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下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2011-08-15黄建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高职

黄建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工学结合下教师团队建设新模式

黄建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教学在工学结合的大环境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以及教师所面对的困境。对与高职教学的特殊性和面临的困难,教师团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对四种教师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得出了高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团队合作,才能实现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

教师团队;工学结合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加强调的是教师应该具备职业领域资格证书,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过程,和对本技术和职业发展相干知识领域的深入了解。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鼓励和要求教师大量使用积极探究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是为了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学生。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教师,还应该是实践教师,科研教师。只有通过加强科研才能使教师提升实际教学水平。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目的,高职教师想单纯通过个体努力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已无法实现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这个集体已经在新的时期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仅仅包括是教师同事,还应该包括学校,企业和社会。作为职业学校/学院的发展的趋势,工学结合四环模式(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要求将单一学科推广到全校的所有学科,这就要求几乎所有相关教师,学校部门以及相干企业的合作。建设教师团队,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团队,教师和学校部门相关人员的团队将可以为这个目标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依然是教师团队的建设。因为只有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才能通过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促进成员间的合作而达到整体协调和进步,通过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而促进校企合作,通过理解学校决策和得到学校支持从而增强打造品牌学校的内驱力,才能出现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人际关系,日渐加强的校企合作。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在教师团队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淡化的团队观念和极度缺乏的沟通。许多高职教师将自己的工作比喻是“一座孤岛”,教室门口一关,这个课堂与世隔绝。不同课程甚至是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几年下来也很少有对课程的沟通和探讨。原本就非常少的教研组活动,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也都是偷工减料,造成几乎成了摆设。教师之间的互相隔绝也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的偏一和单调。这完全不符合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淡漠的人际关系。大多高职教师不需要坐班,再加上绝少的交流机会,造成了教师个人主义思想非常严重,进而发展成为不关心系里和学校的事情。

(三)过多的教学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很多的科研要求再加上连续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许多高职教师一直忙于应付,没有时间顾及自身的发展和团队的建设。

(四)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高职教师来自本科或者研究生院校,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很容易以自己所受的教育作为认识的模板,无法看清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学校的定位。

三、教师团队建设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

(一)教师教学团队。组织和建设多样教师教学团队,如教研室团队,系部教学团队,系间教学团队,比赛型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团队,辅导型教师团队,学习型的教师团队,与学生交友的教师团队,创新型的教师团队。教师进行双向选择,鼓励参加多个教学团队。定期开展各式各样教研活动。比如可以是新老教师联谊,或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教学体会交流,或不同系部但同一班级任课老师的探讨或同一专业不同学科教师的沟通。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团队最直接的文化浸润。此外,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友善的同事关系和教师团结和相互理解等,共同构成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教师科研团队。学校里的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创新性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团队的建设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的渠道,培育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综合的土壤,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与成果。在和谐的教师科研团队的氛围中各种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可以促使教师加深自身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化思想的亮光。紧密的团队协作,帮助不同教师个体和整体克服自身的局限和认识的偏颇,从而有力地推动科研的发展。例如,许多年轻教师对科研一筹莫展,这个时候,新老教师联谊团队将会发挥起不可磨灭的作用,老教师们的经验将会指导和带领年轻教师走出迷津。老教师也可以和新教师的沟通中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要求教师过好科研关,是“工学结合”的必要途径。设立多个院级项目行动计划,如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项目、校本教材建设、教改或科研课题等。教师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参与各个团队科研活动。

(三)教师企业团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过好实践关,是“工学结合”的关键。教师企业团队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班,选派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培养工作,为新老教师互相切磋技艺提供机会,促进教师共同提高。鼓励和选派教师参加各式职业证书的考试,获取“双师”证书。切实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鼓励教师脱产或业余参加本专业企业和社会生产一线实践,直接获取企业和岗位的一手信息,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熟悉所任教专业的岗位操作技能。通过教师和企业联系的日渐增强,专业教师可以和企业相关人员成立教师企业团队,共同商讨学生培养和教育方式。通过和企业的近距离接触,不仅仅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更加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教师通过教师企业团队和自身企业经历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本专业市场资料,指导课堂教学有了现实依据。而企业也可以通过教师企业团队的合作获得更加符合要求的将来员工。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组织学生创办了一批以学生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学生可以获得与实际工作一样的技能训练,学生离校即可直接上岗。

(四)教师学院团队。学校发展抓住各种机会促进教师学院团队精神形成。让教师参与制定团队发展目标和规章制度,制定目标是培育团队精神的过程,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展示团队精神的过程,更是各位成员成长的过程,通过目标的制定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学院团队的发展。只有让教师明白自己与学校也是一个整体,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团队成员,才能把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互相结合,激发教师为工学结合的最终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动力和愿望。只有教师将学校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所学校就会充满活力和希望。

四、结论

“分工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高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团队合作,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才能实现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

[1]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克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

[3]李洛,廖永红,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4]黄祐,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5]林震,莫秋树.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探索我国职教新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4).

[6]Gayle H. Gregory, Lin Kuzmich. Teacher Teams That Get Results:61 Strategies for Sustaining and Renew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M].Corwin Press,2007.

黄建芳(1979-),浙江东阳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2011-01-14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高职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