编写写到什么程度是好教材,不同的专家则见仁见智。《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本质上并无区别的理论,却在中文类专业和外语类专业造成了人为分割。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鉴于上述现状,有必要在《语言学导论》这门课上打通中文和外语,真正把“语言学”作为科学来介绍,使学生对这门科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虽然在课程名称上未必能够统一,但科学地来说,课程名称中不应该出现“英语”之类的刺,语料也应该多样化,内容也应该更加合理、有趣,内容应该反映学科的新理论,因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语料甚至根据语料发展理论的科研能力。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P47-55.

[3]李淑康,李克.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1).

[4]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发展[J].云梦学刊,2007(4).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专业的《语言学导论》课程改革问题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01

王小涛(1980-),男,河南陕县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及美国文化。

2011-02-07

猜你喜欢

导论教程概论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青铜器辨伪概论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挽碧制作教程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高效渲染教程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