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之比较

2011-08-15陈月娟邱食存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李尔高老头李尔王

陈月娟邱食存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 四川达州 635000)

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之比较

陈月娟1邱食存2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 四川达州 635000)

《李尔王》和《高老头》对父爱的描写,存在着共同点,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比较研究,以便探明导致他们父爱悲剧的根源所在。

父爱;悲剧;相同点;不同点

在欧洲文学史,李尔王和高老头是两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女儿,但最终却又都被女儿所抛弃,在惊醒和悔恨中结束了自己悲惨而又痛苦的一生。本文将通过对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比较研究,以便探明导致他们父爱悲剧的根源所在。

一、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相同点

(一)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李尔王生活在17世纪的英国,当时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势力正在兴起,封建贵族开始走向没落,封建社会正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过度。李尔的王朝在时代的动荡与社会的灾难中摇摇欲坠,然而,长年养尊处优且被谄媚逢迎所包围的李尔,却随心所欲地用君权来当父爱及其回报的试金石。李尔没有认清大环境下亲情是经不起考验的,父爱的仁慈并没能感化君主权威下放后的背叛。“李尔父爱悲剧的实质在于它形象地解释了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大环境下,封建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兴起后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刺裸裸的金钱关系,即与这种新的价值观念的冲突。”[1]最终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击败了“血缘亲属”的伦理道德观。

高老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时社会正处于西欧资本主义秩序全面建立起来的阶段,资本主义势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封建贵族正在节节败退,资本主义的各种意识观念已经在全面击败旧有意识观念的时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价值都是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的,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是非常精通这一切的。而高老头虽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意味着资本主义金钱法则的泛滥,但他的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封建社会,他把血缘关系看得至高无上,认为社会是靠父亲这个轴心来维系的。“高老头悲剧产生的实质是他的封建血缘观念与他用金钱来笼络女儿感情的资产阶级方式的手段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即他沿袭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与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女儿的资产阶级化的意识之间形成了格格不入的冲突。”[3]由此可见,他与李尔同出一辙,是赤裸裸的金钱力量打败人伦关系的社会大环境为他们提前挖好了坟墓,等待他们跳下去。

(二)相同的父爱表达方式。李尔王年事已高,决心放弃国家的王位,将“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富庶的河流,广大的牧场”全部分给他认为孝顺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只留下卫队和虚名。然而,在权势欲望的驱使下,两个女儿毫不留情地撕下温情的面纱,将李尔驱逐出家门。终于李尔王明白了,自怨自艾道:“你不能留下一些什么来吗?你一起都给了他们吗?”言外之意,如果手中还有权或是掌握着钱财,就不会遭此下场。正是他的全部付出中了资本主义社会权势欲的圈套而造成的悲剧结局。

同样,高老头的悲剧也是以不断付出开始的。给予是父爱的一种品质,高老头将这种品质表现到了极限。高老头本是一个拥有两百万法郎的暴发户,到了老年,便把自己的财富各分八十万给两个女儿作为嫁妆,让她们双双进入上流社会后;他还心甘情愿为大女儿的情夫还赌债,在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带病上街为大女儿购置昂贵的舞衣;二女儿被情夫抛弃后,又为她与拉斯蒂涅布置通奸的寓所,渐渐地他卖掉了先前发誓不卖的银盘等器物,最后卖掉养命的年金,以至于自己最后成了腰无半文的叫花子,此时她还企图继续女儿们对金钱的无限欲望。重病卧床的他尽管已经穷途末路,却还想重抄旧业,做面粉生意“赚他几百万”,供女儿们挥霍。他对女儿的无理索取不断付出,而他对女儿的惟一要求就是满足他微乎其微的天伦之乐。高老头为了女儿贡献了一切,“他爱女儿,胜过上帝爱人类,他是父爱的及至,是地地道道的‘父性的基督’。”[4]

二、李尔王和高老头父爱的不同点

(一)悲剧产生的主观性格因素不同。李尔王作为英国的旧式君主,由于久居权势之位,常年养尊处优,为谄媚逢迎所包围,渐渐失去理智,变得刚愎自用,处事随心所欲,这是他性格悲剧的主要原因。他随心所欲地做起了“感情的游戏”,就因为他的两位长女会令人作呕的奉承他,她们各分得一半财产;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诚实忠厚,不会在父亲面前花言巧语说假话,不但一丝财产未分到,反被父亲恶语咒骂,逐出家门。这里便是李尔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正是由于他轻信了善于用阿谀、娓娓动听的孝顺之词虚伪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最终使他失去了女儿、国土和权力,继而饮尽自己酿成的苦酒。

一方面,高老头作为一个投机粮食、制造饥荒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他干尽了资产阶级发迹的一切勾当,时时为金钱左右。但另一方面,高老头虽然是一个拥有两百万家私的资产者,但是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促使他牺牲一切来爱女儿,所以他懂得金钱能买到女儿的爱,而且他自信“父亲轴心”不会为金钱左右,所以分掉家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便是通常所说的“高老头的父爱是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也是建立在封建伦理观念上的父爱,是通过不太地道的资产阶级方式来表达的。”[5]他自信“父亲轴心”不会为金钱左右,使他不惜金钱,将女儿送入上流社会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他只相信金钱能买到女儿的爱,不相信金钱会腐蚀人与人关系中最不应该被毁灭的血缘之情,不顾女儿的冷漠,不断为女儿提供社交方便,而不想自己,只是出于“女儿快活干什么都行”的动机;他相信父爱的力量,并将此作为自己的道德支柱,但他没想到金钱和权欲能使亲情变质;他只想到金钱能买到女儿的爱,却没想到金钱耗尽的厉害,当这个“应该永远有钱”的父亲失去所有的财产时,便像一个柠檬壳一样流浪街头了。高老头的这种自信不可否认地成为他悲剧的主观制造者。

(二)作品反映的社会道德规范不同。作者通过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悲剧反映的社会道德规范不同。莎士比亚虽然描写了现实社会中人情的刻薄,在权欲和金钱关系的影响下,子女对生身之父也利欲熏心、见利忘义,但他又把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解释为善与恶的冲突,寄希望于道德改善。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虽然最终醒悟金钱的作用,却没有道德改善这一层面的意义,作者也未在他身上寄托理想,只是借塑造他的形象客观地反映现实。

李尔作为作品的悲剧主人公,之所以以如此典型的形象留在人们心中,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剧中善与恶两大阵营的“鱼死网破”。悲剧的结局中,李尔和考狄利娅死去,但恶势力也得到了惩罚:高纳里尔由于嫉妒里根和爱德蒙的爱情杀死了里根,在绝望中高纳利尔也自杀身亡。“善与恶经过斗争,最终善战胜了恶,恶行随着恶人的毁灭也被彻底否定了,正义得到了伸张。”[6]作者巧妙地把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隐藏在这种善与恶的冲突之中,寄希望于道德改善,从而完成人文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而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又让李尔从一位最高统治者沦为一个卑贱的乞丐,地位在变,性格也在变,从而使他对冷酷自私的现实世界有所认识,正是通过李尔的悔过自新,完成道德改善,转变为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体现一种人性复归的思想。从这两方面就可以看出,这部悲剧的结局一方面表现了莎士比亚对社会的批判,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社会抱有改良希望的人文主义理想。

然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虽然最终醒悟金钱的作用,却没有道德改善这一层面的意义。1834年10月18日,巴尔扎克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上谈到他写《高老头》时说:“我要在这本书中描写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无论是灾难、痛苦和不义,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父亲,他无异于基督神圣的殉道者。”[7]这就说明他写高老头的用意是集中写高老头的父爱。小说本身也正是通过对高老头的父爱及其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统治。巴尔扎克对父爱的夸张描写,其实是用理想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的丑恶进行对照,从而否定现实,批判现实。作品还用浪漫主义手法把高老头的父爱夸张到了超越理性得程度,与高老头本身为人的原则相对立,巴尔扎克对父爱的这种“礼赞”表达了比较复杂的感情。其中有对封建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父子之间纯朴关系的依恋,对这种关系的丧失而流露出来的惋惜和感伤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企图开历史的倒车回到宗法社会,而且他并没有寄希望于高老头来实现社会的道德改善。也即是说作者对高老头父爱的描写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者开的救世药方”,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天然尊长”的纯朴关系同现实中冷酷的现金交易关系进行鲜明的对比,揭露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非人道的罪行和丑恶,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虽然带有颐养天年、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的出发点,但这都是人之常情,其毫不吝啬地付出的父爱本质是不可否认的。造成他们父爱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受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主观因素则在于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李尔王和高老头的父爱命运才散发着极其浓厚的悲剧意蕴。

[1][3]陈郭.父爱导致的两幕剧——李尔王与高老头比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1(1),P97、96.

[2]田景春.爱的误区——从高老头的父爱悲剧得到的启示[J].文山师专学报,1999(3),P17.

[4][5]杜肖楠.“父爱”的悲剧——《高老头》中关于父爱问题的争议及再认识[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3),P56、57.

[6]白凤忠.两个相似的悲剧——谈《李尔王》和《高老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1),P65.

[7]葛桂录.外国文学学习指南[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P52.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Fatherly Love in King Lear and Goriot

Abstract: King Lear and Goriot describes fathers’ deep love towards daughters.Having the same point, the two works also have the vital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haracter analysis of King Lear and Goriot,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essence of fatherly love and the root of tragedy of fatherly love.

Keywords: fatherly love; tragedy; the same points; differences

陈月娟(1987-),女,四川宣汉人,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邱食存(1977-),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011-01-08

猜你喜欢

李尔高老头李尔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哦,高老头
皇上胸肌好伟大
李尔亚太总部及技术中心新址正式奠基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大寒
浅析《高老头》父爱悲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