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民性的演变

2011-08-15张晓晓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国民性国民民族

张晓晓

(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民性的演变

张晓晓

(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传统国民性遭遇了重大的挑战,列强入侵和辛亥革命导致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催生了国民性的一系列演变。传统国民性的劣根性被深刻意识到,进而产生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国民性。

国民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一、国民性释义

有关国民性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之可以有不同的界定。百度百科从国民性的决定因素与产生机理的角度定义,言“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两者发生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1]有人从国民性的形式载体与社会功能的角度定义,“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隐藏在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之表象背后,对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确立、民族心理的形成和民族普遍行为方式的选择起支配甚至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隐性文化场。”[2]

《汉语大词典》将国民性直接地定性为“一国国民所特有的气质”,虽过于简洁,却是一语中的。国民性是历史的阶段性积习,它既是国家的,也是民族的;既有内源性动因,也有外发型动因;具体内容应当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等。中国人的国民性是指以整个中华民族作为考量对象而得出的国民气质。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民性演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的国民性在这个清末民初的历史交界处经历了时代巨大变革地洗礼整合,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特点,集中展现了国民性的深刻社会影响力。

(一)1840年前的中国国民性。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国民性体现出与前代一脉相承的特点。清王朝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与前代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在清初入关后,受满汉融合、逐步汉化的影响,满族逐步完成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社会文明的演变。同时,为了稳固多民族统一的封建政权,满族统治者也注重吸收前代汉文明的精华,尊崇儒术,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之后,清代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了自唐代以来又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余辉。此时的中国国民性,仍然是延续了数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特点,整个社会的心理和意识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传统均建立在“皇权”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在家庭中则“父权”、“夫权”占有统治地位,与前代封建王朝的差异不大。

(二)清末列强入侵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

1.清末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开始的。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次战争之后,中国又历经了大大小小的多次列强入侵,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百余个不平等条约,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导致了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逐渐瓦解并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沿袭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发展壮大。从19世纪40年代起,即鸦片战争后,随着各沿海口岸的被迫开放,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侵入我国沿海地区,开办银行,从事钢铁、矿业、造船、纺织、茶叶等诸多行业的生产,外国侵略者还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瓦解了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国弱民穷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列强入侵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商品市场,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使其得以发展壮大。以“洋务运动”为契机,采用西方近代化工业生产技术的一批“国办(官办)”、“民办”近代工业企业开始创立,如著名的江南造船厂、张裕酿酒公司,同时在这些厂矿企业中,萌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夹缝中生存,艰难的发展。

其次是社会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社会,沿袭着数千年来所形成的士农工商的格局。而随着列强入侵的加剧,新的社会阶层得以产生。部分破产的城市手工业者以及农村农民进入厂矿企业,形成了新的产业工人阶层。原有绅士阶层的部分人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逐步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理念,形成了新知识分子和新绅士阶层。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商人和企业家。同时,随“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建立了一批采用西方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军队,如北洋海军、李鸿章的“淮军”,其逐渐演变为新兴的军阀势力。上述的各个新兴阶层,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代表本阶层的利益和政治诉求。

2.影响之下的清末国民性。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到清朝灭亡,随着清政府实力的逐渐衰微和外族的不断入侵,国民思想呈现出混乱的局面。

首先,脱胎于数千年农耕社会的中国国民,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封建纲常的束缚,造成了中国“民德薄”、“民性弱”的状况,国民对封建纲常往往极为看重,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民族凝聚力到清末时已经如一盘散沙。如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侵华日军数次在我山东、辽东半岛登陆,如入无人之境,曾遇有村庄,村民竟不知有中日战争之事。另外,抗击日军的清军部队往往一触即溃,甚至有部分清军将领声称“中立”,妄图自保,可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里面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性麻木、冷漠、懦弱、保守,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淡薄与缺失也是重要的因素。

其次,受西学东渐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潮的影响,新知识分子和新绅士阶层的政治改良思想进一步发展,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抵触变得强烈起来。此外,新生产业工人阶层由于地位低下,深受压迫,进一步催生了其民主诉求。旧的伦理观念和社会心态受到了质疑,但是,各个新生社会阶层面对西方式民主与中式伦理道德的碰撞,既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抵制与反对,还有旧社会阶层——如农民与地主的不理解,从而呈现出迷茫与追索的混乱状况。

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国民的救亡意识在逐渐被唤醒,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农民阶级自发采取的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行动。同时,新知识分子和新绅士阶层也发起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戊戌变法。这些行动,都代表着此前在清王朝重重禁锢之下麻木、冷漠、懦弱、保守的国民性正在被逐渐唤醒。随着各社会阶层的爱国主义思潮逐渐高涨,国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若将醒的睡狮,即将怒吼,社会思想处于一场大变革的前夜。

(三)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国民性的演变。

1.辛亥革命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作为一个封建观念和封建意识深入社会各层面各角落的国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对国民性改造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政治影响。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此前,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封建王朝代替另一个封建王朝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了封建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这就为国民性的去封建化奠定了政治基础。

其次是社会思想和社会观念影响。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秦汉以来,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使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逐渐为国民所了解、接受,使国民逐渐从数千年来被灌输的封建奴性思想中解放出来,原来深受禁锢,极为保守的封建化的社会心理也逐渐向着开明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国民性的演变创造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再次是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对国民在文化、生活角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缠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段民谣显示了原有的封建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进一步的颠覆,国民渴望从繁琐的封建礼节及厚重压抑的封建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西方工业文明的一些先进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封建统治下的漫漫长夜逐渐见到了曙光。这就为国民性的演变创造了牢固的主观思想保证。

2.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国民性演变。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帝制,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民主共和制的施行却并没能救中国。军阀势力把持政权,中国仍然在清末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低潮中继续下滑,人民群众依然灾难深重,帝国主义依然亡我之心不死,国民所追求的“民主、自由”、“民富国强”仍远未实现。这就促使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潮流中来,他们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实际和国民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诸多的思考和剖析,这就使得国民性问题成为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论题之一。

在这一时期,处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在继晚清梁启超等维新人物探索国民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课题,“并在深刻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基础上,建构了理想新国民的目标模式以及实现途径,为近代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形式”。[3]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民众的主奴复合性、狭隘散漫、自欺欺人、愚昧迷信等国民性的弱点,并且剖析了封建文化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他既研究中国人的丑陋面,又清醒地看到了光明面,他呼唤民众精神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独立人格的出现。[4]同时,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一批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新闻刊物,成为国民性批判的舆论阵地。民主思想在晚清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逐渐影响了青年一代,到五四前夕,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广,逐渐传播到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阶层中,从而促进了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潮的萌生。

这时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同时,由破产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产业工人阶层也得以蓬勃发展,为下一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积蓄了力量。

到五四前夕,原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已受到极大的削弱,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而资本主义改良思想及民主共和制也被证明不适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社会演变逐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国民性中反动落后的一面,尤其是封建奴性及愚昧广受批判,对国民性进行改造的各种设想不断涌现,并着重强调国民的思想改造,这使得国民性的进步前景光明。民主与科学成为强烈的呼声,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的无产阶级产业工人和学生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即将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并终将使中国的国民性焕然一新。

三、结语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异族入侵时,在漫长封建统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毫无生气的国民性的缺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以“天朝上国”自居、固步自封的社会思想和心理,狭隘封闭的小农意识,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次次的一败涂地。中国也在自晚清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低潮中一次次的下滑,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西方列强的入侵在造成了深重民族危机的同时,也给原本处于重重封建禁锢下的中国社会及国民带来了变革的机遇。一批批仁人志士,以康有为、孙中山、鲁迅、毛泽东为代表,在批判旧国民性的劣根性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国民性的改造,以期激发国民的创新开拓精神,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和灿烂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处,终于横扫自身的沉沉暮气,激浊扬清,通过自身觉醒与改造,努力塑造崭新的国民性。在五四前夕,以爱国学生和无产阶级工人为代表的革命领导阶层,带着其热情奔放、开拓创新、爱国爱民,以救中国为己任的新国民性脱颖而出,即将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即将奏响。

注释和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00161.htm[2010-11-26].

[2]米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视野中的国民性及相关概念论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3]周建超.辛亥至“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江海学刊,2008(2).

[4]王莉莉.论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4).

山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如何发挥民间规则在民事调解中的利益衡平功能》(项目编号521-001-030207)的分论题《民间规则形成背景研究》的成果之一

张晓晓(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理论法学。

2010-12-09

猜你喜欢

国民性国民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